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电闪雷鸣、疾风暴雨,而是和颜悦色、柔风细雨。挖掘教育的智慧,撑控情绪,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责备,多一些赞美,少一点批评,在教学中找到快乐,在教育中寻觅到幸福。
关键词:智慧;幸福;教学
“你是一名幸福的音乐老师,不用改作业,没有升学的压力,每天和学生唱唱跳跳地就上完课了。”这是所有知道我是音乐老师的人对我的最高礼赞,也是身边同事对我“羡慕嫉妒恨”的最大理由。可是大家却忘记了,音乐老师这些所谓的幸福理由也会成为教学中学生放松,甚至放肆的理由。教与学归根到底是合作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老师的合作伙伴的心里暗示觉得这是一个可学可不学的学科时,就会出现,你想让他唱,他不唱,你想让他跳,他不敢跳,你想让他学点乐理知识,他认为反正不用统考......长此下去,老师若不改变,谈何幸福?回顾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历程,我也曾经气急败坏地呵斥过学生,也曾激起过学生语言上的攻击,也曾失意沮丧过。近几年来,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研修,我渐教渐改,懂得用智慧去点燃幸福的教学生涯,收获了那份笃定的幸福感。
一、控制情绪是幸福的源泉
以前我常常习惯性地把“某某学生气死我了”这句话挂在嘴边。曾经试过,花费精力去准备一节自认为很好的课,充满期待,信心满满走进课堂时,学生不但不配合,甚至那些习惯捣乱的调皮鬼让你根本没法顺利地进行每个环节。当耐心被击垮崩溃时,便暴跳如雷,停下上课的脚步,对学生进行狠狠的思想教育,这样既失了优雅、也缺了智慧,最后学生在所谓的严肃教育氛围中安分守己地上完课。心理学分析,人只有在愉悦的状态下工作或学习才能发挥出高效的潜能。如果靠批评指责的镇压换来的片刻安宁,效果是否好,却只有自己最清楚了。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则禅门故事:金代禅师种花,不是因为爱花,而是为了供佛,美化寺院,这是他最初的目的。而当花被弟子不小心摔坏时,他并不生气,因为“当初,我并不是为了生气而种花的。”这句平淡的话,却寓意深刻——作为教师,我也可以这样想: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当教师的,我并不是为了生气而教育学生的。有了这样的心态,我经常感觉教育是快乐的,工作是幸福的。
人们常常活在自我的意识里,当别人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时,常常生气、抱怨。我们都知道,生气,其实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也明白“气多伤身”,但却无法意识到“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脾气是本领”的道理。当我意识到,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时,我决定以其在埋怨学生调皮不合作,倒不如用心研究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法。于是每当备课设计教案时,我都会从心出发,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设身处地地想,那一种方式更可能让学生所接受。如果遇到有些顽固分子,上课时根本无法集中精神,不是开小差就是搞小动作,我便开启教育的智慧,利用恰当的时机悄悄地来到他身边小声地说:“你集中精神上课,下课你若能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或内容,我就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一般再调皮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老师用宽容的态度,给他一个机会。遇到个别不善解人意的,居于好奇心,他也能坚持上完课。下课时,他若真的过来问秘密的话,我并不会马上严肃地批评他,而是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拿点简单的打击乐器教他玩一会,或者弹首安静伤感的钢琴曲给他听。当他玩得开心、听得入迷感动时,他更能敞开心扉,此时便抓住教育的契机,告诉他秘密就是:“你其实是个聪明的孩子,若集中精神用心学东西时肯定会学好,我为你刚才上课时的不良行为而感到难过,你怎么可以这么随便地浪费自己的聪明才智呢?”几乎所有调皮的学生都会被这种温和的鼓励式批评所打败,或者惭愧地底下头,或者留下感动的泪水而不是委屈的泪水。试问一个被你真心感动的人,他以后还好意思随便惹你生气吗?教育是智慧的事业,需要我们以智慧去面对和处理。跟学生生气,就像抱怨工作一样,除了让自己心情更加糟糕、变得冲动易怒、不可理喻,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
二、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责备,幸福在学生心中发芽
穆尼尔·纳素夫所说:“一个宽容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宽容、忍让、豁达,从不悲观、消沉、焦躁、恼怒。”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在一线工作的老师,也许都有同感,这些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他们层出不穷的怪异行为,也似乎极大限度地挑战着老师的极限。久而久之,对于他们而言,那些足以让老师看不过眼的行为,已经不屑一顾了,因此老师也总不免厉声呵斥,怒目相向,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杀一儆百,敲山震虎。但实际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犯错误的孩子会习以为常,变得无所顾忌、软硬不吃,就是那些未犯错误的孩子,对这种无爱的教育、粗暴的教育,也会受到伤害,充满厌恶,正所谓“吓到一大片,伤害一大群”。为此,我经常提醒自己,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电闪雷鸣,疾风暴雨,而是和颜悦色,柔风细雨,才能润物细无声。
