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建设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

来源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了隐性课程与隐性职业素养的内涵;从职业道德、职业动机、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等方面阐明了隐性课程对隐性职业素养的影响;构建了高职化工类专业“三模块”的隐性课程体系及具体实践。
  关键词:隐性课程;隐性职业素养;培养
  
  Implici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conspicuous professional quality
  —Taking the specialty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studying team
  Liang Jianjun, Jiang Jie, Xiao Lufei, Meng Fei, Zhou Lingling
  Chuzhou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Chuzhou, 239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of implicit curricula and inconspicuous professional quality, reveals the impacts of implicit curricula on inconspicuous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ethics, motivation, emotion, attitudes and ideology, and explores the three modules of implicit curriculum system for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implicit curricula; inconspicuous professional quality; cultivation
  广义的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往往只专注于显性课程的开发而忽略了隐性课程建设。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进一步深入开展对隐性课程性质和作用的研究,对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关于隐性课程与隐性职业素养
  
  所谓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隐性课程在国内《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是:“它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显性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外显方面;隐性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内在的方面。通过近几年与企业的交流发现,现在企业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培养学生显性职业素养的同时,不能忽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2 隐性课程对隐性职业素养的影响
  
  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有这种感觉,在大学学习的理论知识几年后好像都忘了,但同时又感慨自己读过大学后与以前不一样了。由此可见,显性课程教给我们的许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忘记,但是我们却记住了在大学里学到的其他东西。显然这些东西大多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课程习得的。因此,隐性课程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隐性课程对隐性职业素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对职业道德的导向
  职业道德始终是职业学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两课”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两课”教学由于缺乏职业(行业)和专业针对性,往往影响了它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深挖教材中蕴含的隐性课程内容,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很容易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范霍夫,在获奖后,一面研究化学,一面从事送奶员职业,在他看来,送奶员职业与化学家职业“只是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面对索尔维制碱法对世界制碱工业的垄断,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经过5年600多次的试验,终于在1943年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并将此法无偿地、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这些典型事例对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认识很有帮助。
  2.2 对职业动机的激励
  职业动机是推动、指导职业行为的内部动力。化工类专业的隐性课程中隐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化学发现和化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材料。教师如能恰当地利用这些材料,如同把学生带进了化学家进行科学创造的实验室,不仅可以向他们说明新思想、新理论、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从而激发他们的认知动机;还可使他们学习到化学家一丝不苟、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崇高理想和自我实现动机。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石油工业、钢铁工业、硅酸盐工业、化工工业已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学习化工类专业的意义,还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立志投身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积极动机。
  2.3 对职业情感的陶冶
  职业情感是个体对职业的一种内心体验,良好的职业情感有利于高职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负责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的形成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隐性课程由于其价值观传递的隐蔽性和效果的持久性,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陶冶功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言行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陶冶;二是物质环境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陶冶,例如我院某化工班的墙壁上就有“物理化学之父”奥斯特瓦尔德的名言:啊,化学,美妙的化学!我奉献出毕生的精力为你工作,而你为我把崭新的道路开拓!
  2.4 对职业态度的培养
  职业态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一个人自我的职业定位、职业忠诚度以及按照岗位要求履行职责,进而达成工作目标的态度和责任心。许多隐性课程对人的影响是通过心理层面进行的,像对情感、态度等的影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结果不是短期内可以看出来的,而是在学生成长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显露出来的。这种影响一旦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中,就很难发生改变,而且会持久、深刻地作用于人的心理和言行,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2.5 对职业意识的强化
  职业意识的培养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如安全生产意识、爱岗敬业意识、团结合作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环保节能意识、生产成本意识等。以上意识的培养单靠显性课程是很难做到的。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活动、企业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施加影响,因为隐性课程也是一种文化控制,它使学生在以上文化活动中不得不接受一定的文化价值规范,久而久之,这种“文化无意识”即被内化为一种潜在的意识。
  
  3 高职化工类专业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三模块”的隐性课程体系(见表1)。
  表1
  课程模块 目 标 形 式 实 施
  课堂教学活动模块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企业意识等 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人文素养选修课等 任课教师、辅导员等
  校园文化活动模块 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素质、彰显个性 系列讲座、主题演讲与辩论、心理测量与咨询、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等 学院、系部、学生协会和社团等
  社会实践活动模块 培养责任意识、团结协作精神、陶冶职业情感、磨炼职业意志 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环保活动、志愿服务、社区卫生、暑期下乡等 学院、系部等
  
