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名业余参赛者猝死赛场,另外有十人因为虚脱,约四百人因韧带拉伤而被急救。发生这样的悲剧确实令人触目惊心,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些问题:中国人的体质是不是在下降?中国人的健身习惯会不会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面前悄然改变?中国民众的健身方法是否得当?中国民众的急救互救常识是否普及到位?这次马拉松赛就像一次考试,平时没有准备好,考试自然不及格。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摆在表面上的、孤立的问题,它是我国国民体育意识淡薄、相关教育不足的一种社会表现。
通过这次事件,我们最该学到的就是如何生活得更健康,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才是体育的最终目的,而这需要一种长期行为,要求人们建立良好的体育观念,包括养成良好体育意识和改变生活方式。我们做这个专题,就是希望引起更多的读者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并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
挑战,有极限
邵 杰
当刘翔在国际比赛中屡破纪录,为世界创造奇迹的时候,我们想到,多少年来,人们的身体就是在无数次的超越中“逐渐强壮”起来的。
如果比较一下,不难发现,肯尼亚人是最能挑战身体极限的。几年来,在国际赛场上,他们的“超常耐力”征服了世界,他们钢铁一样的意志,似乎向世人证明了人拥有“万能”的身体,只要你肯挑战。
可是,就在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猝死两人后不久,顽强的肯尼亚人切雷诺却紧接着倒在雅典的马拉松赛上;在同一天,著名的澳大利亚努萨铁人三项赛上,一名37岁的运动员也在“铁人”之争中扑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这期间,还有一个著名的阿根廷足球运动员猝死在了绿茵场上……
马拉松、铁人三项、足球,这些项目都是运动量极大的项目,不要说在强烈的取胜欲望驱使下拼死“争斗”,就是抱着参与的目的,“坚持就是胜利”地完成下来,也不知道要超越身体正常承受能力的多少倍。可以说,比赛一次,就要严重地“摧残”一次身体,真是“非铁人而不能也”!当然,成为这些项目的运动员,首先要有天然的身体条件,又要经过特殊的、长期的、科学的训练,即使这样,也还是发生了运动员屡屡猝死的事件。
于是,人们产生了“猝死恐惧症”,关于人对极限的挑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足以引起更为广泛的重视!
在平常人之中,但凡有一点运动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运动量总是在极限之下,比如说运动中总是大气不喘、汗珠不冒,不要说“破纪录”,可能还会徒劳无功,很难有强身之效。实际上,运动有时就是无数次地将机体有机地拓展,比如说筋,只有不断地拉抻,才能使其长期保持柔韧,而想让它更柔韧,那就必须在运动中超越它的极限,否则,机体就会逐步“萎缩”。这就是爱锻炼的人尽管比“懒人”身体可能强一些,但比不过一些经过特殊训练的人的原因。
这是很矛盾的,不“超越”不能强体魄,“超越”一不小心又会猝死,该怎么办呢?我身边的不少人听说猝死事件后,有的说,别踢球了,有的说,不要再跑步了……似乎连买房子都不要考虑高层,怕是一旦哪次爬楼梯一口气喘不过来。
其实,猝死现象的多发,尤其是运动员的猝死,很多时候是由于违反自然规律的挑战,盲目强调意志品质,就像挑战大自然遭到自然规律的报复一样,如果你让身体机制的运行违背了规律,就会使身体受到伤害,轻的会感到不舒服、致病致伤,严重的就会猝死。平常人也一样,一般不可能在心平气和的时候猝死,也不会在安坐如常的时候猝死,猝死的发生大多是在“不正常”的情况下发生的。
那是不是只能“止步不前”了呢?
