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溯源 抑乱归正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l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人人都懂,那是因为谁都遇到过教育并被教育过,所以每个人对教育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其实,不管是谁,对教育的理解会存在偏差,而这种偏差或多或少会造成对教育的误解,久而久之,就给教育带来了贻误。笔者赘述几点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求教于同行。
  一、知识不是能力,而是一种工具
  “知识就是力量”,因为培根的这句话,使我们对知识有了一种误解:认为一个人学习的知识多,人就会变得有力量。于是对学校教育也就有了一种误解:认为学校就是教给学生知识,掌握知识多的人就是好学生,知识学得越多这个人就越优秀。学校教育也就产生了一种偏向:为了更多地教给学生知识,用各种手段迫使学生学习知识,读、记、背、考,弄得师生疲惫不堪。
  其实,知识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光有知识是没有用的。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要有成就,就是要尽快地忘记你学过的知识,然后去探究和解决生活、自然中的各种问题,这样,你才会成功。是的,记得笔者在读小学时,有一次,教师上午给我们上了一堂梯形面积计算的数学课,下午带着全班二十多个学生到了学校后面的山地,要求我们实地丈量一大片不规则的山地并计算出它的面积。结果,我们却无从下手,甚至找不到边。直到教师按山地的图形在纸上画成一小块梯形样子,大家才如梦初醒。可见,光学知识是没用的,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等于没学。
  有人说:一个人记住的知识越多,他的创造性可能会越弱。想想也对,因为知识是一种固化了的存在,如果一个人头脑中塞满了知识,在碰到问题时就会不自觉地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去套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灵活。所谓的“书呆子”,说的就是这类人。
  德国有一项法律规定:任何机构或个人都不能在学前对孩子进行任何学科知识的教育,否则就会被认为违法。他们这是禁止对孩子过早的智力开发,他们认为:对孩子提前进行学科知识的灌输会将孩子大脑变成知识的硬盘,对孩子以后的创造力产生抑制。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这样才能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一法规使全德国的孩子都能有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为他们以后的智力开发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心灵的孵化
  何谓“素质教育”?我们有好多行政领导、校长、教师一提起素质教育,就会撇开正常的学科教学,大谈音乐、体育、美术的教育,并列举大量的获奖数据进行佐证,以此来说明自己学校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笔者对此不以为然,素质教育的内容远非如此单薄。
  素质教育应该要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影响的各个因素进行培养和提升,而在一个人的全面素质中,人的心灵是最核心的。一个人的心灵健全,能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在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中,要培养他们什么样的心灵呢?笔者认为,要从小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心灵世界。
  所谓“真”,就是要培养学生凡事要有“求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学科的知识教学,给学生以科学的真知,引导他们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并去改造世界,它要求教师教好每一门学科,上好每一堂课。“真”,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变得理性,让学生从小具有追求真理的“科学的态度”。
  所谓“善”,就是要学生从小在心灵深处养育善性,教师要用丰富的人文思想、社会故事及自己的言传身教,教化学生用善良的态度去看待世界、去认识世界、去改造世界,让整个世界充满和善与美好。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世界上的一切,这样才能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学习,去工作,去创造。“善”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变得虔诚,让学生从小树立和善的“人文的情怀”。
  所谓“美”,就是要让学生从小懂得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陋的,让他们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美好的种子。用美的心情去看世界,用美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事物,那样你的一切都会变得美好。更要教育学生明辨美丑,学会审美,懂得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美好。教师要在学科中渗透美的教育,不仅仅在音乐、美术学科,在语文、数学、品德等学科也都要渗透美的教育。“美”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变得感性,让学生从小就对世界万物具有“审美的情趣”。
  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充满了“真”“善”“美”,那么,这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肯定会与众不同,因为他是自内而外的心灵丰满,这样的人会去拼搏,会去奋进,会获得成功。如果我们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现代教育能真正在教育中去这样孵化学生的心灵,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成功!
