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的教学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之间应该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是新课程一直强调的理念。这样新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互动的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能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能使师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是互动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使它成为师生互动的动力。例如,在“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练习的环节利用课件给学生呈现: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7厘米和5厘米,问:“你能猜出这个三角形的另一条边是几厘米吗?”有的学生说:“我猜三角形的另一条边是6厘米,因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有的学生说:“因为我想另一条边应该做最长边,那另一条边应该小于12厘米。”有的学生受到启发说:“那另一条边做最短边,就应该大于2厘米。”学生争论不休,各说各的道理,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在“猜一猜”结果、“说一说”缘由、“辩一辩”理由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二、自主探究是互动的路径
学生对“一知半解”的知识更有求知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找准新知的切入点,把握时机,让他们在新知与旧知上产生认知的冲突,从而使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活动与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关系。
如“8加几”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计算“9加几”的算式,大部分学生都会计算,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算理的理解,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互动环节: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然后提问:“你知道8+7等于多少吗?”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说:“15。”“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5的呢?愿意告诉其他同学吗?”教师以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语气继续追问。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歪着脑袋想办法,有的学生干脆动手操作,有的是出示小棒操作的过程,有的口头表达8+7的算理:“把7分成2和5,8+2等于10,10+5等于15。”还有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想到把7凑成10,更有学生说与计算“9+几”的算法是一样的,实现了知识之间的正迁移。此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小棒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表现欲,设置的问题富有挑战性,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提高互动的有效性,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三、亲身经历是互动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掌握技能的过程。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这是现代教学观的理念。所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师生有效互动的方法。
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小棒摆,有的用钉子板围,有的用纸折,有的借助方格纸画。在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你知道你做的平行四边形对边有什么特征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刚才的操作,学生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再一次验证、思考,从而获得理性的认识。亲身经历的操作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建构。
本环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展示学生经验认知水平的同时,已经切入到了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经历了操作性的体验活动,主动建构了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这一知识。
四、思维冲突是互动的补给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冲突,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思维的补充是师生互动有效性的补充。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师生互动。在学生知道按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后,设计了一个“猜猜我是谁”的环节,多媒体呈现第1题:露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第2题:露出三角形的一个钝角,学生不假思索地猜出答案。然后出示第3题:露出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有的学生脱口就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有的学生开始提出反对意见,与刚才学生的思维形成冲突,经过一阵辩解后终于形成一致的答案:不能判断这是什么三角形。出示第4题:露出三角形的两个锐角。这次学生很快有了正确的答案。出示第5题:露出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同时配音:我是三角形里最大的角。学生这时的思维与第3题的思维再一次发生冲突,在冲突中让学生掌握三种三角形各自的特征。
总之,师生互动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要实现真正高效的课堂,教师不仅在思想上要重视它,更要在课堂上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师生之间构建平等对话的氛围,让数学课堂真正变得轻松和谐,从而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让学生的智慧在互动中创生,让我们的课堂在互动中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不期而遇的美丽!
一、激发兴趣是互动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使它成为师生互动的动力。例如,在“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练习的环节利用课件给学生呈现: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7厘米和5厘米,问:“你能猜出这个三角形的另一条边是几厘米吗?”有的学生说:“我猜三角形的另一条边是6厘米,因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有的学生说:“因为我想另一条边应该做最长边,那另一条边应该小于12厘米。”有的学生受到启发说:“那另一条边做最短边,就应该大于2厘米。”学生争论不休,各说各的道理,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在“猜一猜”结果、“说一说”缘由、“辩一辩”理由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二、自主探究是互动的路径
学生对“一知半解”的知识更有求知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找准新知的切入点,把握时机,让他们在新知与旧知上产生认知的冲突,从而使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活动与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关系。
如“8加几”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计算“9加几”的算式,大部分学生都会计算,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算理的理解,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互动环节: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然后提问:“你知道8+7等于多少吗?”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说:“15。”“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5的呢?愿意告诉其他同学吗?”教师以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语气继续追问。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歪着脑袋想办法,有的学生干脆动手操作,有的是出示小棒操作的过程,有的口头表达8+7的算理:“把7分成2和5,8+2等于10,10+5等于15。”还有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想到把7凑成10,更有学生说与计算“9+几”的算法是一样的,实现了知识之间的正迁移。此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小棒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表现欲,设置的问题富有挑战性,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提高互动的有效性,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三、亲身经历是互动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掌握技能的过程。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这是现代教学观的理念。所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师生有效互动的方法。
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小棒摆,有的用钉子板围,有的用纸折,有的借助方格纸画。在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你知道你做的平行四边形对边有什么特征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刚才的操作,学生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再一次验证、思考,从而获得理性的认识。亲身经历的操作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建构。
本环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展示学生经验认知水平的同时,已经切入到了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经历了操作性的体验活动,主动建构了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这一知识。
四、思维冲突是互动的补给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冲突,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思维的补充是师生互动有效性的补充。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师生互动。在学生知道按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后,设计了一个“猜猜我是谁”的环节,多媒体呈现第1题:露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第2题:露出三角形的一个钝角,学生不假思索地猜出答案。然后出示第3题:露出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有的学生脱口就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有的学生开始提出反对意见,与刚才学生的思维形成冲突,经过一阵辩解后终于形成一致的答案:不能判断这是什么三角形。出示第4题:露出三角形的两个锐角。这次学生很快有了正确的答案。出示第5题:露出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同时配音:我是三角形里最大的角。学生这时的思维与第3题的思维再一次发生冲突,在冲突中让学生掌握三种三角形各自的特征。
总之,师生互动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要实现真正高效的课堂,教师不仅在思想上要重视它,更要在课堂上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师生之间构建平等对话的氛围,让数学课堂真正变得轻松和谐,从而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让学生的智慧在互动中创生,让我们的课堂在互动中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不期而遇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