极限须自然导引而决不能“强取”。中国的很多功夫,都需要气功的支持。而气功之所以能使身体产生非常神奇的力量,就是因为经过“耐心”的、“科学”的导引,将身体的能量自然表现出来,能搬100斤的东西,决不搬101斤的东西,有多大的劲就使多大的劲。而很多时候,人们不过是“不知深浅”地蛮干,从身体里强取能量,“我就不信搬不动这东西”,“我即使跑不下一万米,也要坚持到底!”只靠“意志”挑战极限,这是造成身体损伤和猝死的重要原因。
作为社会有关部门,应该意识到各自的责任。猝死现象的发生,已经彰显了人们运动知识的不足:专业运动员很多时候在“科学地”违背身体规律,金牌、银牌也填不平身体的损伤;而平常人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学生在学校里有体育老师的一点辅导外,其他人很难得到科学合理的运动知识和“细致入微”的指导。全民健身运动的号召,曾点燃了无数人运动的激情,但并无足够的知识予以普及,大多数人都是天天忙运动,但又几乎全是运动盲。因此,社会有关部门对运动知识的普及宣传已成当务之急,或许当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合格的专职健身教练时,猝死就绝不会再威胁人们的生命。
作为个体,就要尽量找到合理的、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不能盲目运动,如果想超越极限,还要找称职的“指导员”进行专业指导。另外,不能一味强调坚持就是胜利,如果在运动中感到不适,就不要勉强,尤其是处在身体素质下滑状态之中的中老年人,更是如此。在这里,举一个专家说的例子:年轻人的身体像生长着的树枝,生命力强,柔韧,能弯很大的弯,折了还能再生。但是若不保养,真的折了,或是有了损伤,就是再生,也会使身体质量大打折扣;而老年人的身体则像炭,机体老化,但内存精元,没有骄浮之“烟”,也无腾腾烈火之势,可是却更加炙热、稳定,当然却少柔韧,也少弹性。因此,要让身体强壮,发挥潜能,年轻人要做到像树枝一样“弯而不致折”,老年人要做到像炭一样“热而不致烈”,说简单点,就是要掌握好度,这个度就是你能挑战又不致猝死的度。
急救:与时间赛跑
张 维
俗话说,时间就是生命,对“遭遇”猝死的人来说,这句话就更是千真万确,只有争分夺秒才有可能挽救其生命,但是,我们平常人可能连人工呼吸都做不好。面对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假如有一天你面对这样的情况,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正确施救吗?
面对北京马拉松猝死事件,首都体育学院的一名教授在赛后说:“运动要讲科学,比如马拉松运动,一是要保证水分的补给充足,另一个就是医护工作要到位,而马拉松比赛进行到20公里时正是人体的极限,除了运动员呼吸和姿势的调节非常重要外,如果能在死者倒地后马上有人上去进行正确的抢救,或许就不会有悲剧发生。”
医生认为下列人员不宜参加像马拉松这样需持久耐力的运动赛:近期犯过心脏病的人、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或心肌炎的人、未经系统训练的人、年龄过大者、糖尿病病人等。
如有人因心血管病出现意外昏迷倒地,在短时间内医护人员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应对患者施行人工呼吸,其操作要领是:
1.先清理其口腔内异物,左手抬起患者下颌,右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入一口气后,向患者口内连续快速吹气两次,打开气道。用双指在颈动脉处测试脉搏,若无心跳则挤压心脏每分钟80次,每挤压15次加入一次人工呼吸。
2.如果有两名救助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则可一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分钟12次。另一人做胸外心脏按摩,每分钟60次。心脏按摩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5:1,即每5次胸外心脏挤压后加入一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时要捏住患者鼻孔并向其口内吹气一次,如此反复进行。在对病人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火速请医生前来救助,或边抢救边向医院转运。
急救的方法不尽相同,应“对症”施之,所以,平常多积累些急救知识才能得心应手。在此,仅作一点介绍,是为引起广大读者对急救常识的重视。
猝死与冠心病
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分会主任委员李宗浩教授
