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要素集聚 推进青海文化名省建设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1314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文化名省”建设,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是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迫切要求,是加快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重要元素。在文化名省建设的新征程中,利用青海文化发展的后发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禀赋,如何打造青海文化品牌,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文化名省,作为一种战略予以实践,与传统的历史文化名省发展模式不同,文化名省更加强调文化活动、文化经济、文化形象策划以及公众文化参与塑造等。
  文化名省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文化名省指重视音乐、电影、美术等以艺术活动为主的文化艺术;广义的文化名省则并不停留在艺术活动的层次,包含了空间规划以及群众生活质量在内的整个活动。就是说,文化名省建设是将文化建设成为群众日常生活和生活方式更具备文化涵养的、整个空间结构更具文化性的、具备满足群众文化艺术欲望所需要的文化设施的区域。与此同时,文化名省也是文明区域、学习型社会和国内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名省也可以理解为以文化为核心手段,组织经济活动、社会网络与空间形态,支持文化多样性需求,建设不断完善且充满人情味的现代生活空间。
  文化名省包含以下基本构成要素: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氛围、文化场所和文化制度与政策,其中文化氛围又称为文化场,它是一种磁力空间、粘性力量,将文化名省的诸多要素有机组织在一起,从而实现文化名省的几个核心功能:一是保障各民族的文化生存;二是以文化的手段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促进群众日常交流 (见图1)。
  推进青海文化名省建设,使诸多要素有机组织,形成有机整体,发挥合力,实现文化的核心功能。
  第一,深挖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物化,打造青海文化品牌。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拥有非常丰富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是建设文化名省最大的优势。充分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富有浓郁青海特色和国内外知名的区域文化品牌,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品牌优势和发展优势,是青海建设文化名省的必然选择。
  青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为我们留下了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和神妙的心灵世界三个方面的独特历史遗产,民族民间歌舞文化,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以赛马会、那达慕、土乡纳顿节、热贡艺术节、撒拉尔艺术节等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节庆文化等,共同构成了青海文化相对集中的空间组合布局,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近年来,经过全省上下不懈努力,青海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体系,概括地讲,这是一个以“大美青海”为统领,以昆仑文化为重点,以一系列区域性文化品牌、历史文化品牌、民族文化品牌、民俗民间工艺文化品牌、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宗教文化品牌、会展节庆文化品牌、文化创意品牌等为多元内容的特色文化品牌体系。虽然文化品牌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总体上说,大多数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不够响亮,认可度还不够高;品牌体系的层次还不够清晰,文化挖掘还缺乏深度,文化符号还不够鲜明,在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还不够明显。今后,应按照建设文化名省的目标要求,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体系。这就是进一步使青海文化资源活化物化,即对青海文化的深化。文化资源的活化往往指文化的特征、规律化、社会化。如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节日、艺术、习俗习惯,包括精神理念,这都是一种文化的活态化。有许多传统的东西,与现实和未来都有着深刻的联系,现实性非常强,这是地域文化的活化性。同时,文化资源的活化又是一种文化的充分使用化。物化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化,称之为物质文化遗产。由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而发展转化成文化的物化文化,其实是文化在生成过程中的具体化和载体化。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会有一种物化的载体出现。为此,把青海文化的自然性和人文性特征具体化、典型化。整个过程其实是不断地对青海文化进行分层、分类的解剖、归集,然后筛选出一些可以进一步运行和操作实施的项目,从而推动青海文化的发展,并以鲜明的地域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也就是进一步寻找挖掘青海文化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应像采掘煤炭那样“采掘文化”,像输入电力一般“展现文化”,处处折射青海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其成为文化品牌。
  第二,解密优秀文化基因,发展独具特色的青海文化创意产业。文化细胞的DNA是文化基因的载体,文化的DNA它主要承载着的主要任务:一是转录,就是把最先进的、优秀的、最根本的一些基因进行转录到现代社会当中来。二是具有翻译的功能,全息性地翻译最原始的、最古朴的、最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的文化,将它完整地翻译过来。三是文化基因对文化正确的发展具有良好的调节控制作用。
  青海建设文化名省,最终决定特质的内在核心是文化基因。为此,要解密优秀文化基因,发展独具特色的青海文化创意产业,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文化创意产业基本上是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做基础、创意和创新思维三个面与它结合起来的一个全新的产业。因此,青海必须通过文化创意对各个行业的渗透而形成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文化创意是创意产业形成的环境条件,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名省的产业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名省的空间表现形态。文化名省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空间的有机聚合体(图2)。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动空间创新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进而孕育出文化名省。因此,文化名省着重政治、科技、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强调青海文化特色与区域发展的融合,注重人的创造力与文化名省环境的融合。并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打破思维定式,对文化基因再造,即把青海的文化继承创新活化,重视特色文化保护,充分发挥其优势。
  第三,用足用好政策,创新制度,撬动文化新发展。为进一步形成建设文化名省的合力,青海及时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在财政、税收、金融、市场准入、土地、人才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关于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共分财政、税收、金融、市场准入、土地、人才政策及附则七大部分共31条,是一个综合性促进青海文体广电事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财政政策主要是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资金扶持方面的政策措施;税收政策主要是扶持文化、广电、体育企业发展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政策主要是对文化、广电、体育企业的发展在信贷、投融资和保险方面的政策支持;市场准入政策主要围绕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外资投资文化产业方面的规范准入政策和优惠扶持措施;土地政策主要是在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方面的政策措施;人才政策强调建立文化发展顾问制度和“青海省文化杰出贡献奖”省级荣誉制度,加强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文化人才培养经费,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力度等;附则主要是在统计体系、考评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的规定。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总体把握上,提出的政策措施符合青海省文化、体育、广电工作的实际,既与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又与青海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保持一致;在内容安排上,突出青海特点,涵盖行业多、内容涉及面广,是全面、客观、准确地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站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的政策措施针对性强,措施实,可操作性较强。这些政策措施含金量较高,一定要用足用好。