记得有一次我带了一个保温瓶杯子去六楼音乐室上课,开门锁的时候,我大意地把杯子顺手放在了走廊的栏杆上,更大意的是,开了门后我居然忘记了拿杯子,当学生陆续着来上课时,突然听到楼下一声巨响,才想起是我的杯子惹得祸,但幸运的是没砸到任何人。楼下值班的行政人员了解了情况后,判断这绝对是某个学生故意捣蛋的行为,让我查监控后,严重批评肇事者,以示教育其他同学。经过再三思考,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同学们,大家刚刚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首先我承认自己做了一件错得离谱的事,同时我非常庆幸刚才落到楼下的杯子没有造成任何人的伤害。这比中五百万大奖,更幸运也更使我高兴,杯子它没有脚肯定不会自动跑下楼,也许那位故意碰倒杯子的同学,是想以一种最不经思考的方式提醒我做事情不要如此大意。我想我以后一定会努力改掉马虎大意的习惯,但如果杯子真的伤到人,六楼的高度足以要了一个人的命。如果这样,那么这个推倒杯子的同学和我将永生受到良心的谴责,也会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庆幸之余我十分痛心,一个初中生居然还会有如此不计后果的行为冲动,如果你依然不改,也不敢承认错误,老师真心地为你后面的人生而感到焦慮。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庆幸没有造成不幸,大家都应该会引以为戒,同时也希望那位同学课后能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勇敢承认错误。课后有个学生低着头递了一张纸条给我,上面写道:“老师我错了,谢谢你的宽容,我以后绝不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看到纸条,我没有多说一句,因为我知道只有最大限度的宽容和善待学生,才能真正激发他们自思自省,帮助他们自证自悟。 三、多一些赞美,少一点批评,让学生收获幸福
1. 赞美的效应
心理学家赫洛克提出赞美效应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肯定,而得到肯定评价的人,往往也会怀着一种潜在的快乐心情来满足你对他的期待。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一次经典的实验后也共同提出:赞美、信任和鼓励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当你希望学生上课专注些,你就得赞美他们都是一群尊师守纪好学生。当你希望学生上课积极配合你,你就得赞美他们都是一群爱动脑筋且勤思善学的好学生。
我儿子三岁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盒乐高积木,他玩了不一会,便把乐高扔得到处都是,我从地上捡起一个长方形,惊讶地说:“哇,宝宝你太牛了,居然会用乐高拼一个长方形,你能不能再拼一个更大的呢?”他开心地把所有散落在地上的乐高全捡起来拼了一个大大的长方形,从此他便爱上了乐高。这让我知道了,赞美的目的是让对方把正确的行为持续地做。在音乐室上课,每次下课学生离开后,凳子总是歪歪扭扭,某天有个学生离开时,把自己坐的凳子摆正,刚好被我看到了,我立刻说:“哇,你真是一个懂事又爱整洁的孩子,你肯定不允许身边有任何不整洁的现象,我真是太喜欢你了。”不一会儿,音乐室里所有的凳子都整整齐齐。而且从此以后,他每次上完课都以最快的速度把所有的凳子摆整齐。
2. 赞美的原则
美国教育之父、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说过,“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被批评”。反之,赞美更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没有原则的赞美,过度的恭维,空洞的奉承,有时却适得其反。我的赞美原则就是:只赞美过程,不赞美结果,只赞美细节,不赞美结果。例如,课堂上学生展示唱歌,对于声音弱小、缺乏自信,但音准好的学生,我会说:“你的声音动听,音色美,为什么不大声点让后面的同学都听到呢?”对于节奏感好的学生,我会说:“你的节奏感很好,听你唱歌,我都忍不住要跳舞了。”对于音准节奏都不好,却依然大声歌唱,敢于表现的学生,我会说:“你好自信,天生就属于舞台,要是能把音准节奏练好的话不得了呢。”久而久之,学生比我更厉害:老师你好漂亮,老师你今天这套衣服显得你更美,老师你今天的发型很特别,老师你穿什么都好看......没想到赞美还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不管他真心或假意,大家开心才是真的好。
教育如水,水过无痕,那水,便是教师的柔情与宽容,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爱”。只有深切的关怀和爱护,才能使教育成为载歌载舞的水。教育的道路走到现在,让我懂得,总有些事情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不计名利,不求功德,或许终其一生,都做不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始终相信那丰硕的蜂房里,“总有一滴蜜是我酿的”。我的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参考文献:
[1]谢云.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羅伯特·罗森塔尔.行为研究纲要:方法与数据分析[M].人民邮电出版社