最近,猝死成了一个十分可怕的字眼,很多人都担心:没准什么时候就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呢!俗话说,恐慌缘于无知,猝死的发生并非“莫名其妙”“无药可治”,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其应有正确认识,才能正确地预防,进而免遭其害。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在此特作一介绍:
猝死,大都属于心源性
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一小时之内的猝死病例,其95%均属于心源性猝死,也可以说患者是有冠心病史,再加上一些相关因素造成的。
从常见的情况而言,患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人,当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后,其最严重而且是最早出现的合并症状称为“心室纤维性颤动”即心室纤颤,简称室颤,它是发生猝死的直接因素。如对室颤处理不及时,将造成患者的迅速死亡。
也有一些人,平时虽患有冠心病但并不严重,也未发生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死后尸体解剖显示并未见到冠状动脉狭窄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此次“猝死”是患者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冠心病急性发作,它的表现就是室颤。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室颤呢?有冠心病史的患者,情绪激动或过度的体育锻炼,以及劳动量过大等因素都可导致室颤,如患冠心病的中老年“球迷”聚集在荧屏前观看体育比赛,对比赛胜负过于“揪心裂肺”的关切,为一分之差的险胜异常激动,这种情绪上的超负荷也可导致室颤。
同样,爬山涉水等活动也可能导致猝死,如旅游或“马拉松”运动,这种体力上的超强负荷同样可以导致猝死。
室颤为什么是猝死的元凶
为什么心脏会发生室颤呢?为什么它是猝死的元凶呢?
正常心脏的活动是规则节律的。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颤,或因激动、运动过量致使冠心病人发生的室颤,目前认为是由于心脏的规则节律发生了严重障碍。我们知道,正常人的心脏活动是每分钟60~90次。当发生室颤时,心肌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收缩能力,每分钟达到数百次。此时,心肌不是在收缩,而是呈“蠕动状态”,无数条心肌像很多条蚯蚓,在杂乱无章地蠕动,这样就使心脏失去了排出血液、维持血液循环的功能,血液在全身流动陷入中断。一般这个过程持续几分钟,大多不超过十分钟,随之心脏完全停止跳动。
我们知道,身体是没有氧气 “仓库”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循环中断,意味着人体尤其是脑组织急需,而且是不停需要的氧气供应中断,这就使生命很快陷入死亡。
除颤,挽救猝死第一术
对于猝死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最有效的抢救方法是除去室颤,恢复正常心跳,即心脏除颤术。
传统的除颤术是用传统除颤器在患者胸部电击达到除颤的效果,这方法虽好,但当把患者送到医院,抢救的最佳时间已被延误,所以实际效果并不佳。近年来,“简易体外心脏除颤器”(AED)的使用,大大地赢得了使用电击除颤的时间。经过培训,这种仪器的使用可普及到家庭,目前我国已开始采用,但范围有限。
第一时间民众可以采用的是“心前区叩击”除颤,即救护人将手握成拳头,在病人胸部正中处,有力地叩击两下。这种叩击能产生一定能量,可起到一定的除颤作用,从而恢复心律。叩击后,如果无反应,还可叩击两下,如仍无效,就不必再用此法,立即进行口对口吹气、心脏挤压的心肺复苏方法(CPR)。与此同时,应请专业急救部门进行抢救。
老年运动健身勿走偏
李艳芳
健身运动的种类
现代健身运动根据生理学、解剖学、氧的代谢状况,一般分为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和混合运动。根据运动处方要求可分为有氧运动、伸展运动和力量性运动。
1.有氧运动:是指机体处在氧代谢状态下所进行的体育锻炼。人体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氧,这些氧要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予以供应。如果吸收的氧大于消耗的氧,人体则是在氧供应充分状态下进行锻炼,称为“有氧锻炼”。老年人应以有氧运动为主,这对保护心脏是有益的。老年人不宜参加紧张的、强度很大的、憋气的体育锻炼。运动进行中平均每分钟心率102~140次左右的运动,对老年人较为适宜。
