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里木湖:以生态之“蓝”打造新疆旅游高地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bid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赛里木湖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遗产地、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赛里木湖景区牢固树立“规划即法”意识,注重规划在生态保护和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全面落实生态保护措施。赛里木湖壮美的湖光山色,是祖国西部辽阔高远风光的卓越代表,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赛里木湖獨一无二的蓝色,是大自然赐予,也是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真实彰显。
  世界上有一种蓝,叫赛里木湖蓝!
  赛里木湖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西天山北麓,湖水透明度12米以上,湖面海拔2073米,面积458平方公里,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初夏时节,湛蓝的赛里木湖周边湖畔草场花草如海;金秋时令,湛蓝的湖水与蓝天竞碧;冬季来临,湛蓝湖水凝结为方圆百里的蓝冰,与您又有个“蓝冰之约”;冬去春来,云生天山雪岭,蓝冰初融,又现“半湖脂玉半湖蓝”盛景。四季变幻,惟一不变的是赛里木湖的“蓝”。
  来赛里木湖的人,都会被这蓝色的湖所吸引、打动,都会深深爱上这蓝色。这蓝色的永续,是赛里木湖人的永恒承诺。尤其是近年来,赛里木湖景区在坚决落实中央治疆方略和新疆工作总目标中,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紧扣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确立赛里木湖的保护利用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游客为本,特色为要,全域共享”为主线,在不断丰富发展景区旅游业态布局的同时,始终做到“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恢复最原始的生态,推进最科学的发展”,用心呵护赛里木湖美丽的生态之“蓝”。
  以绿色发展为遵循,全力恢复景区原始自然风貌
  赛里木湖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遗产地、国家湿地公园,素有“天山圣湖”“西域净海”“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等美誉。景区内动植物种类多样,其中珍稀濒危和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关键植物多达64种,关键动物物种达124种,被纳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鉴于赛里木湖景区极高的生态价值和保护的紧迫性,博州始终积极落实国家、自治区要求,全力保护和恢复景区自然原始生态风貌。
  一是早在2002年,博州人民政府突出景区生态保护的核心地位,投入2800万元建设博乐赛马场,将“那达慕草原节”举办地迁出景区,避免了赛里木湖畔一年一度人车践踏辗压植被、垃圾污染等问题;在2004年,又实施景区专项环境综合整治。
  二是在2007年,自治区成立专班高位推动,全面推进核心区拆迁整治工作,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拆除了核心区3万平方米违规建筑,取缔了达不到环保要求的游船等项目,使景区原始自然风貌逐步开始恢复。
  三是自2011年起,博州利用国家生态奖励资金,投入近2亿元,实施核心区16.45万亩草场禁牧,涉及两地州15个乡镇团场的522户、2591名牧民、12.76万头(只)牲畜通过定居和舍饲圈养得到妥善安置,现核心区禁牧面积已扩大到38万亩,区内超载放牧、滥牧、过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四是自2012年,通过积极争取,赛里木湖成功纳入全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15个重点支持的湖泊,争取资金7.23亿元完成生态保护项目45个,湖体水质自2015年从Ⅳ类升为Ⅲ类,所有指标均达标,使赛里木湖“蓝”有了根本性的保障。
  牢固树立“规划即法”意识,全面落实生态保护措施
  规划是景区保护利用的纲领性法规,赛里木湖景区注重规划在生态保护和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
  一是先后聘请国内外顶级规划设计院完成了《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环湖九点”详细规划和综合服务基地、三台古驿控制性详细规划》《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赛里木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工作,景区规划体系逐步完善,景区保护、发展的法定依据更加充分。
  二是坚持“有进有退”,凡是对生态保护有利的、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项目千方百计给予推进;凡是不利于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无论有多大经济效益均坚决摒弃。
  三是按照总规“区内游,区外住”的要求,全力整合各类资金在景区外围选址建设游客综合接待服务基地,最大限度地避免、控制和减轻景区的人为进入性破坏。
  四是确立“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湖域”“动核心区内一草一木都要报告”工作准则。环湖绿道、停车场、木栈道,以及环湖地埋电力、充电桩等项目全面实现低碳化、环保化、精品化;引进电动区间观光车,景区全部实现电采暖以减少废气污染;景区内所有污水拉运出湖进行处理,达到一级A标准后排放。
  五是强化综合执法局职能作用发挥,环湖设立12个管护站对违搭建筑、碾压草场、采花摘草、违规放牧等行为进行强力管护,环湖38万亩草场恢复良好,山清如洗,水碧如染,花草如海的景观得到再现。
  打造和谐共享景区,各族人民共享生态之“蓝”
  赛里木湖壮美的湖光山色,是祖国西部辽阔高远风光的卓越代表,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赛里木湖独一无二的蓝色,是大自然赐予,也是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真实彰显。近年来,赛里木湖游客量每年近乎翻番态势递增,2021年截止8月接待游客达到211.6万人次,同时各方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是对标强化5A建设标准,赛里木湖景区在“吃、住、行、游、购、娱、厕”“商、养、学、闲、情、奇、文”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供给,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游客,让大家充分享受安心、放心、贴心、开心、舒心的优质旅游。
  二是打造“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品牌,通过开展冰雪节、马拉松赛、世模走进赛湖、露营大会、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景区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通过收集、整理、编撰、出版《赛里木湖人文丛书》,进一步梳理赛里木湖历史文化脉络并进行展现,让人们了解到祖国西部不仅风光殊绝,并且人文荟萃,让各族人民共享祖国大美山河同时,感受文化的洗礼。
  三是发挥“旅游+”民族融合作用,随着“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结亲周”等民族联谊活动的开展,赛里木湖成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各族结对亲戚携手游赛湖,激发了各族人民爱国、爱疆、爱家乡的情感。每年2月举办的“冰雪风情·蓝冰之约”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就吸引各族游客数十万人次,结对亲戚万余人次,各族人民在观光中感受着美好生活,结对亲戚在休闲中增进着了解与情谊,充分展示了博州、乃至新疆各族人民和衷共济、民族团结大好局面。