[3]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中国发展出版社
关键词:智慧;幸福;教学
“你是一名幸福的音乐老师,不用改作业,没有升学的压力,每天和学生唱唱跳跳地就上完课了。”这是所有知道我是音乐老师的人对我的最高礼赞,也是身边同事对我“羡慕嫉妒恨”的最大理由。可是大家却忘记了,音乐老师这些所谓的幸福理由也会成为教学中学生放松,甚至放肆的理由。教与学归根到底是合作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老师的合作伙伴的心里暗示觉得这是一个可学可不学的学科时,就会出现,你想让他唱,他不唱,你想让他跳,他不敢跳,你想让他学点乐理知识,他认为反正不用统考......长此下去,老师若不改变,谈何幸福?回顾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历程,我也曾经气急败坏地呵斥过学生,也曾激起过学生语言上的攻击,也曾失意沮丧过。近几年来,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研修,我渐教渐改,懂得用智慧去点燃幸福的教学生涯,收获了那份笃定的幸福感。
一、控制情绪是幸福的源泉
以前我常常习惯性地把“某某学生气死我了”这句话挂在嘴边。曾经试过,花费精力去准备一节自认为很好的课,充满期待,信心满满走进课堂时,学生不但不配合,甚至那些习惯捣乱的调皮鬼让你根本没法顺利地进行每个环节。当耐心被击垮崩溃时,便暴跳如雷,停下上课的脚步,对学生进行狠狠的思想教育,这样既失了优雅、也缺了智慧,最后学生在所谓的严肃教育氛围中安分守己地上完课。心理学分析,人只有在愉悦的状态下工作或学习才能发挥出高效的潜能。如果靠批评指责的镇压换来的片刻安宁,效果是否好,却只有自己最清楚了。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则禅门故事:金代禅师种花,不是因为爱花,而是为了供佛,美化寺院,这是他最初的目的。而当花被弟子不小心摔坏时,他并不生气,因为“当初,我并不是为了生气而种花的。”这句平淡的话,却寓意深刻——作为教师,我也可以这样想: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当教师的,我并不是为了生气而教育学生的。有了这样的心态,我经常感觉教育是快乐的,工作是幸福的。
人们常常活在自我的意识里,当别人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时,常常生气、抱怨。我们都知道,生气,其实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也明白“气多伤身”,但却无法意识到“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脾气是本领”的道理。当我意识到,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时,我决定以其在埋怨学生调皮不合作,倒不如用心研究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法。于是每当备课设计教案时,我都会从心出发,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设身处地地想,那一种方式更可能让学生所接受。如果遇到有些顽固分子,上课时根本无法集中精神,不是开小差就是搞小动作,我便开启教育的智慧,利用恰当的时机悄悄地来到他身边小声地说:“你集中精神上课,下课你若能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或内容,我就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一般再调皮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老师用宽容的态度,给他一个机会。遇到个别不善解人意的,居于好奇心,他也能坚持上完课。下课时,他若真的过来问秘密的话,我并不会马上严肃地批评他,而是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拿点简单的打击乐器教他玩一会,或者弹首安静伤感的钢琴曲给他听。当他玩得开心、听得入迷感动时,他更能敞开心扉,此时便抓住教育的契机,告诉他秘密就是:“你其实是个聪明的孩子,若集中精神用心学东西时肯定会学好,我为你刚才上课时的不良行为而感到难过,你怎么可以这么随便地浪费自己的聪明才智呢?”几乎所有调皮的学生都会被这种温和的鼓励式批评所打败,或者惭愧地底下头,或者留下感动的泪水而不是委屈的泪水。试问一个被你真心感动的人,他以后还好意思随便惹你生气吗?教育是智慧的事业,需要我们以智慧去面对和处理。跟学生生气,就像抱怨工作一样,除了让自己心情更加糟糕、变得冲动易怒、不可理喻,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
二、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责备,幸福在学生心中发芽
穆尼尔·纳素夫所说:“一个宽容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宽容、忍让、豁达,从不悲观、消沉、焦躁、恼怒。”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在一线工作的老师,也许都有同感,这些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他们层出不穷的怪异行为,也似乎极大限度地挑战着老师的极限。久而久之,对于他们而言,那些足以让老师看不过眼的行为,已经不屑一顾了,因此老师也总不免厉声呵斥,怒目相向,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杀一儆百,敲山震虎。但实际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犯错误的孩子会习以为常,变得无所顾忌、软硬不吃,就是那些未犯错误的孩子,对这种无爱的教育、粗暴的教育,也会受到伤害,充满厌恶,正所谓“吓到一大片,伤害一大群”。为此,我经常提醒自己,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电闪雷鸣,疾风暴雨,而是和颜悦色,柔风细雨,才能润物细无声。