有氧耐力性运动项目,包括步行、慢跑、走跑交替(快走与慢走、快跑与快走、慢跑与慢走等)、游泳、自行车、滑冰、越野滑雪、划船、跳绳、踢毽、上下楼梯、爬山、室外的健身器材运动,及室内功率自行车、步行车、活动平板等健身运动。
2.伸展运动:包括健身操、广播体操、太极拳、太极剑、气功、五禽戏、八段锦、健身迪斯科、跳舞等健身运动。
3.力量性运动:采取中等或低强度的,足以维持去脂体重的有氧力量训练。这种运动持续时间长,并能使躯体大肌肉群进行伸展收缩运动。通过运动有利于躯体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选择健身运动的基本条件
1.经过医学检查已许可;
2.运动强度、运动量适合本人的体力;
3.有运动经验及本人喜爱;
4.有进行运动的环境和场所;
5.运动设备、用具齐全;
6.有同伴;
7.有指导者。
其中1~2条是必须具备的,3~7条不全具备亦可。
从运动医学的角度来说,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运动应考虑以下三个条件:
1.便于长期坚持;
2.有一定节律的持续运动,无呼吸紊乱或憋气现象,能增强中老年人心肺储备能力和胃肠功能,预防和推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全身运动,而不是单纯局部运动。
相关链接
老年运动注意“五防”
1.防止负重练习。老年人肌肉都有程度不同的萎缩,肌力明显下降,神经系统协调反应能力也差,负重项目紧张用力,使局部肌肉负担加重,容易引起各部位的损伤。
2.防止憋气使劲。由于憋气使劲时胸腔内压力骤然升高,加重心脏负担,血液回心不畅,心脏血液输出量也相应减少,易发生头晕目眩,甚至昏厥。同时,由于血压猛然升高易诱发脑血管意外和猝死。
3.防止急于求成。老年人机体对承受体力负荷的适应能力下降。如果负荷量增加过快过大,就容易因不适应而发生意外。
4.防止争胜好强。老年体育活动不要为和别人比高低而勉强进行力所不及的运动,要讲友谊第一、安全第一,切忌追求锦标名次。
5.防止过分激动。老年人的运动要以健身娱乐为主,不宜进行过分激烈的运动,一般不参加激烈的竞技性比赛,以防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和外伤。锻炼时要心平气和,愉快从容。
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
1.增强心脏功能。
2.促进脂肪的代谢。
3.调节免疫功能。
4.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5.减少骨质疏松和增生。
6.增强应变能力和平衡能力。
7.维持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8.增强呼吸系统功能。
通过这次事件,我们最该学到的就是如何生活得更健康,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才是体育的最终目的,而这需要一种长期行为,要求人们建立良好的体育观念,包括养成良好体育意识和改变生活方式。我们做这个专题,就是希望引起更多的读者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并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
挑战,有极限
邵 杰
当刘翔在国际比赛中屡破纪录,为世界创造奇迹的时候,我们想到,多少年来,人们的身体就是在无数次的超越中“逐渐强壮”起来的。
如果比较一下,不难发现,肯尼亚人是最能挑战身体极限的。几年来,在国际赛场上,他们的“超常耐力”征服了世界,他们钢铁一样的意志,似乎向世人证明了人拥有“万能”的身体,只要你肯挑战。
可是,就在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猝死两人后不久,顽强的肯尼亚人切雷诺却紧接着倒在雅典的马拉松赛上;在同一天,著名的澳大利亚努萨铁人三项赛上,一名37岁的运动员也在“铁人”之争中扑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这期间,还有一个著名的阿根廷足球运动员猝死在了绿茵场上……
马拉松、铁人三项、足球,这些项目都是运动量极大的项目,不要说在强烈的取胜欲望驱使下拼死“争斗”,就是抱着参与的目的,“坚持就是胜利”地完成下来,也不知道要超越身体正常承受能力的多少倍。可以说,比赛一次,就要严重地“摧残”一次身体,真是“非铁人而不能也”!当然,成为这些项目的运动员,首先要有天然的身体条件,又要经过特殊的、长期的、科学的训练,即使这样,也还是发生了运动员屡屡猝死的事件。
于是,人们产生了“猝死恐惧症”,关于人对极限的挑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足以引起更为广泛的重视!
