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要塞:厦门胡里山炮台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厦门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我国沿海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及南北海航线的枢纽,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在中国近代史上,厦门人民为抵御西方列强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过无数次不屈不挠的抗击。其中,位于厦门岛(该岛是厦门市的主岛)东南海岬突出部的胡里山炮台即是历史鉴证之一——
  

胡里山炮台前身:抗英保卫战中的石壁炮台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期间,厦门是英国侵略的沿海城市之一。1841年8月26日,由36艘战舰和运兵船、2500余名士兵组成的英国舰队围攻厦门,厦门抗英保卫战随即爆发。这天下午1时45分,英舰开始进攻。清军闽浙总督颜伯焘坐镇城中,亲自指挥厦门岛南岸、鼓浪屿、屿仔尾守军“三面兜击”来犯之敌。经1小时20分钟炮战,鼓浪屿的3座清军炮台被敌打哑。3时45分,即开战两个小时后,英军在厦门岛强行登陆。15分钟后,位于厦门岛东南海岬突出部的石壁炮台陷落。随后,全岛各阵地均因兵力不足失守。绝望的颜伯焘率领文武官员连夜逃走,守城士兵也逃之夭夭。次日清晨,英军占据了厦门城。
  其实,在1841年2月17日,颜伯焘来到福州任闽浙总督之时,即全力以赴投入备战。同年3月2日,颜伯焘抵达厦门,便立即着手改造防务。到8月下旬开战之前,历时5个月、耗银150万两,在厦门构筑了海防要塞。然而由于清军的腐败与落后,加之当时只重视海防炮台的正面防御能力,忽视后方防御能力,被英军迂回从后路夺取了石壁炮台,导致战场失利。此役,清军阵亡总兵1名,副将及以下军官7员(清朝时的总兵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员或军长,副将相当于军分区副司令员或副军长),士兵324名;英军仅战死1人,受伤16人。

胡里山炮台:洋务运动的产物


  在1841年的厦门抗英保卫战中,以石壁炮台为代表的老式要塞被英军摧毁。闽海国门,顿时洞开。1874年,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清政府拟在石壁炮台原处建造规模较大的胡里山炮台,但因耗资巨大,此事一波三折,直到1896年11月才得以建成。清政府从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购买了2门280mm克虏伯大炮,2门克虏伯150mm副炮,12门克虏伯90mm小炮,配置在胡里山炮台上,并聘请德国教官对清兵进行培训。
  胡里山炮台如今已经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大门两侧的门柱上镶嵌有金属制成的各种古炮模型,门柱顶部设有炮弹弹头模型,这些模型彰显出炮台景区以炮为主题的特色。景区内不仅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岸炮——280mm克虏伯大炮,还有收集及复制的各种古炮。景区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及后山区。战坪区设有炮位、地堡、弹药库、瞭望厅、暗道及护墙,面积1.3万平方米。用花岗岩筑成的炮位、地堡、清兵营房、暗道及护墙等完整地保留了当时的结构布局,其既具有欧洲风格,又具有我国明清时期的建筑神韵。
  
  据史料记载,胡里台炮建成之后,配置的各种克虏伯炮在清朝时期并没有投入实战使用,却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击沉日军的“若竹”型13号舰。1937年9月3日,日本舰队侵略厦门,胡里山炮台及其他炮台开炮还击。胡里山炮台的280mm克虏伯大炮以每分钟发射两发炮弹的巨大威力,将日军“若竹”型13号舰拦腰炸断,首开中国战区击沉日舰的辉煌战绩。捷报传出,厦门市民与福建侨胞深为振奋。各地报刊进行了及时报道,香港《大公报》于1937年9月5日以“敌舰袭厦门,并有大队飞机投弹,被我守军击退”为标题刊登专文介绍9月3日的战斗经过。时任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陈嘉庚先生发给厦门守军一五七师师长黄涛的祝捷电文称:“敌视厦如囊中物,肆扰无忌,传三日来敌已为贵师击退,全侨感奋。中央抗战决心,举国拥护,最后胜利,必属于我。”

炮型多样,是研究我国海防军事及兵工技术的珍贵史迹


  胡里山炮台陈列有克虏伯大炮、克虏伯小炮、六角炮、回旋炮、红衣大炮、铁模铁炮等明清时期出现的诸多古炮,其中大部分古炮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少数古炮是依据史料制作的复制品。这些古炮是研究我国近代海防军事及兵工技术的珍贵史迹。

克虏伯大炮及小炮


  目前,仅有1门德国克虏伯280mm大炮陈列在胡里山炮台的地堡内。该炮由德国克虏伯兵工厂于1893年(清朝光绪19年)生产,被鉴定为“世界现存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十九世纪海岸炮”,收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名录。
  克虏伯280mm大炮在胡里山炮台建成之时配置有2门。可惜的是,在1957年,厦门铁工厂建厂初期,缺乏原材料,拟定以每斤8分钱的价格购买这2门克虏伯280mm大炮,用作炼钢铁的原料。拆完一门炮,准备再拆另一门炮时,消息传到厦门市委、市政府,市委书记出面制止,另一门炮才得以保存下来。
  