  四是推进“旅游+”区域经济发展,赛里木湖在区域旅游产业的龙头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整合整个博州沙漠、胡杨、口岸、湿地、怪石、温泉等旅游资源的高点,已是推进区域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辐射带动越来越多的业态融入共享赛里木湖之“蓝”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赛里木湖景区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统领,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新机遇、新使命,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和谐美丽景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旅游发展的新期盼,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赛里木湖“蓝”所代表的绿水青山,就是各族人民共享永续生态之美的“金山银山”。
  作者简介
  纪洪福 新疆博州文体广旅局党组成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队长
其他文献
保护开发富平堑城,是保护富平历史风貌、提升文化品位的需要,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富平堑城的保护开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文化旅游价值的角度来看,堑城保护开发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搞好堑城保护开发,根在精准施策、大胆创新,通过加强红色资源共享,实现“周边红色资源带动,堑城内生正向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所谓堑城,就是借助天然高阜,削四壁夯筑而成,
期刊
鎏金铜蚕是陕西石泉独特的文化资源,基于能够产生这一文物的蚕桑产业背景,使得依托鎏金铜蚕文化资源做大做强石泉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有着明显的优势和长远的效益。结合当前现状,建议不断扩大鎏金铜蚕知名度与影响性;扎实做好“金蚕小镇”建设,打通一二三产;注重创新,加强文化创意;加强高新数字化技术应用。  特色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业态,在党和国家系列大政方针指引下,日益在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期刊
他打造了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有一种强烈的回报社会和民族的情结。他选择了创建东巴文化传承基地,培养东巴文化传人,举行一年一度的东巴会,还倾力倡导和推動促成了云南省东巴文化保护与传承协会的成立,为在云南省不同的地方保护和传承纳西族东巴文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自从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以来,丽江的旅游在连年繁荣发展的进程中,日益成为中外驰名的文化名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粉丝经济应运而生,被广泛地运用于娱乐、商业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已成为互联网3.0时代重要的经济模式。如何引导粉丝经济运营模式良性发展,成为许多企业关心的热点问题。小米作为中国首家引入互联网思维并成功运用粉丝经济的企业,其运营模式具有较强的借鉴性。  关键词:互联网3.0;粉丝经济;小米;社群运营  中图分类号:F49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
期刊
“凯门拜什”是裕固族妇女从结婚出嫁时开始佩戴于胸前和后背的三条长至膝盖下方的饰物,佩戴“凯门拜什”表示着裕固族女性从少女到妇女的一个身份的转变。手工制作的“凯门拜什”是裕固族女性心与手、手与脑完美协作下创作出的传统手工艺,具有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特质。在科技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已近乎取代手工艺的今天,“凯门拜什”已越来越罕见。对“凯门拜什”工艺、价值、文化的重构与反思,也许是尊重、致敬传统工艺与文化最好
期刊
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雄俊灵秀、饮食门类丰富多彩的名城,重庆市近年来文旅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网红城市。但是,在具体实践中,重庆市还存在规划建设滞后,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文旅融合仍以资源开发为主,文化价值体现不够;文旅消费仍以外地游客为主,本土游客占比极低;文化旅游融合度有待提高,产品价值偏低;政府推动力度不足,亟需完善文旅发展政策等问题。管理部门应鼓励和引导文化产业和旅
期刊
千百年来,甘青河湟流域各民族一直繁衍生息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共同缔造了河湟大地上人们之间、族际之间互动交流与平等、团结、友爱的良好民族关系和社会文明风尚,并且成为一种历史传统而世代传承不衰。甘青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河湟传统”,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现实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今天我们持续推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进程和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无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河
期刊
2020年以来,在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在政策、资金支持下快速回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素日趋增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实效,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文化旅游业已成为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四五”期间,甘肃需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园一区”建设、“新基建”等契机,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激发乡村文化旅游消费
期刊
壮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壮族传统文化有新时代的传承和创新。其中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通过合理转化和阐释不仅可以取得创新发展,使其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也能提供促使核心价值观持续发展的丰富养料。而其中蕴含着民族特殊情感,能够发挥独特的道义支撑和价值支持作用,在成为民族精神标志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扎实的
期刊
全域旅游是区域文旅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阿坝州作为中国西部的藏族羌族自治州,通过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已将文旅产业培育成为全州的支柱产业。阿坝州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及经验,可以为西部其他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