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牛羊,去追赶美丽的季节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ay1  沧桑牧道风尘滚滚 


  我们出城不远就幸运地遇到了哈萨克牧民的转场。这一段高山与低谷的落差足有几十米,刚刚还是寂静的山谷,蓦然间,铺天盖地的牛羊就如洪水倾泻般从山顶冲了下来,扬起阵阵尘土,仿佛一幕正在上演的戏剧。一群过后又是一群,绵延不绝,规模巨大。一家一户的羊群组成一个个方队,好像受阅的部队,阳光下,策马扬鞭的牧人投下长长的剪影,羊儿们“咩咩”地叫着,行进在平时人和车走的路上,卷起漫天的尘土。远远望去,整个转场队伍犹如一道流动的生命风景线,浩浩荡荡,风尘滚滚,生动壮观。
  一位叫木拉提的牧人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他脸庞黝黑,两颊处因吸纳了太多的阳光,由内向外泛着红光。
  转场的路并不轻松,弥漫的尘土直往我气管和肺里钻,呛得人直流眼泪,而牧民们把转场当成一年里最盛大的节庆来享受。落日的余晖中,牧道镀上了金色,牧人、羊群、骆驼、马和狗都被镶上了金色的光环,那么唯美,那么和谐温馨,那么撩人情怀,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瞬间定格为永恒。



  风呼啸着掠过大漠戈壁滩,卷起漫天的尘埃,天渐渐暗了下来,该是歇歇脚的时候了。木拉提和家人找到一处避风的山谷,以最快的速度把毡房搭起来,然后找来石头搭成火灶,捡来干燥的牛羊粪生火开始烧茶。茶壶不知跟了主人家多少年,黝黑的面孔可以看出它经历的沧桑与磨砺。馕是木拉提一家的主食,然后佐以奶制品,于是,一顿丰盛的晚餐就这样开始了。
  “牛羊经过这段豁口要道后,再走一天就能到达目的地了。”木拉提坐下来,谈起他们的生活时,细長的眼睛里闪出机敏和快意。
  哈萨克人转场是有规律的,按常规一年应该有四次转场。牧场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每个牧场上,他们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每年3月底至4月初,牧民们必须将牲畜从各牧场转入春季牧场,这时他们要接羔,要找草好、背风向的阳处,最好是丘陵或有山坳的地方,如果是平地,遇上风雪的时候,牲畜就不能成活产崽。6月中旬前后,各类牲畜转入夏季牧场,夏季牧草长势良好,是畜群抓膘的最佳时间。秋季牧场则是牲畜从夏季牧场转入冬季牧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渡,在这里,牧民们要做好牲畜整群、小畜剪毛和药浴工作。从10月份开始,气温渐渐降低,北疆以北的地方开始落雪,为避免牲畜在转场中遭受暴风雪的侵袭,10月底前,牧民就将牲畜转入冬季牧场,这时要选择草高、靠山的地方,以避免大雪掩盖枯草。
  牧民以牲畜数量的增多和体重的增加来计算收获。春季转场时,因为刚刚熬过寒冬,这些牛羊都是瘦的,而现在,经过夏牧场的放养生息,个个膘肥体壮,因此木拉提说:“夏牧场的三个月是幸福的日子,牲畜吃着纯绿色无污染的中草药,喝着天然冰山流下来的纯净雪水,走着阿尔泰铺满黄金的沟沟牧道,在天然氧吧里自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日子让当神仙都不换。”

