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笔者有幸参加了一年一度的黄山国际旅游节。黄山以那巍峨奇险的山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清澈不竭的泉水和波涛翻腾的云海,充分展示其不可多得的风姿。真是清新脱俗,美不胜收。
教科书上说旅游有六大要素,即吃、住、行、游、購、娱,主办方国家旅游局、安徽省人民政府将这六个要素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有传统的徽州古城民俗表演、休宁状元文化活动周、祁门红茶节,今年还吹来一股异国风,巴西桑巴狂欢夜、美国乡村音乐的街头巡演让人大呼过瘾,独具特色的黄山国际健走节、夜游新安江以及徽菜技艺表演赛人气旺盛,最后的“同一首歌”则为旅游节画上圆满的句号,参加的中外宾客无不陶醉在欢快愉悦之中。作为一名《食品与生活》的记者,自然对黄山地区的饮食倍感兴趣。
黄山的食物,大多与黄山有关,例如黄山毛峰、黄山贡菊、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这些茶中精品,还有野生食用菌三菇六耳,野生蕨菜,水芹,黄山笋干系列等。黄山地区副食品也特别丰富,单豆腐一个品种就有水豆腐、毛豆腐、臭豆腐、观音豆腐、腊八豆腐、橡子豆腐等。黄山地区的菜肴具有浓郁的自然风味。徽州历代名医辈出,单明清两代就出了七百多位中医方家,留下六百多部医著。因此食疗、药膳强身健体的食谱在餐桌上屡见不鲜,如“枸杞炖乌骨鸡”、“冰糖炖百合”、“紫苏炒瘦肉”、“沙炒白果”等。黄山地区的餐饮文化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徽菜。
徽菜是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其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今安徽歙县一带。徽菜的特色是浓油赤酱,讲究刀工,菜肴保持原汁原味。
这次黄山国际旅游节推出“徽州圆子”、“徽州桃脂烧肉”、“腌鲜鳜鱼”、“石耳炖鸡”、“金银蹄鸡”、“沙地鲫鱼”、“火腿炖鞭笋”、“油煎毛豆腐”、“豆腐沙锅”等传统名菜,更有大胆地将臭豆腐和臭鳜鱼这两种具有臭味的传统食材混合在一起的创新菜——“故里双绣”,皆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黄山市烹饪协会的宣果林秘书长在徽菜技艺表演赛评比时就说到:“传统徽菜的味道就是以咸鲜闻名的,但是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喜欢吃那些太咸的东西。所以,保持鲜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营养搭配就是徽菜适应市场必要的创新!”
徽商,即徽州商人,通常指古徽州府所属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与之相邻的婺源的商人。上述这些地方都是贫瘠的山区,那里的人们靠种田无法生存,因此逼得他们只有走经商这华山一条道。
徽菜的形成、发展与微商的兴起、发迹有着密切关系。徽商史称“新安大贾”(新安指新安江流域的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婺源),起于东晋,唐宋时期日渐发达,明代晚期至清乾隆末期是徽商的黄金时代。当时,徽州经商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资本之雄厚,在我国商帮中屈指可数。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就是当时徽商的典型代表,他所经营的酒肆茶楼等商铺曾占据歙州城的一半,号称“祝半城”。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扬州著名商贾约80人,其中徽商就占了60之多;十大盐商中,徽商竟居一半以上。徽商富甲天下,生活奢靡,而又偏爱家乡风味,其饮馔之丰盛,筵席之豪华,对徽菜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明清时期,徽商在上海盛极一时,上海的徽菜馆曾达1000余家,曾执上海餐饮业之牛耳。
明清时期徽商之富,称得上是“富可敌国”。清代乾隆年间,仅徽州盐商的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的总收入;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资本有四五千万两银子,而清朝鼎盛时的国库存银不过7000万两。乾隆末年,中国对外贸易有巨额顺差,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而出口商品中由徽商垄断经营的茶叶位居第一。苏北的仪征、淮安等地由于盐业市场的繁荣,当时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通过盐业生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其活动范围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无论从业人数、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帮的首位。
有人说徽商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徽商是儒商,讲究诚信,徽商中不乏饱学之士,贾而好儒,亦贾亦儒,这是徽商的传统。徽商有文化,有气质,智力、判断力和洞察力自然比较高,在商品市场瞬息万变、供求之间盈亏莫测的情况下,善于审时度势,精于筹划,徽商成功的机会当然高。
但徽州文化巨子胡适说的一席话更使我信服。他说徽商走遍全国时往往背着一个口袋,里面装着徽饼,还有绳索。徽饼一路充饥,“出门身带三条绳,可以万事不求人”,身背的行囊坏了,绳断了,或者是轿杠和扁担断了,都用得着绳索,必要时还可以用它来上吊。显然,徽州人不仅吃苦耐劳,而且还抱着破釜沉舟的心理投身商场。
胡适认为骆驼有三个突出的“能耐”:一是能耐苦,二是能耐磨,三是能耐远,徽州人就具备这些品性。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胡适为江苏溧阳新安同乡会题写“我们是徽骆驼”的条幅。1953年,胡适又为台湾绩溪同乡会题写“努力做徽骆驼”的条幅。胡适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徽州人比喻成徽骆驼,由此可见这才是徽商成功的真正原因吧。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使得徽州名播中外。在这块面积仅1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杰出的徽州人民正继往开来,使这个独立而卓然的民俗单元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在新的时代里闪烁出更为瑰丽的光芒。