  3.1 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是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媒体演播、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模拟、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小品表演、优秀毕业生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创设出丰富的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相适应的职业情境或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感受职场的氛围,人融其中,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做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教育,培育学生向上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格的职业纪律、健康的职业心理、良好的职业情感。例如,我们把学生的作业与学生将来的工作产品相联系:不认真的作业相当于次品,做错的作业相当于废品;把学生上课迟到与将来上班迟到相联系;把学生的教室卫生同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卫生相联系等。总之,在课堂上我们要想方设法创造培养学生企业意识的机会。这种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体验感悟、思想碰撞,使学生认识到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除了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外,职业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实验、实习、实训也是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3个关键环节。在教学中融入情景教育,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引入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企业环境的实际培训,学习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认同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等,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规范管理,使之具备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
  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第三轮课程改革,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改变了以往那种以知识或能力为单一目标的课程设置模式,无论是基础课程、项目化课程还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三合一课程,我们都要求有明确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强化学生对环境、生态、绿色化工的关注,在传授技术知识的同时也渗透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
  3.2 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有力抓手。英国剑桥大学校园内有一棵苹果树,其上有一个牌子:“牛顿曾在这里玄思”。这样一种微小的安排,会引起人们诸多的怀念和思索,其教育意义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为明显。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有讲座活动、演讲比赛、学生社团活动等。如我院化工类专业主要开展两类系列讲座,一类是我们定期开展的“世界纪念日”讲座;另一类是我们每学期不定期开展的专题讲座。“世界纪念日”讲座的内容根据当年的主题不同而不同,以2009年与化工类专业有关的世界纪念日讲座为例(见表2)。
  
  学生在校2年(2+1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开展的专题讲座见表3:
  表3
  学 期 讲 座 内 容
  第一学期 1.入学教育与专业教育;
  2.化学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第二学期 1.化学史讲座——化学家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
  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讲座。
  第三学期 1.化工安全生产法规讲座;2、化工安全生产技术讲座
  第四学期 1.化工产品营销策略与职业道德讲座(一);
  2.化工产品营销策略与职业道德讲座(二)。
  
  事实上,优秀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隐性课程,它不一定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却以深刻而持久的潜在作用,在以文化养人、文化育人的同时,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别是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4 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我们努力从课堂、从校园中延伸,到校外、到企业中去,通过开展工学结合、现场调查、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去亲历体验,在动态中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认识、内化情感、指导行动,把实践经历转化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通过参观知名企业,顶岗实习等,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领悟企业文化,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体验并增强工作责任、团队协作等职业意识,树立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让学生体会到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素养,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种教育效果是课堂教育和校内教育难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方成智.高职学院隐性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3]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
  [5] 张海燕,张喜梅.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6] 黄道平.高职院校“体验式”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其他文献
摘要:多功能教室是现代教学的利器,它在现代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围绕多功能教室的特点,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多功能教室的现代教学作用,应当掌握好“三要素”,即:学校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建设好多功能教室;要加强对多功能教室的管理,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要不断提高任课教师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能熟练使用和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关键词:现代教育;教育技术;多功能教室    How to use the mu
期刊
摘 要:通过长期从事科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经验,阐述了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必要性,结合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学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科研促教学的做法,提出科研主体与教学主体的有机结合、通过实验室开放,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过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本科生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本科生教育;创新能力;科研;教学    Scientific resea
期刊
摘要:以30%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用钨磷酸催化氧化环己醇合成己二酸,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物配比和反应时间对己二酸产率的影响。当反应物物质的量比为钨磷酸:环己醇:过氧化氢=1:250:1125,在一定温度下回流反应4~6h,产率可达到50%;且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结果表明:本方法操作简单,无污染,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的要求,可用于基础有机合成实验。  关键词:己二酸;钨磷酸;催化氧化;绿色化学    P
期刊
浙江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韦巍简介    韦巍,博士,教授。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自动化专业。1986年获浙江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3年获中英ALCS奖学金赴英国Reading大学从事国际合作项目研究。1994年获博士学位,同年晋升副教授。1998年获德国DFG研究基金资助赴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9年晋升教授,2000年被批准
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李和简介  李和,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解剖学系副主任、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青年科技奖、武汉市科技新秀称号获得者。  于1984、1987、1991年先后获(原)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学士、硕
期刊
摘 要:在数控车床加工过程中,工件定位、装夹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加工效率的高低。为改进数控车床传统的定位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加工效率,通过分析经济型数控车床轴向定位原理,提出了应用程序控制定位元件的方法,实现了数控车床工件的轴向快速定位,大大缩短了工件定位、装夹时间,提高了产品的定位精度及加工效率。  关键词:数控车床;定位元件;轴向定位    CNC lathe work piece Z axis
期刊
摘 要:在焊接专业教改教学中,遵循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将“产学研结合”发挥到极致,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整个焊接专业教学中巧妙地应用了配套研发的“数控平面凸轮廓焊床”实训设备,将实训设备产品化,并积极探索将企业产品引入教学,完成整个焊接专业不同教学领域的教学实训任务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新型教学方法,将产、学、研有效结合,力求提高焊接专业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产学研;实训设备;研发    T
期刊
摘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与制度安排,大学城的建设以及大学城运营中的资源整合与利用  成为后扩招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城运营中资源利用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为我国大学城健康发展和提高利用效率有所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变革;大学城;资源整合;综述    University city in the spring tide of higher education
期刊
摘 要:依托信息技术的计算机排版系统专题学习网站是一个学习者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协作型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辅导性学习模式。从学生的学习反馈、学生参与专题网站的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利用该专题网站的学习效果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和研究深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辅导性学习;学习效果    Network environment, learning mod
期刊
领导观看展品    集思广益 积极参与   协力办好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    2011年4月7日至8日,由《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和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承办的“2011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暨第二届北京教育装备论坛”在北京展览馆举办。针对本次展会,我刊采访了北京工商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王晓华处长、北京邮电大学资产管理处李剑峰处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产处王杰处长、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张家栋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