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一“险”见本心——《2021中国杂文精选》序

来源 :文艺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杂文的编选,除去“遍读”之难,另一个让人进退维谷之处便是老生常谈的文体问题.实际上,杂文从古至今都没有脱离一种“集合”式的文体概念,明代吴纳《文章辨体序说》有云:“文而谓之杂者何?或评议古今,或详论政教,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也.”(2)现代以来,在鲁迅等人的思考、匡正之下,杂文开始具有文体意识,一度有从“文体的一类”变为“文体的一种”的趋势.但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指点江山的激情,又不乏激扬文字的平台,放眼望去,我们身边尽是短小的文本,影评书评、时事议论、随笔游记,甚至一个别出心裁的广告文案、一条稍具真知灼见的朋友圈,都颇有杂文的气质,当我们无法对这些琳琅满目、参差不齐的文字进行归类的时候,便将其囫囵扫进了“杂文”的地下室.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学术、社会科学研究中,重视数字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已是不争的共识与显见的事实.但这些资源数量极多,又涵括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利用方式因之亦有不少差异,实难泛泛而论,而在许多普通读者及不专门从事“数字人文”“数字学术”等研究的学者眼中,作为其中之一大宗的“电子版”“电子书”似为同一事,不必仔细分别;与之相关的“电子化”“数字化”“文本化”等概念似亦大同小异,无论其实际生产、运作过程如何,结果皆指向或描述了一种非纸质形态的文本、文件.根据不同的标准、媒介和形式,这些文本、文
宋代是我国古代交通运输发展的鼎盛阶段.不管从陆路运输还是水路运输都得到了大发展,助推了宋朝的经济繁荣,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窥一斑.该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为后人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等翔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从中可见识当时汴京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
期刊
在我国传统文献里,“权利”一词可谓源远流长.如《荀子》《史记》《盐铁论》均有论及,但其意为权势与货材;《商君书》中的“权利”则是指“权衡利害”.法学概念的“权利”(Right)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在《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中提出来的.它体现“主权在民”的理念,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
期刊
一rn在近现代交替时期里的私人历史、公共媒介及人类学考察等书写中,作为劳动生产的一种历史形态,传统手工棉纺织的书写呈现出多元性含义.1931年,聂氏家庭出版社刊行《崇德老人自订年谱》, 这部年谱由崇德老人曾纪芬自述、其子聂其杰记录.根据这部年谱,曾纪芬(1852—1942)有过两辆纺车,一辆是早先在湖南时所用的手摇小车,一辆是寓居上海时请人在乡间佛会上购得的三锭脚踏棉纺车.根据史籍记载,三锭纺车为元末上海乌泥泾人黄道婆从单锭手摇纺车改进而来, 一手可纺出三根纱.清代,乡人为报黄道婆推广棉纺织的功绩,在徐汇
期刊
太庙是皇帝祭祖的地方.太庙中供奉的,除了本朝历代帝、后,还有生前勋业卓著的宗室、名臣,他们陪伴扈从着旧主,也享受后代皇家的供奉,这就叫“配享太庙”.毫无疑问,“配享太庙”是一份无与伦比的殊荣,是多少为人臣子者不敢奢望的美事.有清一代,得配享太庙者不过二十来人,其中张廷玉最为特殊,因为他是唯一的汉臣.
期刊
远离家乡许多年,对家乡的眷恋从未消减,不知道什么时候,对家乡的当代文坛暗暗生出两个期盼.rn一是期待一本刊物.那是源于我到苏州后,看到陆文夫先生创办的《苏州杂志》,无论古今,无论中外,只发表与苏州相关的文字,就这样的一本杂志持续办了30多年,至今仍然生气勃勃.我的老家开封的历史积淀、精神遗存、物华人文、世风民情并不次于苏州.苏州是说不尽的,开封也是说不尽的,为什么就不能办一本只谈开封的杂志?
期刊
最近听到王信去世的消息,看到赵园的文章《兄长王信》,我也很难过,想起一些往事.我第一次见到王信,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哈尔滨的现代文学年会上.当时我已经在《文学评论》及《文学评论丛刊》发表(或即将发表)两三篇关于郁达夫的论文(一部分是我的硕士论文),因此也曾和《文学评论》的编辑王信有过几次通信.通信都很简短,王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具体什么职务,我都不知道.即使在哈尔滨会上,也很少有机会交谈——因为他总被各地大学的教授们包围着.这些教授有的已经很有名(我当时研究生刚毕业),他们很惊讶地问我,怎么你已经在《文评
期刊
在诸多伦理学引介作品中,斯多亚学派传入中国较早,爱比克泰德、塞涅卡等诸家单行本早有零星面世,2009年前后,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三本《沉思录》,分别收录三家斯多亚学派哲人著作,尽管作者生涯殊异,却巧合斯多亚学派共同特点又各自呈现三个特殊面向,值得通观.
期刊
英国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在其经典名著《图像证史》中这样描述图像的作用:“绘画、雕像、摄影照片等等,可以让我们这些后代人共享未经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去文化的经历和知识……它们能带回给我们一些以前也许已经知道但并未认真看待的东西.简言之,图像可以让我们更加生动地\'想象\'过去.正如批评家斯蒂芬·巴恩(Stephen Bann)所说的,我们与图像面对面而立,将会使我们直面历史.”(1)《鲁迅全集》1938年版即已在文前配备大量插图,中经1958年版,到1981年版,四十三年间这些插图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提
记得上大学时,老师曾讲道:检验一个作家是不是伟大作家,就看他能不能写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因为长篇小说的内容时间跨度长、社会关系复杂、人物角色众多,不容易驾驭好.这也是人们每每把成功的长篇小说称为“史诗”的主要原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