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并非第一次经过这座位于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腹地的东平公王庙,可直到不久前的那次参观才发现庙里供奉的是谁——“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清代重修,供奉唐代忠臣张巡……”讀着簇新的宣传牌上的介绍,我不禁脱口而出:好可怕的张巡!旁边一位朋友立即追问:为什么说他可怕?未及回答,当地负责接待的分管领导已经开始介绍情况了:……唐代著名的大忠臣张巡,他在敌人重兵围城,弹尽粮绝之际,杀了自己的妻妾作为军粮分给守城将士们吃,最后城破殉职,受到皇帝表彰……人群中立即发出啧啧赞叹之声:哇,这样啊!事迹的确非常感人,非常突出!……
张巡是安史之乱中著名的“守城英雄”。他的事迹究竟有多感人,多突出?——惨烈的睢阳攻防战,大敌当前、粮尽援绝之际,一本忠君爱国理想的张巡,先杀女儿当作军粮,分给将士们吃;吃完了,敌人未退,又杀城里的其他妇女和老弱男子,作为第二批军粮;最后是吃孩童。为了守住一座城,“所食人口二三万”!
诚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要求古人。可即使在当时,张巡的行为也是饱受争议的。道理很简单:守土是为安民,残忍吃掉城中老弱妇幼,守土有何意义?若按照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序》中的说法,是为了忠于国家、忠于帝王,那么,此刻长安已失守,唐玄宗已逃往四川,君王自己已望风而逃,臣子何来理由激励无辜平民“捐躯作军粮”来为他死守一城一地?
作为明洪武年间设立的卫戍千户所,当时古镇的驻军将士立庙奉祀张巡倒也合乎身份。可今夕何夕,在“人道主义”“以人为本”已成人类共识的背景下,我们还将“杀妻妾、杀城中老弱分给守城士兵吃”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去赞颂宣扬的话,我们的思维岂不是被冻僵在了一千多年前那“黑暗的中世纪”?
无独有偶,2014年,某地制作了一批二十四孝题材的街头公益广告,荒唐的“郭巨埋儿”(埋儿奉母)也堂而皇之纳入这批供人景仰学习的“传统美德”之中。何谓“郭巨埋儿”?汉代有个叫郭巨的大孝子,家境贫困,妻子生下男孩后,他说:这孩子会挤占奶奶的那份口粮,不如埋了他。于是动手挖坑埋儿,不料挖出了一坛写有“天赐孝子郭巨”字样的黄金。瞧,连上天都用这些黄金奖赏他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若非媒体报道,这些“公益广告牌”还不知要屹立到几时。
我们固然无法完全以今天的价值标尺去衡量古人,但硬要把早已被否定了的吃人法则重新请到神坛上来供奉而不加任何说明,则无异于将地层深处的“思想的尸毒”挖出来播撒传扬。
事实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系统漏洞”,远不止上述这两个。“传统文化”这件华美的雀金裘下,究竟潜藏着多少千年尘垢?还有多少散发着霉味的“价值观破洞”,在赚取着我们的感动?普通人可以不自知,但以“传播正能量”、培育现代文明价值观为己任的人或部门,岂能也跟着不知?抑或假装不知、知而不为?
【童 玲/图】
张巡是安史之乱中著名的“守城英雄”。他的事迹究竟有多感人,多突出?——惨烈的睢阳攻防战,大敌当前、粮尽援绝之际,一本忠君爱国理想的张巡,先杀女儿当作军粮,分给将士们吃;吃完了,敌人未退,又杀城里的其他妇女和老弱男子,作为第二批军粮;最后是吃孩童。为了守住一座城,“所食人口二三万”!
诚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要求古人。可即使在当时,张巡的行为也是饱受争议的。道理很简单:守土是为安民,残忍吃掉城中老弱妇幼,守土有何意义?若按照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序》中的说法,是为了忠于国家、忠于帝王,那么,此刻长安已失守,唐玄宗已逃往四川,君王自己已望风而逃,臣子何来理由激励无辜平民“捐躯作军粮”来为他死守一城一地?
作为明洪武年间设立的卫戍千户所,当时古镇的驻军将士立庙奉祀张巡倒也合乎身份。可今夕何夕,在“人道主义”“以人为本”已成人类共识的背景下,我们还将“杀妻妾、杀城中老弱分给守城士兵吃”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去赞颂宣扬的话,我们的思维岂不是被冻僵在了一千多年前那“黑暗的中世纪”?
无独有偶,2014年,某地制作了一批二十四孝题材的街头公益广告,荒唐的“郭巨埋儿”(埋儿奉母)也堂而皇之纳入这批供人景仰学习的“传统美德”之中。何谓“郭巨埋儿”?汉代有个叫郭巨的大孝子,家境贫困,妻子生下男孩后,他说:这孩子会挤占奶奶的那份口粮,不如埋了他。于是动手挖坑埋儿,不料挖出了一坛写有“天赐孝子郭巨”字样的黄金。瞧,连上天都用这些黄金奖赏他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若非媒体报道,这些“公益广告牌”还不知要屹立到几时。
我们固然无法完全以今天的价值标尺去衡量古人,但硬要把早已被否定了的吃人法则重新请到神坛上来供奉而不加任何说明,则无异于将地层深处的“思想的尸毒”挖出来播撒传扬。
事实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系统漏洞”,远不止上述这两个。“传统文化”这件华美的雀金裘下,究竟潜藏着多少千年尘垢?还有多少散发着霉味的“价值观破洞”,在赚取着我们的感动?普通人可以不自知,但以“传播正能量”、培育现代文明价值观为己任的人或部门,岂能也跟着不知?抑或假装不知、知而不为?
【童 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