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ine Inch Nails:
美国工业噪音乐队,简称NIN,最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美国俄亥俄州成立,执迷于工业噪音的制造,并不断揣摩重型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最佳契合点,这一特质使得乐队始终游离于主流与非主流音乐的交界处。早期的Nine Inch Nails曾欣然将电子舞曲元素融入工业音乐当中,处女专辑《Pretry Hate Machine》当中的“Head Like A Hole”和“Sin”等歌曲就是电子舞曲畅快节奏完美流淌于工业噪音音符中的杰作;在中期,他们也会刻意制造迷幻的氛围,《The Downward Spiral》里有忧伤的“Eraser”和阴森的“A Warm Place”;而近期的Nine Inch Nails则取流行金属和古典音乐之长,制造了两张节奏强劲的《With Teeth》和《Year Zero》专辑。然Nine Inch Nails自始至终未脱离工业噪音的轨道。时至今日,Nine InchNails已出版包括Single单曲、EP、录音室正式专辑、混音专辑、现场专辑、电影原声制作专辑等在内的几十张唱片。
Irent Heznor:
全名Michael Trent Eeznor,Nine Inch Nails乐队的主唱、创始人和创作主脑,准确来说Nine InchNails仅Trent Reznor一位固定成员,其余成员仅为录音室及现场乐手。Trent Reznor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自幼学习古典和爵士乐器,并于该州的阿勒格尼学院学习计算机工程专业。古典音乐素养加之后来的计算机工程研究,致使Nine Inch Nails的音乐结合了古典、工业、噪音、电子等等特质,而父母离异的家庭背景亦让Nine Inch Nails的音乐带有深浓的孤独感。
Ghosts I—IV:
Nine Inch Nails乐队第七张录音室专辑,36首纯器乐曲,分4部分,并全数以“Ghosts”冠名,专辑总长度为1小时50分。NIN官方网站(http://ghosts.ninicom)于2008年3月16日起提供网络下载,既使用网络方式发行此张专辑,还在2008年4月8日起发行实体CD。
Ghost:
四重名词定义:
Ⅰ魔鬼
Ⅱ灵魂
Ⅲ幽灵
Ⅳ幻影
Ⅰ商业:“魔鬼”来革命
Chuez
也许再拿Radiohead网络发行《In Rainbow》的举动说事实在显得罗嗦了,艺人与唱片公司解约或是网络发行作品都要跟Radiohead扯上点关系,就像是Radiohead教唆一般,Radiohead也渐渐成了网络与传统唱片工业对抗的代名词,而在这场对抗中,显然是传统唱片做出了妥协,全球几大唱片公司都纷纷开辟自己的网上业务。事实就是这样,Radiohead和《In Rainbow》成了如今唱片工业唯一的话题,谈Radiohead必谈“唱片工业革命”;谈“革命”必谈《In Rainbow》。《In Rainbow》后遗症仍在继续,自《In Rainbows》开了先河之后已经有大大小小多支乐队和艺人,宣布或者已经通过网络发行作品,这次轮到了另一支绝对的大牌乐队——“九寸钉”(Nine Inch Nails)。
有意思的是,虽然本质上都是通过网络发行自己的最新专辑,但是“九寸钉”的主唱Trent Reznor却对Radiohead之前的做法抱有微词,称Radiohead网络发行专辑《In Rainbows》,为歌迷提供低品质歌曲下载的做法很不地道。Trent Reznor对于Radiohead让歌迷自行来定专辑价格的做法很感兴趣,但是,对于其提供的160 KBS的歌曲下载却很是不满,直言Radiohead其实是在引诱歌迷花钱买跟MySpace上播放的Mp3一样质量的歌曲。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做法还远远达不到“革命”的程度,因此他们是被高估了,提供如此低品质的下载,而且还不包括专辑内页、封面等,这样太不地道了。挑完Radiohead的毛病,Trent Reznor又接着夸奖自己的全面之处,“九寸钉”通过网络发行乐队的新作《Ghosts I—IV》,乐队向歌迷提供了这张纯器乐作品的多种购买方式,从免费下载到价值;300美元的限量套盒装,还有黑胶唱片,一应俱全,而且与Radiohead限时提供下载不同的是,《Ghosts I—IV》将永久提供网络下载。