 Day2  追赶季节适应自然 


  第二天早晨,当一束阳光洒向大地的时候,牧民们开圈放羊。他们把家什收拾好,然后把毡房拆掉放到骆驼和牛背上,便骑上马赶上牲畜,继续他们的转场生活。
  在神话和民间传说里,“哈萨克”的意思是“白色的天鹅”,这个名字寓意着哈萨克族群居和迁徙的传统。有史以来,哈萨克人便骑在马背上转场,赶着牛羊,去追赶美丽的季节。在一年中,草场成了哈萨克人的巨大盛宴,他们敏锐地踩着季节的节奏,与之周旋、适应,将转场当成了生活的本身,永远在路上。
  如今,哈萨克族人的游牧生活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转场路上虽然艰辛,但快乐的时候也很多,尤其是年轻人和小孩。一路上,他们或是骑马或是摔跤,同伴之间相互比试、追逐,好不热闹。除了家畜的陪伴,他们也有了更多的消遣方式。木拉提就时不时地拿出手机,一会儿放段音乐,一会儿拍张照片,一会儿又在给亲朋好友打电话。此外,牧民的转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机动车加入进来,与牛羊马群等大部队迁徙相结合,呈现出了别样的风景。木拉提说:“以前转场时需要走上7天,现在转场变得轻松多了,路变好了,桥也多了,3天就能走到下一个牧场。”
  阿尔泰山深处的大转场,这一浩大、威武、震撼、感动的人文现象是远古延续至今的人类最壮观的游牧生产活动,是活着的人类遗产。“一叶落知天下秋”,透过今天生活在阿尔泰山的哈萨克人转场的壮观场面,不难想象几千年来游牧民族在金戈铁马中的大规模迁徙是何等撼天动地,他们年复一年的迁徙岁月,演绎着牧民们抗争自然、战胜自然、热爱自然的传奇人生。无论哈萨克人明天将会走向哪里,转场这种与大地相依的古老生存方式,永远都将是这个民族不老的神话。此时的我,唯有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下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为世上这一支纯正的游牧民族喝彩!
其他文献
有一群人他們原本平凡而普通但他们用执着的信念和虔诚的信仰守护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正是这份守护才让我们的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
期刊
山东省聊城区东昌府还有一个享誉中外的名字——中国雕刻葫芦文化艺术之乡。东昌府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葫芦种植基地。东昌府区闫寺李什村的雕刻葫芦更是悠久,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这里就是李玉成的故乡。  李玉成幼年时,村上一半以上的家庭种葫芦、雕刻葫芦、卖葫芦。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这里的葫芦种植及雕刻规模达到了顶峰。雕刻葫芦还曾被带到遥远的两广地区,深受大众欢迎。从此,东昌雕刻葫芦声名鹊起。  李玉成
期刊
嘉峪关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拥有大片戈壁。“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是对嘉峪关干旱少雨风沙大的地貌气候的真实写照。但是经历了千万年的风吹雨淋后形成的软硬不等、颜色各异的风砺石却成了大自然馈赠给嘉峪关人最珍贵的礼物和财富。   闲暇时,去戈壁滩捡石头成为嘉峪关人最常见的娱乐活动。小时候的盛爱萍就是在这项快乐的活动中成长的,那些随处可见的五颜六色的石头是她童年最好的玩伴。
期刊
“也许,我永远成不了万众瞩目的人;也许,十年后的我也不是今天我心中所期待的样子;也许,就连即将面临的中考,我梦寐以求的一中大门都不一定为我敞开。但是,此刻我的心中有梦,并且浑身充满力量。为了心中的梦,我每天都在拼搏,只為了不会有遗憾。”平和的语调中,我看到了一个少年坚定的信念。少年时代的梦,往往带着一丝青涩,还有一份独有的倔强,也正因如此,它才是我们一生中最美的梦想。进入毕业班 累并快乐着  
期刊
今年28岁的秦坤是广西桂林人,受心灵手巧的妈妈影响,他从小就喜欢玩折纸。看着一张张白纸经过折叠后变成小船、板凳、花朵、千纸鹤,他觉得既神奇又有趣。于是,他经常去书店找折纸方面的书籍。只要看到书上有新样式,他就一定要摸索着折出来,这份成就感让他乐在其中。  有一天,秦坤偶然从一本国外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现代折纸的文章。上面讲一张简单的白纸不经过任何裁剪、粘贴、加工,仅凭双手反复折叠,就能做出造型复杂而
期刊
“别叫我导游,我是国博讲解员。”袁硕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管他叫“导游”的游客。这看上去虽然有些孩子气,但他说这是他对这份工作的敬重。   当然,相比导游讲述“稗官野史”的工作,袁硕的工作则严肃得多。从《古代中国》到《复兴之路》,从明清家具到威尼斯画派,从玛雅文明到现代主义艺术……许多庞杂的内容要求讲解员必须不停地准备、不停地背词。   新中国历史的《复兴之路》展览介绍,只讲词就有近四万字,国博要
期刊
岁月本是一张纯净的素紙因为内心有了向往才描绘上了灵动的色彩背起行囊远方的田园牧歌会成为你心底最美的诗句
期刊
“平湖千顷浪花飞。春后银鱼霜更肥。菱叶饭,芦花衣。酒酣载月忙呼归。”这首词描绘的就是张雪的家乡——苏州镇湖。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如今刺绣仍是当地最重要的文化产业。   在张雪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的镇湖交通不是很便利,也没有工厂。在当时,刺绣几乎是提高家庭收入的唯一出路,所以家家户户的女子都会刺绣。张雪就出生在刺绣世家。他的奶奶、外婆、姨妈、舅妈无一不会刺绣,而母亲薛金娣更是苏绣界的翘楚
期刊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現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数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学的规律相合拍。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
期刊
“高高山上一座城,锁南坝锁住了白云。山尖尖上有两棵古松,大楼房挤过了尕窑洞……”在空旷苍凉的西北高原上,东乡花儿的歌声随着白云忽远忽近。   自银川往西南方向行驶,途经素有“中国小麦加”之称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再沿着细如羊肠的山路向东南方行驶,就到了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县城。这里的公路迂回盘旋,似彩带缠在山腰上;这里的大山四面临水,却常年干涸缺水;这里的地貌险峻奇特,常常撞击人们的眼球和灵魂深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