  三、不要迷信教育理论
  教师在接受各种培训时,不同的专家都会有不同的理论,在指导教师操作时,常常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云里雾里,觉得自己的教育不符合这理论那原理的。其实很简单,能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将这些方法加以总结,得到的就是好理论。
  窃以为,教育理论一般总是落后于教育实践的。没有实践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被实践证明了的理论才是正确的理论。这跟自然科学的理论也是相同的,不经实验证实的理论是不能成为理论的。所以,教师不应迷信教育理论,真正的教育英雄是我们的一线教师;真的教育理论家也是我们的一线教师。
  四、教育应当是静静的、独立的
  育人与育花相通,一定要静静地、慢慢地,施肥、锄草、松土,而后静待花开。教育如果在烦躁中进行,必然不会有好结果。可现实却往往相反,我们的办学总是得不到安静,学校活动三天两头有,一年四季的考核、评估、创建活动不断。领导搞得晕头转向,教师忙得不可开交,整个学期中极少有不调课、不代课的日子,教学秩序很不正常。教师们总会说:“希望少点杂事,让我们能安安静静地教书!”校长们又何尝不是这么想啊!“安安静静地教书”竟成了学校校长、教师的奢望。
  教育应该是独立的。学校不是行政机构,它有其独特性。学校有学校的教育文化,不同的学校教育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的教风不同,学生的学风不同,学校的整个教育氛围不同,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风格也不同,而所有这一切又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很长时间养育而成的。这就要求学校办学要有独立性,不能搞一刀切,搞大一统,要留给学校以办学的自主性。学校校长不应调换太频繁,学校教师流动也不应太大,要给学校以稳定性,给教师团队有凝聚性。只有教育有独立性,才能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文化。   五、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
  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学校教育只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但相当一部分人,总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主要靠教育,而教育的责任就是学校教育。于是从行政领导到社会家长,甚至我们有很多教育专家、教师也都认为学校是教育的全部,把学校的功能无限地放大,各种各样的教育任务,教育责任一古脑儿地往学校里塞,学校变成了乾坤袋。看到一个人学习成绩不好,就会说学校是怎么教的;看到一个人的字写得不好,就说学校是怎么教的;听到一个人唱歌五音不全,就会说学校是怎么教的;碰到一个人说普通话不标准,就会说学校是怎么教的;就连看到有青少年犯罪,也会说这学校是怎么教的……学校成了造成所有不好的“罪魁祸首”。
  我们再看德国的教育体系:他们的中小学只上半天课,上午在学校里上课,下午学生就放假,让他们自由参与各种社会机构的培训俱乐部活动。有的学生去游泳,有的学生去打球,有的学生去唱歌,有的学生去练琴,也有的学生三五结对地去郊游,学生都去学习自己想要学的东西。德国人认为,学校教育就是要完成教育大纲规定的教育任务,也就是说法律规定的教育任务完成即可,这是国家法律赋予学校的教育责任。至于你要在此基础上对某学科某技能有更高的发展需求,那你就得自己掏钱去专业培训机构完成。因为学校是非全能专业机构,它只能给你普通的教育。他们的学校不像我们的学校,普通教师既要完成常规课堂教育,又要想方设法地教好课外的兴趣社团活动,还要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比赛并力求取得好成绩。
  神奇教师王金战,他曾带过一个55人的班级,37人考进北大、清华,10人进入剑桥、耶鲁、牛津等世界名牌大学并获全额奖学金,其他的都考入复旦、南开等国内名牌大学;而且学校的六项文体比赛的团体冠军都被他这个班获得。这位全国第一牛的教师并没有把这些功劳记在学校教育上,他跟家长们说:“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原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同时他还向家长们归纳出24条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而这24条因素中无一与学校有关。
  所以说,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要摆正自己在一个人成长征程上的位置,不要把学校的作用与功能放得那么大。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过程,它只是一小部分!