其实“九寸钉”如今能安心地离开厂牌,通过乐队的网站完全独立发行专辑是要感谢Radiohead的,如果不是后者之前如此反常态地举措,是不会有后来的跟随者的,大家基本都是看着《In Rainbow》发行后不错的反响才敢放开手脚效仿。
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受到歌迷们的关注,Trent Reznop宣称愿意让歌迷们来为自己的作品混音,甚至在专辑中特意提供了部分声音片段,“九寸钉”想得到歌迷青睐的热切愿望由此也可见一斑。
与《In Rainbow》一样,《Ghosts I—IV》是一张无法单单以音乐本身来评价的专辑,各种音乐以外的附加意义甚至已经超过了音乐本身。从效果上来看,两者也都达到了乐队预期的效果,《Ghosts I—IV》发行后的一周内就已经入账16万,由此看来,一切为歌迷着想的举措都会得到关注。即使对Radiohead的做法不满,“九寸钉”如今和Radiohead已经是同一阵营的,这个队伍继续发展下去,受益最大的当然会是歌迷。可以说,唱片工业“歌迷(顾客)主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Ⅱ音乐:“灵魂”去奏响
作为老牌的工业噪音乐队,Nine Inch Nails的实力一直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多年来,他们几乎没有让人失望过,《Ghosts I—IV》,将近90分钟的全长,更加丰富了他们的音乐套路,NIN不仅仅是工业音乐这么简单,在这背后充满了不可估量的危险。无论是诡异的氛围调子,还是工业采样的暴戾作品,都代表了目前NIN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方向。这张《Ghosts I—IV》是一部可以颠覆NIN原先在人们心中模样的宏伟作品,无论是《Year zero》或者《The Downward Spiral》,甚至是早期的《Pretry Hate Machine》和《closer to God》都无法在《Ghosts I—IV》中找到Trent Reznor想要对NIN之前音乐的继承。此番,Trent Reznor的用意再明显不过:四个大部分的“Ghosts”来贯穿整张唱片的发展脉络,在极简化的概念里去疏通这些曲子之间的联系。NIN一贯都擅长于概念专辑的创作,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唱片更加流畅。当你听完整张唱片以后,你就会发现NIN这次在“动”与“静”的两个极端上都跳出了华丽的舞步。动静的分离是我对这张唱片最大的认识。因为钢琴的大量使用,一直以来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工业音乐就是暴躁不安的,但是Einsturzende Neubauten很早就在他们的音乐里创造了静谧的工业之声,相比之下NIN做得 显然更加主流。
唱片以孤独的钢琴开始,氛围却紧张诡异,为何可以带来这样感觉的原因一直到唱片结束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要去怨恨Trent Reznor,这就是这个用奇思妙想来写故事的男人的可怕之处,回顾一下NIN的唱片其实给我们留下过很多的悬念,例如这张唱片,在不安的状态下能够始终层层相扣,这并不是可以用几个简单的音乐名词就能够概括的,在NIN的音乐中不可能只出现单一的一类孤立的音乐形态,这种发自于意识的流动形态的细节捕捉,伴随着Trent Reznor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一起渗透进了音乐的骨头内部。