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新儒家朱子曾说:“熟读而深思,大抵观书,必先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义皆出吾之心……然后可有得矣……”认识读的重要性,了解读的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读中成长,逐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 朗读 学生成长
朗读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因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一、读准字词,克服朗读障碍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读准字词。不认识文章中的字词,没有丰富的词汇积累,就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要朗读一个新的文本,首先要解决文本中拿不准读音或就根本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读的障碍。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碰到生字词就绕过去或者停止不读,其结果是产生了畏难情绪,终止了朗读,这样也就停止了对文本的初步理解。长期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读书的兴趣。因此,在低年级,教师要多采用朗读示范,引领学生读课文,中高年级利用工具书,借助辅导材料来突破这一关键,或者老师帮助他们掌握生字词。激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养成积累字词的良好习惯,促使朗读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读出节奏,体会文章感情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篇结构而成,字词句段篇都有着语意上的联系,语言的基本单位语素组合成一个一个的简单义项,再依语境自然地读出来,朗读文章也便有了语气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也就可以慢慢地从不同的语气中品出文字中蕴含的感情,从而对文章的理解就更准确了。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我先让一位学生读文中的一个段落,其余学生边听边感悟文中描述的情景,此时学生情绪并无多大起伏。接下来,我用低沉悲伤的声音来范读课文,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表情凝重。于是,我引导学生对比两遍课文朗读的异同,学生明白了老师朗读时速度较慢,语调低沉,进而使学生懂得了描写悲情场面的文章,读时速度应放慢些,语调应低沉些。读的节奏和体悟情感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朗读时要巧妙引导读出文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文以载道”“道述以文”。只有学生充分的朗读,才能达到“文”与“理”的融合,更准确地体悟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这句话表现了作者钓到大鲈鱼时的惊讶之情。教学中,我请一名学生起来读这句话,他声情并茂地读道:“啊(à),好大的鱼……”读罢,我做了评价:“读得真好。我听出了作者当时的喜悦之情。我想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请大家仔细听听,他能不能读出自己的感悟来。”
我又一次叫到刚才那位同学,他不自觉地“啊(á)”了一声。我急忙问道:“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啊(á)”。同学们兴奋地说道,有的还瞪大了惊讶的眼睛。“由这一声啊(á),你感悟到了什么?”
“惊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那我们再来把刚才那句话读一遍,好吗?”
我没有对“啊”做任何的朗读指导,但这一次学生却将它齐读成了“啊(á)”。
“从刚才同学们高昂的‘啊(á)’字上,我感受到了作者钓到大鲈鱼时的惊喜之情。”我话音刚落,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啊(à)也能表达作者当时的惊喜。”
“我相信。请大家洗耳恭听。”他依照自己的想法读了一次。
“同学们,你们听出了什么?”
“高兴!”
“是呀,他的朗读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作者钓到大鲈鱼时兴奋的心情。请你再换一种读法好吗?”他又用“啊”的扬调读了一遍。这次还没有等我开口,有的学生已脱口而出:“惊喜”。我高兴地说:“一千个读者,就又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语气自然传递着读者不同的感悟,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感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语调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我听到有的学生将“啊”读成升调,有的则读成降调。
“‘啊’这个语气词在生活中的运用太广了。朗读时,我们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读它。大家能用‘啊’的不同语调,表达自己不同的感受吗?”此时,学生思维空前活跃,说得惟妙惟肖。
反思我们的朗读指导,有的教师从朗读技巧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地方要读得急促些,那个地方要读得舒缓些;这个字要重度,那个字要轻读……这种纯技巧性的、没有唤醒学生形象思维或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指导,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个性化朗读,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文本中去,才能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津津有味,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语文教学 朗读 学生成长
朗读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因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一、读准字词,克服朗读障碍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读准字词。不认识文章中的字词,没有丰富的词汇积累,就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要朗读一个新的文本,首先要解决文本中拿不准读音或就根本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读的障碍。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碰到生字词就绕过去或者停止不读,其结果是产生了畏难情绪,终止了朗读,这样也就停止了对文本的初步理解。长期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读书的兴趣。因此,在低年级,教师要多采用朗读示范,引领学生读课文,中高年级利用工具书,借助辅导材料来突破这一关键,或者老师帮助他们掌握生字词。激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养成积累字词的良好习惯,促使朗读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读出节奏,体会文章感情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篇结构而成,字词句段篇都有着语意上的联系,语言的基本单位语素组合成一个一个的简单义项,再依语境自然地读出来,朗读文章也便有了语气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也就可以慢慢地从不同的语气中品出文字中蕴含的感情,从而对文章的理解就更准确了。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我先让一位学生读文中的一个段落,其余学生边听边感悟文中描述的情景,此时学生情绪并无多大起伏。接下来,我用低沉悲伤的声音来范读课文,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表情凝重。于是,我引导学生对比两遍课文朗读的异同,学生明白了老师朗读时速度较慢,语调低沉,进而使学生懂得了描写悲情场面的文章,读时速度应放慢些,语调应低沉些。读的节奏和体悟情感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朗读时要巧妙引导读出文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文以载道”“道述以文”。只有学生充分的朗读,才能达到“文”与“理”的融合,更准确地体悟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这句话表现了作者钓到大鲈鱼时的惊讶之情。教学中,我请一名学生起来读这句话,他声情并茂地读道:“啊(à),好大的鱼……”读罢,我做了评价:“读得真好。我听出了作者当时的喜悦之情。我想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请大家仔细听听,他能不能读出自己的感悟来。”
我又一次叫到刚才那位同学,他不自觉地“啊(á)”了一声。我急忙问道:“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啊(á)”。同学们兴奋地说道,有的还瞪大了惊讶的眼睛。“由这一声啊(á),你感悟到了什么?”
“惊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那我们再来把刚才那句话读一遍,好吗?”
我没有对“啊”做任何的朗读指导,但这一次学生却将它齐读成了“啊(á)”。
“从刚才同学们高昂的‘啊(á)’字上,我感受到了作者钓到大鲈鱼时的惊喜之情。”我话音刚落,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啊(à)也能表达作者当时的惊喜。”
“我相信。请大家洗耳恭听。”他依照自己的想法读了一次。
“同学们,你们听出了什么?”
“高兴!”
“是呀,他的朗读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作者钓到大鲈鱼时兴奋的心情。请你再换一种读法好吗?”他又用“啊”的扬调读了一遍。这次还没有等我开口,有的学生已脱口而出:“惊喜”。我高兴地说:“一千个读者,就又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语气自然传递着读者不同的感悟,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感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语调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我听到有的学生将“啊”读成升调,有的则读成降调。
“‘啊’这个语气词在生活中的运用太广了。朗读时,我们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读它。大家能用‘啊’的不同语调,表达自己不同的感受吗?”此时,学生思维空前活跃,说得惟妙惟肖。
反思我们的朗读指导,有的教师从朗读技巧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地方要读得急促些,那个地方要读得舒缓些;这个字要重度,那个字要轻读……这种纯技巧性的、没有唤醒学生形象思维或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指导,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个性化朗读,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文本中去,才能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津津有味,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