记得有一次我带了一个保温瓶杯子去六楼音乐室上课,开门锁的时候,我大意地把杯子顺手放在了走廊的栏杆上,更大意的是,开了门后我居然忘记了拿杯子,当学生陆续着来上课时,突然听到楼下一声巨响,才想起是我的杯子惹得祸,但幸运的是没砸到任何人。楼下值班的行政人员了解了情况后,判断这绝对是某个学生故意捣蛋的行为,让我查监控后,严重批评肇事者,以示教育其他同学。经过再三思考,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同学们,大家刚刚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首先我承认自己做了一件错得离谱的事,同时我非常庆幸刚才落到楼下的杯子没有造成任何人的伤害。这比中五百万大奖,更幸运也更使我高兴,杯子它没有脚肯定不会自动跑下楼,也许那位故意碰倒杯子的同学,是想以一种最不经思考的方式提醒我做事情不要如此大意。我想我以后一定会努力改掉马虎大意的习惯,但如果杯子真的伤到人,六楼的高度足以要了一个人的命。如果这样,那么这个推倒杯子的同学和我将永生受到良心的谴责,也会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庆幸之余我十分痛心,一个初中生居然还会有如此不计后果的行为冲动,如果你依然不改,也不敢承认错误,老师真心地为你后面的人生而感到焦慮。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庆幸没有造成不幸,大家都应该会引以为戒,同时也希望那位同学课后能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勇敢承认错误。课后有个学生低着头递了一张纸条给我,上面写道:“老师我错了,谢谢你的宽容,我以后绝不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看到纸条,我没有多说一句,因为我知道只有最大限度的宽容和善待学生,才能真正激发他们自思自省,帮助他们自证自悟。 三、多一些赞美,少一点批评,让学生收获幸福
1. 赞美的效应
心理学家赫洛克提出赞美效应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肯定,而得到肯定评价的人,往往也会怀着一种潜在的快乐心情来满足你对他的期待。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一次经典的实验后也共同提出:赞美、信任和鼓励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当你希望学生上课专注些,你就得赞美他们都是一群尊师守纪好学生。当你希望学生上课积极配合你,你就得赞美他们都是一群爱动脑筋且勤思善学的好学生。
我儿子三岁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盒乐高积木,他玩了不一会,便把乐高扔得到处都是,我从地上捡起一个长方形,惊讶地说:“哇,宝宝你太牛了,居然会用乐高拼一个长方形,你能不能再拼一个更大的呢?”他开心地把所有散落在地上的乐高全捡起来拼了一个大大的长方形,从此他便爱上了乐高。这让我知道了,赞美的目的是让对方把正确的行为持续地做。在音乐室上课,每次下课学生离开后,凳子总是歪歪扭扭,某天有个学生离开时,把自己坐的凳子摆正,刚好被我看到了,我立刻说:“哇,你真是一个懂事又爱整洁的孩子,你肯定不允许身边有任何不整洁的现象,我真是太喜欢你了。”不一会儿,音乐室里所有的凳子都整整齐齐。而且从此以后,他每次上完课都以最快的速度把所有的凳子摆整齐。
2. 赞美的原则
美国教育之父、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说过,“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被批评”。反之,赞美更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没有原则的赞美,过度的恭维,空洞的奉承,有时却适得其反。我的赞美原则就是:只赞美过程,不赞美结果,只赞美细节,不赞美结果。例如,课堂上学生展示唱歌,对于声音弱小、缺乏自信,但音准好的学生,我会说:“你的声音动听,音色美,为什么不大声点让后面的同学都听到呢?”对于节奏感好的学生,我会说:“你的节奏感很好,听你唱歌,我都忍不住要跳舞了。”对于音准节奏都不好,却依然大声歌唱,敢于表现的学生,我会说:“你好自信,天生就属于舞台,要是能把音准节奏练好的话不得了呢。”久而久之,学生比我更厉害:老师你好漂亮,老师你今天这套衣服显得你更美,老师你今天的发型很特别,老师你穿什么都好看......没想到赞美还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不管他真心或假意,大家开心才是真的好。
教育如水,水过无痕,那水,便是教师的柔情与宽容,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爱”。只有深切的关怀和爱护,才能使教育成为载歌载舞的水。教育的道路走到现在,让我懂得,总有些事情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不计名利,不求功德,或许终其一生,都做不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始终相信那丰硕的蜂房里,“总有一滴蜜是我酿的”。我的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参考文献:
[1]谢云.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羅伯特·罗森塔尔.行为研究纲要:方法与数据分析[M].人民邮电出版社
[3]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中国发展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