对!古典因素是这张唱片的一个内在契合点,在那些被我们称为氛围音乐的背影里,处处流淌着悲伤,也许你会用那些出现在不同章节的工业声响来反驳这个观点,但是在那些时刻闪现的奇特声响和低调的节奏中,证明了这可不是一次没有根据的突发奇想。不得不夸奖NIN对于音乐的追求,在《GhostsI—IV》里,越来越多的拼贴艺术被他们用在了音乐的表现上,比如电子节拍配合扭曲的噪音吉他,奇怪的工业节拍杂交着行云流水的钢琴声……还记得David Shea在《Hsi-Yu chi》里的疯狂采样,那种中西思想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所擦出的火花让人动容,那么NIN呢?他们应该是更加接近于一种冥想的状态,不需要任何多余的音色而且可以保证整张唱片有非常紧凑、密集的惯性,完全不愧于一个“工业交响协奏曲”的名号。
也许大家还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NIN的种种变化,Trent Reznor是一个勇敢的人,他用责任心来完成一次次观念上的转变,至少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很成功的尝试,甚至给后摇滚、极简电子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Ⅲ周边:“幽灵”入细微
2007年一张《Year Zero》的特殊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是一张末世概念专辑,也不仅仅在于在这张专辑当中Trent Reznor将噪音之凶恶和旋律之优美结合得堪称完美,更重要的是自这张专辑制作伊始便牵引了创作者和聆听者两方的那个被称为Year Zero的Alternate Reality Game(以下简称ARG,国内将其译为“虚拟实境”游戏)。
执迷于《X Files》和《Lost》(中译《X档案》和《迷失》,美国两部科幻悬疑剧集)的Trent Reznor——有意思的是《Lost》也发行了他们的ARG——自《Year Zero》起便开始制造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虚拟环境,他在《Year Zero》当中创造了一个零纪年和一个让人恐慌的“幽灵”式The Presence(此物为Year Zero ARG游戏当中一个人手状的令人引起恐慌的不明物体,能力非凡),未来的科学人员通过穿越时间的方式向现代人阐述已成废墟的未来世界,唤起现代人提升环保、和平等积极意识,并以此影射遭到Trent Reznor强烈不满的布什政府,并抛出Trent Reznor深远的未来环境注定要被破坏的忧虑。整个工程的意义渊远宏大,虽然也被媒体指认为是一种虚无的商业噱头,但Trent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他仅仅是想要做点真正的“艺术”。艺术含义的精深和范畴的宏大确实在这个工程当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伟大的艺术家们的内心都是宽广、包揽众生的。他们是天才,但因为他们有着更为强大的内心世界,于是比单纯的天才们更能展现他们的才华。完美的作品是他们递交给世界的伟大财富,而蕴藏在其中的更为深邃的爱、哲思和愁苦,让他们不仅流芳百世,更能指引后人的出路。不过就普通的乐迷看来,Year Zero ARG最大的意义应该是他们难得与乐队本身来上一场又一场意外的、亲密的接触。Trent和NIN的亲近性在《Year Zero》当中被昭显开来。
