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学习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相似诱导:条件、过程与机制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e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动学习”与“行动导向教学”作为同一行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深刻影响着教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本文概述行动学习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相似诱导的条件、过程和机制,以期为教师或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借鉴。
  [关键词]行动学习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相似诱导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0-0031-04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我国20多年来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不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改革便无法深入进行。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及《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等的先后出台,教师队伍素质正在逐渐提高。然而,传统教师培训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聽”的方式,学生成为教师之后,也会下意识使用这种方式。
  为有效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必要寻求一种能够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专业发展模式,“行动学习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可成为其中的一种选择。行动学习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相互转换的条件、过程、机制如何?这正是本文拟加以讨论的问题。
  一、行动学习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及关系
  (一)行动学习法的内涵
  行动学习法是一种以完成预定工作为目的,在小组成员支持下持续不断进行学习与反思的学习方法。在行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解决工作问题,反思实践经验,相互学习和提高。对幼儿园来说,行动学习是幼儿园改进管理以及教师转变观念的一个过程。开展行动学习之前,幼儿园及教师要确定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参加行动学习的人员应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虚心采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可行的策略,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最大区别在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行动导向教学中教与学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它以实践为导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技能。该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一般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重视培养学生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能力。概言之,该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参与性、学习成果的多样性以及学习评价的多元性。
  (三)行动学习及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
  1.“行动”的本质
  行动学习与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行动”不同于以斯金纳的“刺激一反应”理论为基础的“行为理论”和“行为主义”。这里的行动,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强调“行动即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因此,行动学习与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行动,既包括学习者的主观意识,又包括其客观具体行动,即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结合体。行动学习和行动导向教学实质上是同一行动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即“学”与“教”的过程。在分析行动学习的特点时,是站在学生(学习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而分析行动导向教学的特点时,是站在教师(培训者)的立场来诠释的。
  2.行动学习与行动导向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具有同一性。但他们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所具有的地位不同,因此“教”与“学”又具有异质性。兼具同一性和异质性的特点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为主客体。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施加影响,是“教”这一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客体;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教师作出反馈,影响教师的施教,这时教师成了客体。因此,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里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状态到底是怎样的?一般来讲,在教师利用简捷、系统、有序、经济有效的方式直接、明确地传达教育意图时,其角色是领导者、调控者,其主体地位处于显性状态。然而,当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通过富有教育性的环境,通过人或物的中介间接地传达出来时,其角色就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了,这时教师的主体地位处于隐性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恰好是显性的。可以说,在行动导向教学与行动学习中,学生有很多机会自主参与、自由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评价,有时甚至感觉不到教师的存在。
  二、行动学习与行动导向教学相似诱导的条件、过程与机制
  相似诱导就是运用与追求共同目标相关的不同因素反复刺激大脑,促使大脑对相关信息作“相似”集中,并在这种相似的联想过程中获得新启发,最终使目标的实现最优化。
  行动导向教学可让学生通过行动学习,激发出思维的相似诱导,逐渐养成行动学习的习惯。学生将来成为教师后,也能自觉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去教育他人。
  (一)相似诱导的条件
  相似诱导的理论基础是相似论。相似论认为,相似是有层次的。要完成行动学习与行动导向教学的相似诱导,需要满足一定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是指创造良好环境,使学生的求知过程充满鼓励、关爱、呵护、赞扬、期待,求知环境安全、自由等。
  内部条件有二,一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自然、好奇、快乐,没有先入为主和各种不良情绪的良好状态。二是学生在学习关键期具有潜在的学习能力。
  内部条件的形成要靠师生双方的努力。教师要有“教”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学”的兴趣。教师要把思维、想象、判断、创造的权力还给学生,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责任感。
  (二)相似诱导的过程与机制
