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金达莱盛开的地方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ka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山绿水,墨瓦白墙,沙土小道,石头院落,书声琅琅,鸟鸣幽幽,一派素静典雅;一簇簇花海中,几名朝鲜族女子身穿素白服饰荡着高高的秋千……这是我刚抵达金达莱村时看到的动人画面。

 刚柔并济的诗画世界 


  朝鲜族具有柔中带刚、文而不弱、雅而不俗的民族性格,体现到朝鲜民居上,就形成了古朴而不失典雅的美。
  金达莱村的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歇山屋顶,瓦片重重叠叠,顶中平行如舟,两头翘立如飞鹤。平矮的屋身以木为梁,稳稳坐在石台基上,显得敦厚而安适。
  作为与汉族根源相近的少数民族之一,朝鲜族的建筑也隐隐有着一股天人合一的气韵,黑白的色彩配着参天古木,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石砌的院墙,碎石铺就的小路,不经意间流露出平和闲适的生活情调;草编的农器简单精致,三三两两地挂在墙上或摆在院落中,素白、墨黑、玄黄,朴实的色彩构成了村落安静平和的气质。

 灵动活泼的白衣民族 


  朝鲜族是一个爱好体育运动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其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足球、摔跤、滑冰、秋千、跳板、顶瓮竞走等。
  踢足球和摔跤是朝鲜族男子普遍喜爱的两项运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远近闻名的“足球之乡”和“摔跤之乡”,从乡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队,每逢节假日便会举办足球比赛。摔跤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竞技体育运动,也是朝鲜族古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在延边,每逢端午节或中秋节,四方摔跤手云集,争夺锦标。比赛时,双方穿上特制的服装,右腿上扎一条白色带子,各自将左手套进对方腿上的带子,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裁判一声令下,双方同时发力,经过多局较量决出冠军。最后,由获胜者牵着奖品——一头肥壮的黄牛,在锣鼓声中绕场一周。



  跳板、秋千和顶瓮竞走是朝鲜族女子最喜爱的娱乐和体育活动。在金达莱村的广场上就耸立着一个巨大的秋千架,荡秋千也叫“打秋千”,有多种比赛方式:一种是以用脚碰着秋千架前方高树上的树叶或咬掉树叶或花朵者为胜;一种是在踏板底下挂一根长绳,测量秋千荡起的高度,高者为胜;还有一种是在秋千架前方竖两根木头杆子,杆子上拉一根系有铃铛的绳子,荡秋千者以碰铃次数多少决定胜负。
  此时,广场上正进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顶瓮竞走比赛,只见参赛者齐齐站在出发线上,头顶一个盛有清水的蓝色瓦瓮,裁判员一声令下,她们快步疾走,赛程100米,最后以瓦瓮不倒、水不溅出和最先到达终点者获胜。