当时间转至2008年,一向步履缓慢的Nine Inch Nails竟然迅速地向乐界掷出了他们的又一枚重磅炸弹,早在NIN制作《WithTeeth》之时他们就与唱片公司产生了矛盾,今次脱离商业模式以网络的方式发行自己的最新一辑唱片,与其说是与商业模式竞争,毋宁说是Trent Reznor想以更平民(网络流量费用实际上很微薄)、更广阔(网络遍布全世界)、更亲切(Trent自己可以在NIN的论坛上与乐迷交流)的方式让乐迷们聆听到质量不低于传统唱片的音乐。而他们此番不必用一个杜撰的The Presence去臆造一个意象——为了解释出现在Year Zero ARG当中的种种名词和现象,NIN的歌迷们开辟了一个独立的网站“NIN维基百科”用于解释这些名词和现象——而是直接使用一个可以极尽歌迷想象的词语“Ghost”作为专辑的名称。虽然今次的《Ghosts I—IV》并没有如《Year Zero》当中的AR,G更为亲近乐迷,但平民化的音乐获取媒介同样让乐迷们亲近到了NIN本身或是更深入至了NIN的音乐,并且这一次,并不仅仅只是美国和英国的乐迷有机会进行这番亲近,而是全世界的九寸钉乐迷都可以永久性地在NIN官方网站上面下载到这张《Ghosts I一IV》,并且连带有更多的与这张《GhostsI—IV》相关的东西,譬如之前在《Year Zero》时就免费为乐迷们呈现的混音模板,今次的这张《Ghosts I—IV》,Trent也放出消息说将任意由乐迷进行个性化的混音。
Ⅳ视觉:“幻影”引幻觉
不同于《Year Zero》概念性前提先于音乐本身,2008年Trent Reznor制造的四部曲“Ghost”可能更多地想让听者流连于音乐间,纯粹的器乐曲烹调成了宏大的听觉盛宴,人们像使用味蕾去品尝美味一样通过听觉神经仔细斟酌乐感。《Ghosts I—Iv》可以说是Trent Eeznor想用去掉歌词和人声的方式让更多数人走出一直徘徊的听乐误区。很多音乐有时候往往并不是在传递什么意义,而是在凝造一种感觉。先锋艺术家们创作的音乐多行此径,于是我们看到许多以post为前缀的音乐形式常常让人听得不明所以,但是真正进入的人又往往耽于这种音乐所营造的氛围当中。
所以有很多人说九寸钉的这张专辑更像是电影的配乐。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自NIN的官方网站上下载到整盘专辑,使用诸如Foobar2000、iTunes等电脑音频播放器或者iPod nano三代以上的随身音频播放器时,会发现在每一首歌播放的时候,原本显示唱片封面的地方展示给我们的是36幅完全不同的美丽图片。这些高宽度呈1:1形式的图片伴随着音乐进入我们的视野,它们的作用很有可能就是辅助我们在音乐的浩渺海洋当中更轻易地俘获属于我们自身的感觉。更吸引人的是,通过留下电子邮件地址的方式,NIN的官方网站会自动给乐迷们发放由这36幅美丽图片制作而成的一辑AdobePDF电子书,而该电子书当中的图片则以8:5的标准宽屏形式向乐迷展示内嵌于音频文件当中的56张图片的完整样貌。
仔细观摩此36张不同图片,拍摄物可以大致归为三种,其一为大自然当中的广袤之物,例如海洋、天空、荒漠、山峦等,点缀其间的是翱翔的飞禽抑或挺拔的树木;其二为细琐生活当中的微小之物,例如插头、琴键、路灯、水孔等,微距拍摄让原本渺小的物体有着之前广袤之物的博大意义;其三则是九寸钉音乐工作室里的工作截图,有Atticus Ross监视着音乐流程,有Trent Reznor带着耳机试听,有Alessandro Cortini怀抱吉他在调音。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每一个音频文件与嵌于这个文件当中的图片有着逻辑性的关联,但这些图片合成一体之时,必定良好地为聆听者们带去了更为开阔的音乐感受。
譬如,当幽静的钢琴卷起一派静谧的环境之时,你可以联想至那些翩芊的鸟儿或是那些涓潺的流水;当吉他的轰鸣灌入耳际之当,那些绵延的群山会勾起哪怕一点点的雄壮,或是那些荒芜的沙漠会令身心一阵冰凉;当精致的班卓琴回荡在脑海,那些生活当中的琐碎之物亦会变得可亲可近起来,因为它们不是别的,正是生活当中离你最近的物什;当嘈杂的噪音袭击你的耳膜,却又可以在这些噪音当中寻找得到一条清晰的脉络时,你会恍然忆起那些工作室图片,每一个人脸上认真的表情、每一次认真的试音试听、每一串被调配好的音频波动促成了这些精良的音符和乐章。
感觉是附带在音符当中的最美妙亦最简易的东西,而我们真正急需的诸如意义、力量、信念等精神更高层次的物事,是音符沉淀之后最终由我们自身揣度而出的精粹。