在平常人之中,但凡有一点运动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运动量总是在极限之下,比如说运动中总是大气不喘、汗珠不冒,不要说“破纪录”,可能还会徒劳无功,很难有强身之效。实际上,运动有时就是无数次地将机体有机地拓展,比如说筋,只有不断地拉抻,才能使其长期保持柔韧,而想让它更柔韧,那就必须在运动中超越它的极限,否则,机体就会逐步“萎缩”。这就是爱锻炼的人尽管比“懒人”身体可能强一些,但比不过一些经过特殊训练的人的原因。
这是很矛盾的,不“超越”不能强体魄,“超越”一不小心又会猝死,该怎么办呢?我身边的不少人听说猝死事件后,有的说,别踢球了,有的说,不要再跑步了……似乎连买房子都不要考虑高层,怕是一旦哪次爬楼梯一口气喘不过来。
其实,猝死现象的多发,尤其是运动员的猝死,很多时候是由于违反自然规律的挑战,盲目强调意志品质,就像挑战大自然遭到自然规律的报复一样,如果你让身体机制的运行违背了规律,就会使身体受到伤害,轻的会感到不舒服、致病致伤,严重的就会猝死。平常人也一样,一般不可能在心平气和的时候猝死,也不会在安坐如常的时候猝死,猝死的发生大多是在“不正常”的情况下发生的。
那是不是只能“止步不前”了呢?
极限须自然导引而决不能“强取”。中国的很多功夫,都需要气功的支持。而气功之所以能使身体产生非常神奇的力量,就是因为经过“耐心”的、“科学”的导引,将身体的能量自然表现出来,能搬100斤的东西,决不搬101斤的东西,有多大的劲就使多大的劲。而很多时候,人们不过是“不知深浅”地蛮干,从身体里强取能量,“我就不信搬不动这东西”,“我即使跑不下一万米,也要坚持到底!”只靠“意志”挑战极限,这是造成身体损伤和猝死的重要原因。
作为社会有关部门,应该意识到各自的责任。猝死现象的发生,已经彰显了人们运动知识的不足:专业运动员很多时候在“科学地”违背身体规律,金牌、银牌也填不平身体的损伤;而平常人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学生在学校里有体育老师的一点辅导外,其他人很难得到科学合理的运动知识和“细致入微”的指导。全民健身运动的号召,曾点燃了无数人运动的激情,但并无足够的知识予以普及,大多数人都是天天忙运动,但又几乎全是运动盲。因此,社会有关部门对运动知识的普及宣传已成当务之急,或许当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合格的专职健身教练时,猝死就绝不会再威胁人们的生命。
作为个体,就要尽量找到合理的、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不能盲目运动,如果想超越极限,还要找称职的“指导员”进行专业指导。另外,不能一味强调坚持就是胜利,如果在运动中感到不适,就不要勉强,尤其是处在身体素质下滑状态之中的中老年人,更是如此。在这里,举一个专家说的例子:年轻人的身体像生长着的树枝,生命力强,柔韧,能弯很大的弯,折了还能再生。但是若不保养,真的折了,或是有了损伤,就是再生,也会使身体质量大打折扣;而老年人的身体则像炭,机体老化,但内存精元,没有骄浮之“烟”,也无腾腾烈火之势,可是却更加炙热、稳定,当然却少柔韧,也少弹性。因此,要让身体强壮,发挥潜能,年轻人要做到像树枝一样“弯而不致折”,老年人要做到像炭一样“热而不致烈”,说简单点,就是要掌握好度,这个度就是你能挑战又不致猝死的度。
急救:与时间赛跑
张 维
俗话说,时间就是生命,对“遭遇”猝死的人来说,这句话就更是千真万确,只有争分夺秒才有可能挽救其生命,但是,我们平常人可能连人工呼吸都做不好。面对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假如有一天你面对这样的情况,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正确施救吗?