  现存的这门克虏伯280mm大炮当时以10万两白银购得(含海运及保险费),炮管尾部刻有编号“No:6 FRIED KRUPP”,其中的德文“FRIED KRUPP”是克虏伯的创办者“弗雷德·克虏伯”的姓名。该炮总质量87吨,炮长13.9m,炮管长11.2m,膛线84条,最大射程19.76km,每分钟发射炮弹数量1~2发。
  克虏伯280mm大炮发射的炮弹包括爆破弹、穿甲爆破弹等弹种。其炮弹为分装式,即弹头与发射药是分开的。在炮台的一侧,陈列有1枚该炮配用的炮弹,其弹头质量170kg,长72cm。弹头顶部加工有两个贯通的圆孔,孔径2cm,用于穿入保险栓,以使弹头顶部的引信实现保险。发射炮弹前,需取下保险栓。弹体表面上、下部设有两圈突起,共20个,这些突起由青铜片制成。当炮弹在炮膛内被燃烧的发射药推进时,这些突起挤进在膛线内,起到弹带的作用。   克虏伯280mm大炮的发射药分为强装药、正装药、简装药3种,可根据目标的远近选择装填。发射药呈多边形的饼状,旧称药饼。多枚药饼可根据需要叠加组合在一起,构成强装药、正装药、简装药。强装药的装填量为71~75.5kg,正装药的装填量为35.5~37.75kg,简装药的装填量为17.75~18.88kg。每枚药饼上设有蜂窝状孔,这些孔的作用是容纳空气。发射药装填在密闭的炮膛药室内时,其蜂窝状孔内的空气可起到助燃发射药的作用。
  12门克虏伯90mm小炮布置在炮台四周,炮口均面向大海。这种小炮质量较小,炮身两侧设有炮轮,后部设有牵引装置,可人畜或车辆牵引移动及调整射击方向角。而280mm克虏伯大炮质量较大,不易移动,故其固定在地堡内,调整方向角时是在地面的圆形轨道上旋转的。
  
  克虏伯90mm小炮总质量904kg,炮长204cm,膛线28条。

六角炮


  胡里山炮台展示有1门1∶1比例复制的六角炮。六角炮又称“威斯窝斯前膛炮”,是早期滑膛炮和后期线膛炮的过渡型炮,使用时间约60年(1840~1900年)。该炮于1840年由英国乌理治理兵工厂的威斯窝斯工程师发明,故该炮以其姓名命名。
  该炮奇特之处是炮管内径为六角形。威斯窝斯工程师受六角螺帽启发,将炮管内膛设计成六角形,其炮弹头和发射药包也相应改为六角形,其设计初衷类似于后来的膛线,意在使炮弹自旋飞行,保持较为稳定的弹道,提高打击精度。中国使用的六角炮是在洋务运动期间从国外进口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胡里山炮台也陈列有15枚六角弹头,其弹体上的6条突棱呈斜置状,以便于在炮膛内自旋。

回旋炮


  胡里山炮台陈列的3门型制各异的回旋炮同样是根据资料和实物复制而成的,还特别设计了英军小艇模型及浪花装饰,用于烘托氛围。这3门炮放置在英军小艇模型上,游客可以操作回旋炮,亲身体验。
  回旋炮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舰队攻打厦门时所使用的一种炮。1841年,当时英国全权大臣亨利·璞鼎,以英国女王的名义照会福建水师提督要求其投降,被拒绝后即刻发动进攻。侵厦英军的舰船就配备有各种回旋炮。
  回旋炮俗称舰尾炮、船尾炮,属于小口径火炮系列,主要安装在战舰的尾部,以加强舰船尾部的火力,弥补舰船前部的主炮无法覆盖的区域。多数回旋炮的后部设有炮托或操作手柄,便于操作者回旋炮身进行瞄准射击。回旋炮可发射单独的弹头或称之集合弹的小型弹群,每门炮的发射药装填量约为100g左右。