美国工业噪音乐队,简称NIN,最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美国俄亥俄州成立,执迷于工业噪音的制造,并不断揣摩重型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最佳契合点,这一特质使得乐队始终游离于主流与非主流音乐的交界处。早期的Nine Inch Nails曾欣然将电子舞曲元素融入工业音乐当中,处女专辑《Pretry Hate Machine》当中的“Head Like A Hole”和“Sin”等歌曲就是电子舞曲畅快节奏完美流淌于工业噪音音符中的杰作;在中期,他们也会刻意制造迷幻的氛围,《The Downward Spiral》里有忧伤的“Eraser”和阴森的“A Warm Place”;而近期的Nine Inch Nails则取流行金属和古典音乐之长,制造了两张节奏强劲的《With Teeth》和《Year Zero》专辑。然Nine Inch Nails自始至终未脱离工业噪音的轨道。时至今日,Nine InchNails已出版包括Single单曲、EP、录音室正式专辑、混音专辑、现场专辑、电影原声制作专辑等在内的几十张唱片。
Irent Heznor:
全名Michael Trent Eeznor,Nine Inch Nails乐队的主唱、创始人和创作主脑,准确来说Nine InchNails仅Trent Reznor一位固定成员,其余成员仅为录音室及现场乐手。Trent Reznor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自幼学习古典和爵士乐器,并于该州的阿勒格尼学院学习计算机工程专业。古典音乐素养加之后来的计算机工程研究,致使Nine Inch Nails的音乐结合了古典、工业、噪音、电子等等特质,而父母离异的家庭背景亦让Nine Inch Nails的音乐带有深浓的孤独感。
Ghosts I—IV:
Nine Inch Nails乐队第七张录音室专辑,36首纯器乐曲,分4部分,并全数以“Ghosts”冠名,专辑总长度为1小时50分。NIN官方网站(http://ghosts.ninicom)于2008年3月16日起提供网络下载,既使用网络方式发行此张专辑,还在2008年4月8日起发行实体CD。
Ghost:
四重名词定义:
Ⅰ魔鬼
Ⅱ灵魂
Ⅲ幽灵
Ⅳ幻影
Ⅰ商业:“魔鬼”来革命
Chuez
也许再拿Radiohead网络发行《In Rainbow》的举动说事实在显得罗嗦了,艺人与唱片公司解约或是网络发行作品都要跟Radiohead扯上点关系,就像是Radiohead教唆一般,Radiohead也渐渐成了网络与传统唱片工业对抗的代名词,而在这场对抗中,显然是传统唱片做出了妥协,全球几大唱片公司都纷纷开辟自己的网上业务。事实就是这样,Radiohead和《In Rainbow》成了如今唱片工业唯一的话题,谈Radiohead必谈“唱片工业革命”;谈“革命”必谈《In Rainbow》。《In Rainbow》后遗症仍在继续,自《In Rainbows》开了先河之后已经有大大小小多支乐队和艺人,宣布或者已经通过网络发行作品,这次轮到了另一支绝对的大牌乐队——“九寸钉”(Nine Inch Nails)。
有意思的是,虽然本质上都是通过网络发行自己的最新专辑,但是“九寸钉”的主唱Trent Reznor却对Radiohead之前的做法抱有微词,称Radiohead网络发行专辑《In Rainbows》,为歌迷提供低品质歌曲下载的做法很不地道。Trent Reznor对于Radiohead让歌迷自行来定专辑价格的做法很感兴趣,但是,对于其提供的160 KBS的歌曲下载却很是不满,直言Radiohead其实是在引诱歌迷花钱买跟MySpace上播放的Mp3一样质量的歌曲。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做法还远远达不到“革命”的程度,因此他们是被高估了,提供如此低品质的下载,而且还不包括专辑内页、封面等,这样太不地道了。挑完Radiohead的毛病,Trent Reznor又接着夸奖自己的全面之处,“九寸钉”通过网络发行乐队的新作《Ghosts I—IV》,乐队向歌迷提供了这张纯器乐作品的多种购买方式,从免费下载到价值;300美元的限量套盒装,还有黑胶唱片,一应俱全,而且与Radiohead限时提供下载不同的是,《Ghosts I—IV》将永久提供网络下载。
