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情感体验;自主欣赏;创造能力
儿童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加渴望对艺术的欣赏,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小学美术欣赏课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功能,然而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1.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以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1 儿童的欣赏兴趣来源于强烈的色彩刺激。蓝天,红花,绿树,金灿灿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
1.2 儿童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二年级儿童在学习《小扇子》时,他们全被扇子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扇子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
1.3 儿童在欣赏作品时通常是凭第一印象,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1.4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里的孩子从小看见宽阔的柏油马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高楼大厦,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2.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小学生自身的欣赏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 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
2.2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总是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2.3 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另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
例如《七彩蝴蝶》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生活中美丽的蝴蝶,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热爱。并进一步了解蝴蝶的特点、色彩,学会用各种方法来制作蝴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想象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最后,指导学生写作小短文、发挥美术欣赏的功能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者,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作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欣赏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欣赏兴趣,鼓励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鼓舞和信任他们的欣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发现、感受和创造能力。
收稿日期:2013-02-04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情感体验;自主欣赏;创造能力
儿童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加渴望对艺术的欣赏,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小学美术欣赏课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功能,然而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1.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以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1 儿童的欣赏兴趣来源于强烈的色彩刺激。蓝天,红花,绿树,金灿灿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
1.2 儿童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二年级儿童在学习《小扇子》时,他们全被扇子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扇子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
1.3 儿童在欣赏作品时通常是凭第一印象,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1.4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里的孩子从小看见宽阔的柏油马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高楼大厦,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2.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小学生自身的欣赏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 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
2.2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总是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2.3 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另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
例如《七彩蝴蝶》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生活中美丽的蝴蝶,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热爱。并进一步了解蝴蝶的特点、色彩,学会用各种方法来制作蝴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想象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最后,指导学生写作小短文、发挥美术欣赏的功能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者,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作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欣赏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欣赏兴趣,鼓励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鼓舞和信任他们的欣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发现、感受和创造能力。
收稿日期:201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