  从发展阶段来看,教师专业成长可以通过职前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自我教育来实现。从宏观角度看,教师的专业成长受社会文化、教育管理体制、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所受的最深影响应该是教师作为学生时长期经历和逐渐形成的学习方式、入职学习时的学习方式以及职后学习时的学习方式。教师当初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以后就很有可能对其学生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描绘出教师从参与行动学习,到采用行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进而使学生也能把行动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思维的相似诱导和习得-内化这两种转换机制在起作用(见下图)。
  1.思维的相似诱导机制:行动学习向行动导向教学的转化
  思维的相似诱导机制,是指一个长期参与行动学习的教师,在教学中会比较自然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这一机制的关键是学生向教师身份转化过程中思维的相似诱导。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学习、角色扮演等方式,学习优秀教师的思维习惯,以优秀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处理问题,从而体验到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教育智慧等。
  2.习得-内化机制:行动导向教学向行动学习方式的转化
  习得-内化机制是指接受行动导向教学的学生,通过不断学习,习得环境感受,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将行动学习内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1)习得环境感受
  习得环境感受是一种心理感受,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首先,教师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学习意识、态度、行为以及探索的结果,使学生产生一种被接纳感和成就感。其次,融洽的氛围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再者,教师的积极情感支持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预期(积极的自我概念)。
  (2)内化
  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化是一系列认知、情感和行为活动共同作用、动态发展的结果。从认知和情感层面看,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选择性注意是实现内化的第一步。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当前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的东西,才能得到学生的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新的组织方式、师生关系等,进而整合、完善和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此外,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评价也是内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学生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有利于自己成长,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
  从行为层面上看,学生的内化表现为形成新的行为模式,用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具体情况有两种:其一,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的行为产生认同,在教师创设了适宜的环境时,学生会立即作出反应;其二,在学生认同这种模式的前提下,没有对教师的“教”立即作出反应,却会在随后出现的类似情境中,表现出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相匹配的行为。
  总之,处于行动学习和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师隐性主体的作用,明确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灵活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技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动学习习惯。
其他文献
放寒假前一周,亲子班的A老师告诉我她怀孕了,我的脑子里立刻闪过她目前的岗位要不要换的念头,因为组织0~3岁儿童的活动不同于组织3~6岁儿童的活动,很多是需要教师与孩子身体接触和用身体大动作来示范演示的,很多游戏都是要教师带着孩子一起做的,所以教师运动量较大,这对于孕妇是不太适合的。但是现在是新学年的第一学期末,恐怕换谁去亲子部都不会乐意,家长也不会乐意,加之因怀孕而换岗位的事在我园没有先例,我园教
数学区角活动具有教学属性,但相较集体教学活动而言,它独立、分散,更加自由、自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时既要尊重幼儿,又不能放任自流.数学区角活动通常会将数学目标物化于有
设计意图:  该活动借助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形式开展,截取生活中常见的爱的表达方式,引导幼儿感受“爱是幸福、爱是关心、爱是喜欢、爱是分享、爱是帮助”等。通过引导幼儿观看PPT体验残疾小朋友遇到的困难,产生关爱残疾人,愿意帮助残疾人的情感。最后,引导幼儿把爱心卡合作制成爱心花并汇集成“爱心花园”,让幼儿在美好的情景中体验爱的幸福和快乐。  目标:  1.通过阅读有关爱心卡感受、理解爱的不同表达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提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提供范画是幼儿美术教育常用手段之一,用惯了的范画难道现在不能用了吗?“不宜提供范画”的美术教学活动该怎么组织呢?作为园长,我在日常管理中敏感地发现教师们的这一共性问题,及时捕捉鲜活的案例,在实践中引领教师积累、分享经验,有效地推动了
沈从文在其代表作《边城》中,构建了一个如田园牧歌般清新纯美的童话世界,并以此为背景叙写了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与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的爱情悲剧,凄美动人。本文从小说中
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之间的差异都会造成交际用语的偏误,包括语用以及语言内涵等方面的偏误。因此跨文化交际者在语言习
熙熙是个好动、不肯受约束的孩子。早操时,熙熙一拿到器械就兴奋地满场跑。当老师好不容易把他拉回到原点时,他又拿着器械对着旁边的小朋友挥舞、撞击。  集体活动中,孩子们都在安静地听老师讲故事,突然坐在熙熙旁边的嘟嘟举手说:“老师,熙熙玩我的衣服,还用脚踢我。”我走过去非常严厉地对熙熙说:“不许欺负小朋友!”“我碰一下有什么关系,嘟嘟小气!傻瓜!”熙熙大声喊道。惹得全班孩子哄堂大笑……  为了改变熙熙的
今天雅雅请假了。听她妈妈说,孩子说耳朵里有东西,不舒服,所以她要带孩子到医院看看。我很奇怪,雅雅昨天并没有和我们说不舒服。难道是午休时她不小心把什么东西弄进耳朵里了,还是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纠纷?我反复地回忆着昨天各个活动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  终于,雅雅和妈妈从医院回来了。雅雅妈妈说,医生从孩子耳朵里挖出来一个亮晶晶的小东西。更让我吃惊的是,孩子说这个小东西不是昨天放到耳朵里的,而是很
潇潇是中班时插入我班的。一开始我们就发现他与其他孩子明显不同:任何情况下(不论对错),他都会大声反驳别人、为自己辩解,喜欢对任何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随时表达自己的想法
[摘要]探讨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信度,对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多元概化理论,对某次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工具为《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试用版)》,评价对象为浙江省不同地区的22个托幼机构的48个班级。分析结果表明:在六个子量表中,子量表一(空间与设施)的方差分量最大,子量表三(集体教育活动)的方差分量最小;子量表三与其他五个子量表的协方差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