其实“九寸钉”如今能安心地离开厂牌,通过乐队的网站完全独立发行专辑是要感谢Radiohead的,如果不是后者之前如此反常态地举措,是不会有后来的跟随者的,大家基本都是看着《In Rainbow》发行后不错的反响才敢放开手脚效仿。
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受到歌迷们的关注,Trent Reznop宣称愿意让歌迷们来为自己的作品混音,甚至在专辑中特意提供了部分声音片段,“九寸钉”想得到歌迷青睐的热切愿望由此也可见一斑。
与《In Rainbow》一样,《Ghosts I—IV》是一张无法单单以音乐本身来评价的专辑,各种音乐以外的附加意义甚至已经超过了音乐本身。从效果上来看,两者也都达到了乐队预期的效果,《Ghosts I—IV》发行后的一周内就已经入账16万,由此看来,一切为歌迷着想的举措都会得到关注。即使对Radiohead的做法不满,“九寸钉”如今和Radiohead已经是同一阵营的,这个队伍继续发展下去,受益最大的当然会是歌迷。可以说,唱片工业“歌迷(顾客)主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Ⅱ音乐:“灵魂”去奏响
作为老牌的工业噪音乐队,Nine Inch Nails的实力一直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多年来,他们几乎没有让人失望过,《Ghosts I—IV》,将近90分钟的全长,更加丰富了他们的音乐套路,NIN不仅仅是工业音乐这么简单,在这背后充满了不可估量的危险。无论是诡异的氛围调子,还是工业采样的暴戾作品,都代表了目前NIN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方向。这张《Ghosts I—IV》是一部可以颠覆NIN原先在人们心中模样的宏伟作品,无论是《Year zero》或者《The Downward Spiral》,甚至是早期的《Pretry Hate Machine》和《closer to God》都无法在《Ghosts I—IV》中找到Trent Reznor想要对NIN之前音乐的继承。此番,Trent Reznor的用意再明显不过:四个大部分的“Ghosts”来贯穿整张唱片的发展脉络,在极简化的概念里去疏通这些曲子之间的联系。NIN一贯都擅长于概念专辑的创作,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唱片更加流畅。当你听完整张唱片以后,你就会发现NIN这次在“动”与“静”的两个极端上都跳出了华丽的舞步。动静的分离是我对这张唱片最大的认识。因为钢琴的大量使用,一直以来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工业音乐就是暴躁不安的,但是Einsturzende Neubauten很早就在他们的音乐里创造了静谧的工业之声,相比之下NIN做得 显然更加主流。
唱片以孤独的钢琴开始,氛围却紧张诡异,为何可以带来这样感觉的原因一直到唱片结束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要去怨恨Trent Reznor,这就是这个用奇思妙想来写故事的男人的可怕之处,回顾一下NIN的唱片其实给我们留下过很多的悬念,例如这张唱片,在不安的状态下能够始终层层相扣,这并不是可以用几个简单的音乐名词就能够概括的,在NIN的音乐中不可能只出现单一的一类孤立的音乐形态,这种发自于意识的流动形态的细节捕捉,伴随着Trent Reznor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一起渗透进了音乐的骨头内部。