面对北京马拉松猝死事件,首都体育学院的一名教授在赛后说:“运动要讲科学,比如马拉松运动,一是要保证水分的补给充足,另一个就是医护工作要到位,而马拉松比赛进行到20公里时正是人体的极限,除了运动员呼吸和姿势的调节非常重要外,如果能在死者倒地后马上有人上去进行正确的抢救,或许就不会有悲剧发生。”
医生认为下列人员不宜参加像马拉松这样需持久耐力的运动赛:近期犯过心脏病的人、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或心肌炎的人、未经系统训练的人、年龄过大者、糖尿病病人等。
如有人因心血管病出现意外昏迷倒地,在短时间内医护人员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应对患者施行人工呼吸,其操作要领是:
1.先清理其口腔内异物,左手抬起患者下颌,右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入一口气后,向患者口内连续快速吹气两次,打开气道。用双指在颈动脉处测试脉搏,若无心跳则挤压心脏每分钟80次,每挤压15次加入一次人工呼吸。
2.如果有两名救助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则可一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分钟12次。另一人做胸外心脏按摩,每分钟60次。心脏按摩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5:1,即每5次胸外心脏挤压后加入一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时要捏住患者鼻孔并向其口内吹气一次,如此反复进行。在对病人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火速请医生前来救助,或边抢救边向医院转运。
急救的方法不尽相同,应“对症”施之,所以,平常多积累些急救知识才能得心应手。在此,仅作一点介绍,是为引起广大读者对急救常识的重视。
猝死与冠心病
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分会主任委员李宗浩教授
最近,猝死成了一个十分可怕的字眼,很多人都担心:没准什么时候就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呢!俗话说,恐慌缘于无知,猝死的发生并非“莫名其妙”“无药可治”,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其应有正确认识,才能正确地预防,进而免遭其害。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在此特作一介绍:
猝死,大都属于心源性
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一小时之内的猝死病例,其95%均属于心源性猝死,也可以说患者是有冠心病史,再加上一些相关因素造成的。
从常见的情况而言,患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人,当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后,其最严重而且是最早出现的合并症状称为“心室纤维性颤动”即心室纤颤,简称室颤,它是发生猝死的直接因素。如对室颤处理不及时,将造成患者的迅速死亡。
也有一些人,平时虽患有冠心病但并不严重,也未发生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死后尸体解剖显示并未见到冠状动脉狭窄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此次“猝死”是患者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冠心病急性发作,它的表现就是室颤。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室颤呢?有冠心病史的患者,情绪激动或过度的体育锻炼,以及劳动量过大等因素都可导致室颤,如患冠心病的中老年“球迷”聚集在荧屏前观看体育比赛,对比赛胜负过于“揪心裂肺”的关切,为一分之差的险胜异常激动,这种情绪上的超负荷也可导致室颤。
同样,爬山涉水等活动也可能导致猝死,如旅游或“马拉松”运动,这种体力上的超强负荷同样可以导致猝死。
室颤为什么是猝死的元凶
为什么心脏会发生室颤呢?为什么它是猝死的元凶呢?