教科书上说旅游有六大要素,即吃、住、行、游、購、娱,主办方国家旅游局、安徽省人民政府将这六个要素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有传统的徽州古城民俗表演、休宁状元文化活动周、祁门红茶节,今年还吹来一股异国风,巴西桑巴狂欢夜、美国乡村音乐的街头巡演让人大呼过瘾,独具特色的黄山国际健走节、夜游新安江以及徽菜技艺表演赛人气旺盛,最后的“同一首歌”则为旅游节画上圆满的句号,参加的中外宾客无不陶醉在欢快愉悦之中。作为一名《食品与生活》的记者,自然对黄山地区的饮食倍感兴趣。
黄山的食物,大多与黄山有关,例如黄山毛峰、黄山贡菊、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这些茶中精品,还有野生食用菌三菇六耳,野生蕨菜,水芹,黄山笋干系列等。黄山地区副食品也特别丰富,单豆腐一个品种就有水豆腐、毛豆腐、臭豆腐、观音豆腐、腊八豆腐、橡子豆腐等。黄山地区的菜肴具有浓郁的自然风味。徽州历代名医辈出,单明清两代就出了七百多位中医方家,留下六百多部医著。因此食疗、药膳强身健体的食谱在餐桌上屡见不鲜,如“枸杞炖乌骨鸡”、“冰糖炖百合”、“紫苏炒瘦肉”、“沙炒白果”等。黄山地区的餐饮文化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徽菜。
徽菜是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其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今安徽歙县一带。徽菜的特色是浓油赤酱,讲究刀工,菜肴保持原汁原味。
这次黄山国际旅游节推出“徽州圆子”、“徽州桃脂烧肉”、“腌鲜鳜鱼”、“石耳炖鸡”、“金银蹄鸡”、“沙地鲫鱼”、“火腿炖鞭笋”、“油煎毛豆腐”、“豆腐沙锅”等传统名菜,更有大胆地将臭豆腐和臭鳜鱼这两种具有臭味的传统食材混合在一起的创新菜——“故里双绣”,皆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黄山市烹饪协会的宣果林秘书长在徽菜技艺表演赛评比时就说到:“传统徽菜的味道就是以咸鲜闻名的,但是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喜欢吃那些太咸的东西。所以,保持鲜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营养搭配就是徽菜适应市场必要的创新!”
徽商,即徽州商人,通常指古徽州府所属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与之相邻的婺源的商人。上述这些地方都是贫瘠的山区,那里的人们靠种田无法生存,因此逼得他们只有走经商这华山一条道。
徽菜的形成、发展与微商的兴起、发迹有着密切关系。徽商史称“新安大贾”(新安指新安江流域的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婺源),起于东晋,唐宋时期日渐发达,明代晚期至清乾隆末期是徽商的黄金时代。当时,徽州经商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资本之雄厚,在我国商帮中屈指可数。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就是当时徽商的典型代表,他所经营的酒肆茶楼等商铺曾占据歙州城的一半,号称“祝半城”。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扬州著名商贾约80人,其中徽商就占了60之多;十大盐商中,徽商竟居一半以上。徽商富甲天下,生活奢靡,而又偏爱家乡风味,其饮馔之丰盛,筵席之豪华,对徽菜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明清时期,徽商在上海盛极一时,上海的徽菜馆曾达1000余家,曾执上海餐饮业之牛耳。
明清时期徽商之富,称得上是“富可敌国”。清代乾隆年间,仅徽州盐商的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的总收入;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资本有四五千万两银子,而清朝鼎盛时的国库存银不过7000万两。乾隆末年,中国对外贸易有巨额顺差,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而出口商品中由徽商垄断经营的茶叶位居第一。苏北的仪征、淮安等地由于盐业市场的繁荣,当时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通过盐业生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其活动范围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无论从业人数、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帮的首位。
有人说徽商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徽商是儒商,讲究诚信,徽商中不乏饱学之士,贾而好儒,亦贾亦儒,这是徽商的传统。徽商有文化,有气质,智力、判断力和洞察力自然比较高,在商品市场瞬息万变、供求之间盈亏莫测的情况下,善于审时度势,精于筹划,徽商成功的机会当然高。
但徽州文化巨子胡适说的一席话更使我信服。他说徽商走遍全国时往往背着一个口袋,里面装着徽饼,还有绳索。徽饼一路充饥,“出门身带三条绳,可以万事不求人”,身背的行囊坏了,绳断了,或者是轿杠和扁担断了,都用得着绳索,必要时还可以用它来上吊。显然,徽州人不仅吃苦耐劳,而且还抱着破釜沉舟的心理投身商场。
胡适认为骆驼有三个突出的“能耐”:一是能耐苦,二是能耐磨,三是能耐远,徽州人就具备这些品性。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胡适为江苏溧阳新安同乡会题写“我们是徽骆驼”的条幅。1953年,胡适又为台湾绩溪同乡会题写“努力做徽骆驼”的条幅。胡适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徽州人比喻成徽骆驼,由此可见这才是徽商成功的真正原因吧。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使得徽州名播中外。在这块面积仅1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杰出的徽州人民正继往开来,使这个独立而卓然的民俗单元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在新的时代里闪烁出更为瑰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