对!古典因素是这张唱片的一个内在契合点,在那些被我们称为氛围音乐的背影里,处处流淌着悲伤,也许你会用那些出现在不同章节的工业声响来反驳这个观点,但是在那些时刻闪现的奇特声响和低调的节奏中,证明了这可不是一次没有根据的突发奇想。不得不夸奖NIN对于音乐的追求,在《GhostsI—IV》里,越来越多的拼贴艺术被他们用在了音乐的表现上,比如电子节拍配合扭曲的噪音吉他,奇怪的工业节拍杂交着行云流水的钢琴声……还记得David Shea在《Hsi-Yu chi》里的疯狂采样,那种中西思想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所擦出的火花让人动容,那么NIN呢?他们应该是更加接近于一种冥想的状态,不需要任何多余的音色而且可以保证整张唱片有非常紧凑、密集的惯性,完全不愧于一个“工业交响协奏曲”的名号。
也许大家还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NIN的种种变化,Trent Reznor是一个勇敢的人,他用责任心来完成一次次观念上的转变,至少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很成功的尝试,甚至给后摇滚、极简电子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Ⅲ周边:“幽灵”入细微
2007年一张《Year Zero》的特殊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是一张末世概念专辑,也不仅仅在于在这张专辑当中Trent Reznor将噪音之凶恶和旋律之优美结合得堪称完美,更重要的是自这张专辑制作伊始便牵引了创作者和聆听者两方的那个被称为Year Zero的Alternate Reality Game(以下简称ARG,国内将其译为“虚拟实境”游戏)。
执迷于《X Files》和《Lost》(中译《X档案》和《迷失》,美国两部科幻悬疑剧集)的Trent Reznor——有意思的是《Lost》也发行了他们的ARG——自《Year Zero》起便开始制造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虚拟环境,他在《Year Zero》当中创造了一个零纪年和一个让人恐慌的“幽灵”式The Presence(此物为Year Zero ARG游戏当中一个人手状的令人引起恐慌的不明物体,能力非凡),未来的科学人员通过穿越时间的方式向现代人阐述已成废墟的未来世界,唤起现代人提升环保、和平等积极意识,并以此影射遭到Trent Reznor强烈不满的布什政府,并抛出Trent Reznor深远的未来环境注定要被破坏的忧虑。整个工程的意义渊远宏大,虽然也被媒体指认为是一种虚无的商业噱头,但Trent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他仅仅是想要做点真正的“艺术”。艺术含义的精深和范畴的宏大确实在这个工程当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伟大的艺术家们的内心都是宽广、包揽众生的。他们是天才,但因为他们有着更为强大的内心世界,于是比单纯的天才们更能展现他们的才华。完美的作品是他们递交给世界的伟大财富,而蕴藏在其中的更为深邃的爱、哲思和愁苦,让他们不仅流芳百世,更能指引后人的出路。不过就普通的乐迷看来,Year Zero ARG最大的意义应该是他们难得与乐队本身来上一场又一场意外的、亲密的接触。Trent和NIN的亲近性在《Year Zero》当中被昭显开来。