红夷大炮


  胡里山炮台的后山区陈列有诸多红夷大炮。红夷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火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种类多达百种。所谓“红夷”,是指长有红头发的荷兰人及葡萄牙人。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兵通常在这些炮上盖以红布,所以其又称“红衣大炮”。据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的,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后,于是就从占据澳门的葡萄牙人手中大量购买。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很大,葡萄牙人还以中间商的身份将英国的舰载炮卖给中国。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有其优点,其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其早期采用整体泥模铸法制造,后改为铁模铸法制造,结构合理,炸膛的几率低,所铸之炮的质量较高。多数红夷大炮总长在3m左右,口径110~130mm,质量在2吨以上。炮身尾部设有尾珠,尾珠便于士兵搬动炮身及调整射角时使用。在炮身的质心处两侧设有圆柱状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调整射角,从而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发射的炮弹是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以直接撞击目标而起到打击作用。
  公元1626年2月,明朝与后金之间爆发宁远(今辽宁兴城)之战。明朝守将袁崇焕能够率兵守住宁远城,最终打败努尔哈赤的后金军,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的11门红夷大炮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明军制胜的因素之一。这一批最早在中国使用的红夷大炮,当时的有效射程为500m左右,最大射程不到1.5km。后又不断改进,最大射程达到2.5km。可见,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较远,在明朝后期属于先进武器,是一种射程远、威力大的武器。
  但红夷大炮操作极其繁琐复杂。其为采用分装弹药的架退式前装滑膛火炮,每发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有的发射位置。因此,发射后需要复位,再次设定方向角及俯仰角。另外,这种火炮发射一次以后,必须熄灭火星,用捆绑有干布的擦拭杆伸入炮膛去擦拭干净,再装入火药及炮弹丸,然后才能点燃引火绳发射,这些动作相当缓慢和烦琐,这是前装火炮的通病。因此红夷大炮的射速较低,能达到两分钟发射一次就不错了。

铁模炮


  胡里山炮台后山区陈列的铁模炮是国内外惟一仅存的清朝铁模炮。铸造火炮早期是用泥型为模,泥型制好后需长时间才能干透,从开工到出炮,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遇到雨雪潮湿天气,泥型干不了,炮就无法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朝兵器制造专家龚振麟开始试用铁模铸造炮,在他的主持下很快试制成功,大大加快了制炮进度。龚振麟撰写有《铸炮铁模图说》一书,于1842年刊印分发沿海各地区,以求推广,后由魏源收入他所编著的《海国图志》。
  这门炮炮身铭刻有“铁模”二字,虽炮口有残缺,却充分证实我国兵器专家在1841年创造的铁模铸炮技术比欧洲的铁模铸炮技术早了30年。

其他展示


  胡里山炮台除了展示各种古炮之外,还有厦门岛沿海附近的炮台分布沙盘展示、微型石壁炮台及英军“坚船利炮”演示区、击沉日舰史料馆、现代人重演清兵操作红夷火炮过程、德国克虏伯大炮史料图片展等。其中,由德国埃森克虏伯历史档案馆提供的1890年拍摄的有关克虏伯大炮的老照片弥足珍贵。这些图片经放大后展示在胡里山炮台景区的壁墙上,十分清晰,是研究与欣赏克虏伯大炮历史的宝贵文献。
  编辑/郑双雁
其他文献
来自海上的威胁几十年来,来自海上的朝鲜特种部队,对韩国构成独特的安全威胁。美韩联合司令部在确保半岛防务安全中,要有效拦截并摧毁渗透到韩方海域的朝鲜特种分队,最奏效的
期刊
新疆机械研究院,在充分研究和借鉴国内外现有设备的基础上,研制出适合国内农业动力现状的“牧神M”和“牧神S”两大系列产品.其中牧神M-3000型(产品型号:9GQS-3.0)为牵引式苜
糖尿病患者作为各种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尤其应注重血管功能早期检测,早期评价[1].通过使用四肢多普勒血流的检测测量患者双侧肢体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血流波形测定,脚踝上臂
期刊
提起无托步枪,我们就会想到现代步枪,但其实对无托步枪的探索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本文力图呈现从探索之初直至现代无托步枪所走过的漫长道路——最早的无托步枪  最早的无托步枪是Thorneycroft卡宾枪,其于1901年7月18日在英国申请专利。该枪采用旋转后拉枪机式操作方式,枪机组件设在枪托部位,可谓是超前了几十年的设计。由于采用无托结构,该枪比起同时期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质量轻10%。但因其操作
期刊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次和多次口服巴洛沙星片的药动学.方法:12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单次给药试验口服(100 mg、200 mg、400 mg)3个剂量,多次给药试验口服剂量为每次2
期刊
FG42伞兵步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空军专门为伞兵部队设计的武器。该枪的理念有可取之处,但结构设计不完善,乃至产量较低,很快退出装备序列——研制由需求牵引  FG42伞兵步枪型号名称中的“FG”为德文伞降步兵武器的缩写,“42”表示其于1942年期间设计定型。该枪装备使用时间十分有限,仅维持到二战结束,生产数量亦十分稀少。    二战爆发后,作为德国空军的精锐力量,德国伞兵部队一直使用与其他
期刊
期刊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位于美国纽约第五大道上,收藏有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总计逾300万件,其中有一款名为摩羯钺,来自于14世纪的中国西藏地区。这件历史悠久的艺术品将摩羯与钺刀完美结合在一起,造型精美,不仅体现出古代中国超高的工艺技术水平,更蕴含着藏族人民的深厚历史与文化——  摩羯钺是藏传佛教界的  武器及艺术品  摩羯钺的造型并非凭空想象而来,它所包含的摩羯(又称摩迦罗,本是印度神话中水神的坐骑,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