正常心脏的活动是规则节律的。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颤,或因激动、运动过量致使冠心病人发生的室颤,目前认为是由于心脏的规则节律发生了严重障碍。我们知道,正常人的心脏活动是每分钟60~90次。当发生室颤时,心肌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收缩能力,每分钟达到数百次。此时,心肌不是在收缩,而是呈“蠕动状态”,无数条心肌像很多条蚯蚓,在杂乱无章地蠕动,这样就使心脏失去了排出血液、维持血液循环的功能,血液在全身流动陷入中断。一般这个过程持续几分钟,大多不超过十分钟,随之心脏完全停止跳动。
我们知道,身体是没有氧气 “仓库”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循环中断,意味着人体尤其是脑组织急需,而且是不停需要的氧气供应中断,这就使生命很快陷入死亡。
除颤,挽救猝死第一术
对于猝死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最有效的抢救方法是除去室颤,恢复正常心跳,即心脏除颤术。
传统的除颤术是用传统除颤器在患者胸部电击达到除颤的效果,这方法虽好,但当把患者送到医院,抢救的最佳时间已被延误,所以实际效果并不佳。近年来,“简易体外心脏除颤器”(AED)的使用,大大地赢得了使用电击除颤的时间。经过培训,这种仪器的使用可普及到家庭,目前我国已开始采用,但范围有限。
第一时间民众可以采用的是“心前区叩击”除颤,即救护人将手握成拳头,在病人胸部正中处,有力地叩击两下。这种叩击能产生一定能量,可起到一定的除颤作用,从而恢复心律。叩击后,如果无反应,还可叩击两下,如仍无效,就不必再用此法,立即进行口对口吹气、心脏挤压的心肺复苏方法(CPR)。与此同时,应请专业急救部门进行抢救。
老年运动健身勿走偏
李艳芳
健身运动的种类
现代健身运动根据生理学、解剖学、氧的代谢状况,一般分为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和混合运动。根据运动处方要求可分为有氧运动、伸展运动和力量性运动。
1.有氧运动:是指机体处在氧代谢状态下所进行的体育锻炼。人体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氧,这些氧要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予以供应。如果吸收的氧大于消耗的氧,人体则是在氧供应充分状态下进行锻炼,称为“有氧锻炼”。老年人应以有氧运动为主,这对保护心脏是有益的。老年人不宜参加紧张的、强度很大的、憋气的体育锻炼。运动进行中平均每分钟心率102~140次左右的运动,对老年人较为适宜。
有氧耐力性运动项目,包括步行、慢跑、走跑交替(快走与慢走、快跑与快走、慢跑与慢走等)、游泳、自行车、滑冰、越野滑雪、划船、跳绳、踢毽、上下楼梯、爬山、室外的健身器材运动,及室内功率自行车、步行车、活动平板等健身运动。
2.伸展运动:包括健身操、广播体操、太极拳、太极剑、气功、五禽戏、八段锦、健身迪斯科、跳舞等健身运动。
3.力量性运动:采取中等或低强度的,足以维持去脂体重的有氧力量训练。这种运动持续时间长,并能使躯体大肌肉群进行伸展收缩运动。通过运动有利于躯体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选择健身运动的基本条件
1.经过医学检查已许可;
2.运动强度、运动量适合本人的体力;
3.有运动经验及本人喜爱;
4.有进行运动的环境和场所;
5.运动设备、用具齐全;
6.有同伴;
7.有指导者。
其中1~2条是必须具备的,3~7条不全具备亦可。
从运动医学的角度来说,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运动应考虑以下三个条件:
1.便于长期坚持;
2.有一定节律的持续运动,无呼吸紊乱或憋气现象,能增强中老年人心肺储备能力和胃肠功能,预防和推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全身运动,而不是单纯局部运动。
相关链接
老年运动注意“五防”
1.防止负重练习。老年人肌肉都有程度不同的萎缩,肌力明显下降,神经系统协调反应能力也差,负重项目紧张用力,使局部肌肉负担加重,容易引起各部位的损伤。
2.防止憋气使劲。由于憋气使劲时胸腔内压力骤然升高,加重心脏负担,血液回心不畅,心脏血液输出量也相应减少,易发生头晕目眩,甚至昏厥。同时,由于血压猛然升高易诱发脑血管意外和猝死。
3.防止急于求成。老年人机体对承受体力负荷的适应能力下降。如果负荷量增加过快过大,就容易因不适应而发生意外。
4.防止争胜好强。老年体育活动不要为和别人比高低而勉强进行力所不及的运动,要讲友谊第一、安全第一,切忌追求锦标名次。
5.防止过分激动。老年人的运动要以健身娱乐为主,不宜进行过分激烈的运动,一般不参加激烈的竞技性比赛,以防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和外伤。锻炼时要心平气和,愉快从容。
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
1.增强心脏功能。
2.促进脂肪的代谢。
3.调节免疫功能。
4.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5.减少骨质疏松和增生。
6.增强应变能力和平衡能力。
7.维持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8.增强呼吸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