当时间转至2008年,一向步履缓慢的Nine Inch Nails竟然迅速地向乐界掷出了他们的又一枚重磅炸弹,早在NIN制作《WithTeeth》之时他们就与唱片公司产生了矛盾,今次脱离商业模式以网络的方式发行自己的最新一辑唱片,与其说是与商业模式竞争,毋宁说是Trent Reznor想以更平民(网络流量费用实际上很微薄)、更广阔(网络遍布全世界)、更亲切(Trent自己可以在NIN的论坛上与乐迷交流)的方式让乐迷们聆听到质量不低于传统唱片的音乐。而他们此番不必用一个杜撰的The Presence去臆造一个意象——为了解释出现在Year Zero ARG当中的种种名词和现象,NIN的歌迷们开辟了一个独立的网站“NIN维基百科”用于解释这些名词和现象——而是直接使用一个可以极尽歌迷想象的词语“Ghost”作为专辑的名称。虽然今次的《Ghosts I—IV》并没有如《Year Zero》当中的AR,G更为亲近乐迷,但平民化的音乐获取媒介同样让乐迷们亲近到了NIN本身或是更深入至了NIN的音乐,并且这一次,并不仅仅只是美国和英国的乐迷有机会进行这番亲近,而是全世界的九寸钉乐迷都可以永久性地在NIN官方网站上面下载到这张《Ghosts I一IV》,并且连带有更多的与这张《GhostsI—IV》相关的东西,譬如之前在《Year Zero》时就免费为乐迷们呈现的混音模板,今次的这张《Ghosts I—IV》,Trent也放出消息说将任意由乐迷进行个性化的混音。
Ⅳ视觉:“幻影”引幻觉
不同于《Year Zero》概念性前提先于音乐本身,2008年Trent Reznor制造的四部曲“Ghost”可能更多地想让听者流连于音乐间,纯粹的器乐曲烹调成了宏大的听觉盛宴,人们像使用味蕾去品尝美味一样通过听觉神经仔细斟酌乐感。《Ghosts I—Iv》可以说是Trent Eeznor想用去掉歌词和人声的方式让更多数人走出一直徘徊的听乐误区。很多音乐有时候往往并不是在传递什么意义,而是在凝造一种感觉。先锋艺术家们创作的音乐多行此径,于是我们看到许多以post为前缀的音乐形式常常让人听得不明所以,但是真正进入的人又往往耽于这种音乐所营造的氛围当中。
所以有很多人说九寸钉的这张专辑更像是电影的配乐。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自NIN的官方网站上下载到整盘专辑,使用诸如Foobar2000、iTunes等电脑音频播放器或者iPod nano三代以上的随身音频播放器时,会发现在每一首歌播放的时候,原本显示唱片封面的地方展示给我们的是36幅完全不同的美丽图片。这些高宽度呈1:1形式的图片伴随着音乐进入我们的视野,它们的作用很有可能就是辅助我们在音乐的浩渺海洋当中更轻易地俘获属于我们自身的感觉。更吸引人的是,通过留下电子邮件地址的方式,NIN的官方网站会自动给乐迷们发放由这36幅美丽图片制作而成的一辑AdobePDF电子书,而该电子书当中的图片则以8:5的标准宽屏形式向乐迷展示内嵌于音频文件当中的56张图片的完整样貌。
仔细观摩此36张不同图片,拍摄物可以大致归为三种,其一为大自然当中的广袤之物,例如海洋、天空、荒漠、山峦等,点缀其间的是翱翔的飞禽抑或挺拔的树木;其二为细琐生活当中的微小之物,例如插头、琴键、路灯、水孔等,微距拍摄让原本渺小的物体有着之前广袤之物的博大意义;其三则是九寸钉音乐工作室里的工作截图,有Atticus Ross监视着音乐流程,有Trent Reznor带着耳机试听,有Alessandro Cortini怀抱吉他在调音。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每一个音频文件与嵌于这个文件当中的图片有着逻辑性的关联,但这些图片合成一体之时,必定良好地为聆听者们带去了更为开阔的音乐感受。
譬如,当幽静的钢琴卷起一派静谧的环境之时,你可以联想至那些翩芊的鸟儿或是那些涓潺的流水;当吉他的轰鸣灌入耳际之当,那些绵延的群山会勾起哪怕一点点的雄壮,或是那些荒芜的沙漠会令身心一阵冰凉;当精致的班卓琴回荡在脑海,那些生活当中的琐碎之物亦会变得可亲可近起来,因为它们不是别的,正是生活当中离你最近的物什;当嘈杂的噪音袭击你的耳膜,却又可以在这些噪音当中寻找得到一条清晰的脉络时,你会恍然忆起那些工作室图片,每一个人脸上认真的表情、每一次认真的试音试听、每一串被调配好的音频波动促成了这些精良的音符和乐章。
感觉是附带在音符当中的最美妙亦最简易的东西,而我们真正急需的诸如意义、力量、信念等精神更高层次的物事,是音符沉淀之后最终由我们自身揣度而出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