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19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讲究的是日积月累,语言的积累,对事物认识的积累等。课堂教学多以阅读教学为主,这些都是告诫学生要“多积累”。可是这三个字经常说,对学生又起到多大作用呢?学生该怎样积累?怎样具体操作?怎样读书呢?这些都是盲点,那么我们何不把积累带入课堂,教会学生读文章的方法呢?
  写作与阅读需有效结合
  课下的收集与积累完全可以延伸到课上来。让学生把读到的好文章拿来,篇幅不要太长,最好在千字以下,让同学们就这一篇文章展开学习、思考、讨论。可以对这篇文章进行评论,可以从主题思想、语言、布局谋篇、构思、写作技巧等提出发自内心的真知灼见,也可以谈读后感,但不一定拘泥于文章内容,可以是由该篇任意联想。这样一来,读一篇文章就不会只限于“读”,不仅仅是被动地接纳,而是主动地交流、思考、创造,其中怎么会没有灵光乍现的妙句、佳篇呢?这就很大程度上练习了写作,无形中使写作和阅读得到有效地结合,教会了学生“读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最好一节课只进行一篇文章,如果篇幅短,最多不超过两篇,力求让学生感受得深一些,透一点。共同讨论一篇文章时可以用实物投影进行,如果条件有限就多读几遍,这样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有助于培养其接受媒体信息的能力。
  当然,所选的文章可以是同学们的习作,大家可以针对这篇文章“开疆拓土”,从题材的增删,立意的延伸,细枝末节上的修改,这些是课堂之外的日积月累才能成就课堂之上的妙笔生花。
  一篇文章讨论之后,怎样才算结束呢?这里没有严格规定的教学任务,没有课本上一个固定的知识点与权威的论断,但不代表是模糊的没有教学目标的“糊涂教学”,这类课力求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怎样去感受,怎样去思考,怎样得到书中的精髓!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总结。当然这一定也是教师通过文章和同学们思想碰撞的真感受。但是,课上发言的同学毕竟是有限的,为了让这积累不是短暂的热闹或少数同学的“昙花式”集训,必须留课下作业,那就是针对这篇文章把你的感受整理成文章,注意体裁必须是清晰的。
  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除了把积累作为专门的一堂课进行外,它还可以在平时的语文课上体现。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妙语,不论是自己的灵感还是出自教师同学的让人叫绝的句子。给这个本子起个美丽的名字,比如“成长的足迹”“片语诗言”“奇思妙集”等,这样学生会以一种美好的心境去用心经营这个他说了算的小本子,用他们独特的视角收藏这些句子。每个同学都会情不自禁地重视自己在课堂上的每一次表现,因为他们一定希望自己的话语被同学收录进去,成为永恒的“格言”。当然这样的收集不能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可以在课前三分钟进行,也可以在讲习题时或作文课上,具体还有许多细则需要因不同情况而定。这样的课必须有规律地进行,这些写下来的习作务必整理好,用来交流评论,给予学生一定评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效果。
  除了在写作方面注重积累以外,我们还应该把积累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这时这个叫作“成长的足迹”“奇思妙集”的本子,学生能说了算的本子就又要派上用场。语文教学中的字词积累,语法知识,文言文的字词解释、翻译句子,以及现代文中的修辞、表现手法、文体知识包括现代文阅读方面的答题技巧等这些语文知识都需要学生及时做笔记,有条不紊、条理清晰地做笔记。“会”做笔记也是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积累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笔者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文言文抄写在笔记本上,随着课堂讲解的进程,笔者会让学生把教师强调的重点词的解释和翻译记在笔记上,在一篇古文学习结束后,笔者还会让学生自己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以此作为当天的作业。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养成及时总结、归纳、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
  议论文写作中论据的积累
  议论文写作需要大量论据来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名言古语、引经据典能使文章典雅雍容。然而,这些都需要日常的积累才会在用时信手拈来,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那积累什么?怎样积累?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出现的事例、名言、好句分类积累在笔记上。另外,师生做过的阅读中也有拿来就用的论据,同样分不同话题积累在笔记上。那怎样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积累呢?我们可以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上展示学生所积累的论据,其他同学要快速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漫无边际地找论据,枯燥地背论据,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论据本身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搜集到不同话题的论据,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结束语
  教师在教学生如何读一篇文章,如何接受语文,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吗?这样的“积累课”其实是在教学生“读文章”,做读书笔记,也可以叫作文课、阅读课、知识课。其实积累是一种学习习惯,一种学习思维。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同时它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只有课堂上下互相配合,彼此交融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会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效果。
其他文献
有人说:“三流的学校人管人,二流的学校制度管人,一流的学校文化管人。”世界上没有一所学校一诞生就是一流学校,普通学校如果能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高度来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就一定能不断凝聚更多的正能量,推动学校更健康更快速地发展,最终成为一流学校。  制度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障  2012年11月,教育部在[2012]9号文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中提出“依法治校”的要求,强调学校必须形成自主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常常会感到“黔驴技穷”。工作不顺了可以再找一份;朋友做不成了,可以再换一个;考试没通过,可以重新再来;唯独养孩子只有一次机会,谁来告诉家长,该怎么带孩子呢?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家长学校”成立背景  其实,这个问题早就得到国家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都用了很大篇幅讲述家
吴江市平望镇梅堰蚕业合作社,于2003年4月16日正式成立,参加蚕农286户.它的宗旨是不赚农民一分钱,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开始有的蚕农对这个新生事物有些顾虑.但是
<正> 中国中医研究院是一所国家级科研机构。目前,集科、医、教、工、贸于一体,各类专业技术干部近三千人,党政管理干部即有700多人。1990年,我院在职副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
提起访学,人们印象中主要是大学生参与的跨国交流活动,以及不少中小学教师参加的各种访学活动。也有一些中小学生跨国交换生计划,会组织跨国的中小学生访学活动。由中小学生就近参与的校际访学活动,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校际访学见闻  《变形计》是2014年播出的一档角色互换电视节目。节目安排特定的人物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人生,在7天时间里完成体验对方生活的活动。在节目中,一些山村学生和城市学生被安排调换角色,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能有效。”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标倡导,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做到生活与学习相互融合,从而让语文教学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语文教学“生活化”  开设课堂小诊所,体验真生活 新课标主张,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能让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体验。要达成
<正> 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中医药学理论与长期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祖国医学的珍贵财富。采用师承形式继承发扬这些宝贵经验,可以加速跨世纪优秀中青年人
教师们常会发现:课堂上,一旦学生对某个学习内容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和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与体验,而且还会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模式决定学生的学习热情。  “越野课堂”学习目标明确化  深圳市南山区同乐学校校长方星提出“课堂定向越野赛”,把体育项目中的“越野赛”巧妙地腾挪到课堂上,以“据量例”精确“定向”,以指导书导学“越野”,以小组
<正> 天津市第六中药厂始建于1972年,座落在天津市北辰区青光村北,现有职工566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目前,企业已从建厂初期年产值只有几十万元的手工作坊式的小厂,发展成
<正> 医案是医生对每一病证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对疾病辨证施治的具体应用形式的实际记录。医案之作,自《史记&#183;扁仑列传》开始,据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其间不啻数百名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