  六、“因材施教”是最大的教育现代化
  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是设施齐全的学校建设,是装修讲究的学校环境,是多媒体、白板的全面升级普及抑或多元纷繁的教育理念?当然,这些可能都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但笔者认为教育现代化的一大标志就是教育能够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是一条十分古老的教育原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论语》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孔子解释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由此可见,好的教育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基点,不同学生对事物的不同理解能力来实施不同的教育。就像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一样,根据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
  当然,在现代化教育的建设过程中,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技术、教育的课程、教育的评价以及教育的均衡都要有一定要求。但笔者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最显性的指标就是教育必须要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的教育。
  教育,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如果我们能对教育有一个深入全面的思考,对教育少一些误解,那么对教育会有更好的推动,让教育真正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浙江省绍兴市中国轻纺城小学 312000)
其他文献
霍尔木兹海峡,是链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一个人字形的海峡,被称为中东地区的“油库总阀门”,世界石油贸易量的三分之一都要经过这里。更重要的是,它还是美国第五舰队进出波斯湾基地的唯一通道。愤怒的伊朗人宣称一旦遭到石油禁运,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一场接一场的大规模演习也向美国及其盟国表明,伊朗不只是说着玩的。当然,美国无法对伊朗任何试图在霍尔木兹海峡阻碍美军及其民间船只“自由通行能力”的事坐视不管。美国在刚刚
【摘 要】现阶段,教师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说已经内化于心,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还是会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造成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设计内容,源于学生”“活用资源,选于生活”“把控课堂,亮于生成”这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帮助教师将理念转化成教学实践,加强对学生自身资源的重视、开发和利用,以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
2017年10、11月,美國防部导弹防御局分别授予洛马公司、通用原子公司940万美元和近900万美元的“低功率激光演示器”的竞争性合同,用于开展空基助推段反导用激光器的技术研发。  美最初的空基激光助推段弹道导弹拦截方案简称ABL。ABL的主体是改装的“波音-747”飞机及其装载的一台氧-碘化学激光器。2012年2月,时任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以计划不可行为由强力终止了ABL。此时,ABL已历时近2
2021年4月29日,乌克兰某网站转载了乌克兰Apostrof TV电视台“安全对话”节目播放的乌克兰“基利琴河”新型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的三维图片和战术技术性能,引发了关注。乌克兰“基利琴河”新型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发射车概念图研制背景  众所周知,乌克兰军队防空力量继承了苏联军队防空作战体制,其中空军防空导弹部队主要担负国内重要战略目标的防空任务,而陆军防空导弹部队则担负军队目标防空任务。目前,乌空军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无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教材,还是浙江版《常识》教材和现在教科版《科学》教材中,都有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经典课例。经典课例如何再演绎,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分析教材与学习者,形成全新思路  带着这种思考,我们从分析教材开始,教科版教材的教学内容组成中含有导入语,主要是提出探究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在这个活动中有六个小活动:①用
2018年3月3日,美国海军“黃蜂”级两栖攻击舰“硫磺岛”号(LHD-7)正在地中海海域航行。一架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已经折叠好机翼,收起螺旋桨叶,由调度车拖至预定机位。图中右侧也有一架已经折叠好机翼的MV-22,编号为VMM-162中队,右侧垂尾舵面上有一个该中队的金雕标志。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依托,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但是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要深入理解这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非易事。因此,我校在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感性的校本化特色,通过有效利用故事教学、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孕育价值观、承载价值观、传播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实现体验式的发展、情感式的建构和探索性的学习,探索从故事明理到行为指导的教育策略,内化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生活是德育的出发地,也是德育的回归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无法将学生的生活原原本本地搬入课堂,只能设计一些类似于学生生活或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力图打破思品课堂中以单纯的灌输为主,远离儿童生活的“纯道德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人们对教育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在课改实践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日益凸显。以真实情境、活动领悟、发展思维三个视角,借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这一媒介,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化和落实,理应成为一线教师备课变革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 备课变革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人们对教育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在课改实践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
首批入朝的志愿军炮兵装备陈旧,多是骡马拖曳。图为炮兵将火炮拆开后,再把零件扛到阵地上新中国建立时“一穷二白”,苏联援华又不是无偿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从建党起就强调国际主义的原则,并长期接受了苏联的财政援助。不过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苏交往的过程,深深感到苏联领导人从来把本国利益放在第一位,援助兄弟党时又要求他们服从自己的外交需要。在二十多年的中国革命斗争中,苏联援助中共的钱款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