 碗碟杯盏里的农耕气息 


  民以食为天,在漫长的历史中,延边朝鲜族已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并逐渐影响着生活在周边的汉族群众。
  在金达莱村,游客不仅可以在民俗餐饮中心品尝到不同口味的朝鲜族小吃,也可以悠然地坐在传统的朝鲜族民居中与热情的主人们一同享受一桌地道的家常饭肴:打糕、泡菜、米酒……大米,大概是全世界最为普遍的主食之一,但恐怕只有朝鲜族人才能让大米的原汁原味得到最完美的体现,也只有在朝鲜族村落才能见到那么多以大米为原料制成的食品。
  我走进一家朝鲜族农家乐,发现院中摆放的一口大铁锅。擅种水稻的朝鲜族人不仅喜食米饭,还擅做米饭,他们用水、用火、用锅都十分讲究——先将米淘洗干净后放置半个小时,等水浸透米粒后再下锅;煮饭的燃料主要为木柴,这样做出来的米饭散发着一股天然的木香;做米饭用的铁焖锅有着底深、收口、盖严的特点,受热均匀,做出的米饭颗粒松软,饭味纯正,还能一次做出原料不同的双层或多层大米饭。每逢正月十五,朝鲜族人会用江米、大黄米、小米、高粱米、红豆做成香气四溢的五谷饭。
  朝鲜族人对礼仪的崇尚在餐桌上也能得到体现。無论哪顿饭,桌上的餐具、饭汤都有固定的位置和摆法,如筷子和汤勺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米饭摆在桌面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要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则摆在桌面中心等。每逢节日或喜庆之事,朝鲜族人必会大摆筵席,餐桌上摆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的嘴里还要叼一只红辣椒。
  大快朵颐之后,尝一口主人自家酿制的米酒,顿觉清甜爽口,香气宜人。米酒是朝鲜族招待客人的佳品,朝鲜族人还会在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碎米酿制的耳明酒,以助耳聪。
  夜色已深,灯光下的金达莱村变得缤纷热闹,茫茫夜色下,崇山峻岭中,深沉的山野突然涌出一片灯火辉煌,仿佛寂寞的山神施了个迷惑旅人的魔法,将传奇里的琳琅世界投影在不闻鸟语的林间。月光下,这里像是传说中的神界,苦旅者潜心期盼的桃花源。
其他文献
嘉峪关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拥有大片戈壁。“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是对嘉峪关干旱少雨风沙大的地貌气候的真实写照。但是经历了千万年的风吹雨淋后形成的软硬不等、颜色各异的风砺石却成了大自然馈赠给嘉峪关人最珍贵的礼物和财富。   闲暇时,去戈壁滩捡石头成为嘉峪关人最常见的娱乐活动。小时候的盛爱萍就是在这项快乐的活动中成长的,那些随处可见的五颜六色的石头是她童年最好的玩伴。
期刊
“也许,我永远成不了万众瞩目的人;也许,十年后的我也不是今天我心中所期待的样子;也许,就连即将面临的中考,我梦寐以求的一中大门都不一定为我敞开。但是,此刻我的心中有梦,并且浑身充满力量。为了心中的梦,我每天都在拼搏,只為了不会有遗憾。”平和的语调中,我看到了一个少年坚定的信念。少年时代的梦,往往带着一丝青涩,还有一份独有的倔强,也正因如此,它才是我们一生中最美的梦想。进入毕业班 累并快乐着  
期刊
今年28岁的秦坤是广西桂林人,受心灵手巧的妈妈影响,他从小就喜欢玩折纸。看着一张张白纸经过折叠后变成小船、板凳、花朵、千纸鹤,他觉得既神奇又有趣。于是,他经常去书店找折纸方面的书籍。只要看到书上有新样式,他就一定要摸索着折出来,这份成就感让他乐在其中。  有一天,秦坤偶然从一本国外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现代折纸的文章。上面讲一张简单的白纸不经过任何裁剪、粘贴、加工,仅凭双手反复折叠,就能做出造型复杂而
期刊
“别叫我导游,我是国博讲解员。”袁硕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管他叫“导游”的游客。这看上去虽然有些孩子气,但他说这是他对这份工作的敬重。   当然,相比导游讲述“稗官野史”的工作,袁硕的工作则严肃得多。从《古代中国》到《复兴之路》,从明清家具到威尼斯画派,从玛雅文明到现代主义艺术……许多庞杂的内容要求讲解员必须不停地准备、不停地背词。   新中国历史的《复兴之路》展览介绍,只讲词就有近四万字,国博要
期刊
岁月本是一张纯净的素紙因为内心有了向往才描绘上了灵动的色彩背起行囊远方的田园牧歌会成为你心底最美的诗句
期刊
“平湖千顷浪花飞。春后银鱼霜更肥。菱叶饭,芦花衣。酒酣载月忙呼归。”这首词描绘的就是张雪的家乡——苏州镇湖。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如今刺绣仍是当地最重要的文化产业。   在张雪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的镇湖交通不是很便利,也没有工厂。在当时,刺绣几乎是提高家庭收入的唯一出路,所以家家户户的女子都会刺绣。张雪就出生在刺绣世家。他的奶奶、外婆、姨妈、舅妈无一不会刺绣,而母亲薛金娣更是苏绣界的翘楚
期刊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現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数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学的规律相合拍。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
期刊
“高高山上一座城,锁南坝锁住了白云。山尖尖上有两棵古松,大楼房挤过了尕窑洞……”在空旷苍凉的西北高原上,东乡花儿的歌声随着白云忽远忽近。   自银川往西南方向行驶,途经素有“中国小麦加”之称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再沿着细如羊肠的山路向东南方行驶,就到了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县城。这里的公路迂回盘旋,似彩带缠在山腰上;这里的大山四面临水,却常年干涸缺水;这里的地貌险峻奇特,常常撞击人们的眼球和灵魂深处。
期刊
Day1 沧桑牧道风尘滚滚  我们出城不远就幸运地遇到了哈萨克牧民的转场。这一段高山与低谷的落差足有几十米,刚刚还是寂静的山谷,蓦然间,铺天盖地的牛羊就如洪水倾泻般从山顶冲了下来,扬起阵阵尘土,仿佛一幕正在上演的戏剧。一群过后又是一群,绵延不绝,规模巨大。一家一户的羊群组成一个个方队,好像受阅的部队,阳光下,策马扬鞭的牧人投下长长的剪影,羊儿们“咩咩”地叫着,行进在平时人和车走的路上,卷起漫天的尘
期刊
黔南有归兰山,在水族语言中,“归”指溪流两旁的山峰,“兰”指溪流,從其名可知归兰山奇峰环抱,溪流蜿蜒。今年6月,我来到归兰山做了一场清凉的梦。  归兰山的一切都与水有关。两千年前,一支移民队伍来到这片与世隔绝的喀斯特地貌的大山里,他们在这里居住下来,用带来的字符卜卦,结果出现了一个“水”字,从此这隐秘的深山峡谷中有了一个奇异的族群——水族。那些形影不离、随身携带的字符被称为“泐睢”,这是水语,译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