  文化发展和制度创新相辅相成,耦合互动,文化不是一个消极的不变客体,它会能动地作用于制度,并通过制度最终作用于经济基础。制度创新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鲜明的人文性特征,这是文化意识形态特征的具体体现。制度创新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从而优化文化本身。二是实践性特征,关注的是制度对文化发展的现实可能性,而不完全是理想性,实施制度的过程就是实践这一创新的过程。三是社会性和历史性。它不是个人的行为,不是一时的成果。是群体性力量和时间积淀的产物,是从集体出发,超越个人的一种行为。
  文化制度创新地特征无形地让这一行为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与新兴的文化产业结合,自然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因此,青海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设计把各种文化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撬动文化新发展。
  总之,从青海文化资源的挖掘,打造文化品牌,到解密优秀文化基因,发展独具特色的青海文化创意产业及用足用好政策,创新制度,撬动文化新发展,这不仅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更是在实践能力上的一次飞跃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一次富有意义的探索,因此,努力营造文化氛围(文化场),使文化名省构成要素形成有机整体,对青海自身的多民族文化资源和以神奇壮美的山河构成的自然资源,加以高效地利用,使它们成为青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文化名省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作者简介:苏多杰(1955-)女,青海省委党校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创新文化。)
其他文献
如果比较一下明朝和宋朝的政府财政收入更能揭示明朝的财政困境。明朝在国力强盛的嘉靖年间,每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仅200万两白银;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后,增加到了400万余两;万历末年,因为辽东满洲兴起,骤加“辽饷”应付军事需要,达到了520万两,并成了固定的数额;明末崇祯年间,既有辽东战事越发激烈,只好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加派“辽饷”、“练饷”、“剿饷”号称“三饷”,逼得全国农民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计,纷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南热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文化核心和精粹。在黄南州建设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保护
期刊
声乐的所有形式都体现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演唱者必须要通过各种表现手段才能实现自己的艺术目标。因此,要想做一个优秀的歌唱演员必须要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它包括歌唱技能、演唱方法、文化修养、情感表达、心理素质、沟通观众以及舞台表演等。  一、歌唱技能是根本  系统的歌唱技能训练是声乐演员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发声的四项基本技术是“气息控制、喉腔自由、共鸣作用和吐字真切,”也就是说“呼吸、放松、共鸣和咬字吐字
期刊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靖康之难后抗金英雄岳飞写的一首《满江红》的词。岳飞为何“怒发冲冠”?为何“仰天长啸”?为何“壮志饥餐胡虏肉”?为何“笑谈渴饮匈奴血”?因为靖康之难一直是南宋军
期刊
摘要: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博物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建馆数量上已经超过了2千个,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目前对于承担我国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讲解员,在跨界能力上还有待提高。文章分析了博物馆讲解员培养跨界能力的意义,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了博物馆讲解员培养跨界能力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员;跨界能力培养  现在在培养博物馆讲解员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博物馆讲
期刊
摘要:长春市农村文化具有极其深厚的底蕴,具有相当可观的发展空间,农村文化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但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有利于带动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马克思理论告诉我们,文化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必须对文化加以保护,制定合理政策和机制,大力开发和利用,使其变为对农村发展有利的产业资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马克思理论;农村文化  一、目前长春市文化发展现状  现阶
期刊
积翠园里的书画在捐赠之前,大部分已请北京的装裱高手裱褙过,十几年间,由于气候、展览、保存等多方面原因,部分书画难免有破损、霉污,而且,年代越久远的作品,受损程度会越重。一般来讲,经过装裱之后,又出现损伤的书画,必须除去其原有的装饰材料,揭去背纸及托纸,并进行洗涤去污、修补残缺,再按要求装成适宜的品式。而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细致的工艺过程,是书画装裱工艺中难度最大的工作。在揭裱的过程中,要保证修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历史的沉淀,是民间传统的精髓,也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证那段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将民族传统传递下来,将民族精神发扬下去。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丽水市如火如荼地开展,2008年8月,丽水市各县(市、区)基本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已不陌生,我们也能随口说出几个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期刊
摘要:中国历史上造佛教大像浪潮始于唐而止于清末。当时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都幻想把佛塑造得越大越灵验,因此出现了举世瞩目的或金,或铜,或泥塑,或木制等的大佛。而在众多大佛中,千手千眼观世音大像最受欢迎。  关键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铸;木雕  在中国历史上造佛教大像浪潮始于唐而止于清末。当时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都幻想把佛塑造得越大越灵验。因此出现了举世瞩目的或金,或铜,或
期刊
如果没有痴迷地爱过,就不会有刻骨的渴望。如果没有大自然的亲吻,就不会醉倒在南山中。  南山之美、之艳、之奇特,不禁让人感叹于天地造化之灵秀。翠山秀水逶迤蜿蜒,古树松林遮山蔽日。它既是一幅天然的画卷,又是一处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宗教圣地,还是一处种类繁杂的动物园。对于它,我的心中时时有一种强烈的渴望。  在湟源县城西南,沿白水河来到和平乡马场台村,远方一座大山一字排开,在晴朗的天空下,清明亮丽,像一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