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性别差异平等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虽然在法律上要求平等,在劳动中对性别差异的特殊要求越来越少,但还是存在着性别的差异。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中仍然存在着性别差异的问题,要找出人力资源开发中性别差异的因素或阻碍性别平等的原因,寻求其根源,揭示其本质所在,是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性别差异
对人力资源开发中性别差异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可以弥补人力资源研究的不足、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内涵,使其更加多元化、系统化、具有理论探谈的意义。在另一层面上,对于维护妇女同工同酬的权利、保证其各项合法利益,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
一、人力资源开发中性别差异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处于全面建设和不断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市场上存在着雇用歧视行为。它的存在和影响已经对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了负面效应,从理论上对其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已经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传统体制下劳动力配置方式的特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配置呈分割状态;地区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城市范围内的就业存在高度稳定性;企业中只存在单一的用工形式;企业的工资制度呈高度刚性以及社会劳动力由国家统一调配和调剂。而中国当前的劳动力市场运行,呈现出三个典型的特征,这就是:承受着巨大的供给压力、呈现了更加自主的需求行为和体现了愈加成熟的政府干预。如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越来越备受关注,失业人口的激增,各大高校扩招录取,为整个劳动力市场提供了非常丰厚的劳动力资源。然而,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出现的性别差异要求,或者说是性别歧视,给整个劳动力市场稳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对应聘人员性别方面的要求已经幻化成为岗位职责说明中的又一大内容,性别歧视话题已经成为应聘人员谈论最多的、最为敏感的话题,同时企业在作出对性别要求时,对企业的形象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将性别差异引入人力资源开发,更便于清楚的分析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和实践对男女性别差异的影响。以往人力资源的研究都是把开发对象看成是高度抽象的人,而没有从更高层次上将人区分为“男性”和“女性”,是在符合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下进行研究的,并把针对男性样本的研究成果概括到全体,社会性别意识淡薄,忽视和排斥女性的经验和情感。性别角度引入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是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必定可以补充、发展和完善该领域,促进女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发展,也就促进了整个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发展。
二、性别歧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外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的发展
国外的劳动力歧视问题也是相应存在的,不过,他们对性别差异的研究较国内要早许多。国外对劳动力市场形成歧视问题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其中很多是值得国内借鉴的。
在国外早期的歧视理论包括拥挤说、累积因果说等。其中拥挤说的观点是:“女性总体低收入并不是女性劳动生产率低的缘故,而是被排挤在了更广泛的产业部门之外。”累积因果说的观点是:“由于宗教和种族的原因,黑人问题起因于三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及不断的强化,并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一是白人反对黑人的行动;二是黑人的穷困状态;三是黑人的人力资本及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早期的歧视理论并不是经济学家专门研究歧视的产物,关注社会不同群体在政治、文化,特别是经济上的平等,才是他们研究歧视的真正原因。因此,早期的学者主要是从就业、工资收入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某类社会群体存有偏见进而影响其生活水平的角度,对歧视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这个时期尚未出现专门研究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系统性的理论和学说。
统计性歧视是雇主甄选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所谓甄选问题,是指与生产率有关的可观察性个人特征并不能对求职者个人的实际生产率做出完全的预测。正是因为雇主要获取求职者的全部真实信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就使得雇主最终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成是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了,并利用该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用个体的标准,从而产生了歧视。统计性歧视理论认为,顾主在使用群体特征的信息时,即使具有相同的可衡量性生产率的人,只是因为所属群体的不同,也会遭到顾主系统性的差异对待,统计性歧视就有可能存在。在更多意义上,统计性歧视理论更为注重的是顾主与雇员之间的歧视问题研究。
通过以上对国外歧视理论研究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对人人地位平等这方面的歧视现象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研究工作,并找寻相应的解决办法。在我国歧视理论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二)国内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的发展
与西方歧视理论研究相比,我国的歧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关注程度有限,尚在探索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研究管理理论。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中逐渐出现歧视现象,我国的歧视理论就在此时诞生。
1.歧视的原因分析。从政策上分析性别歧视的原因:政策本身存有缺陷,政策调控对象的博弈对策可能也削弱了政策效应,政策实施机制的缺陷造成了政策失灵。同时也承认,社会经济根源的依然存在和市场化进程中的趋利倾向也是存在的。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是资源或优势不均的必然产物;是信息不完全和先入为主的统计性偏见的产物;是约定俗成和传统思想的产物;是合谋、串谋或某些制度因素造成的。
2.歧视特点的分析。与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相比,我国歧视的特点反映为,在歧视的类型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歧视。而西方经济学讨论的都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歧视问题;其次,我国的劳动歧视带有市场机制转化的过渡性质;再次,我国就业歧视现象引起的有关社会纠纷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缺乏系统的劳动法裁决标准,在经济管理法制化的进程中尚处于起步阶段。
3.歧视治理的分析。用法律的完善对歧视加以禁止;用改革相应的制度来消除歧视;发挥弱势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来弱化歧视。一是改变传统观念,消除个人成见;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三是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进行高、中、低档的职业培训;四是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五是对没有歧视的企业进行反歧视政府补贴。
参考文献:
[1]何见得.人才资源开发有效对策基础理论[C].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06-107 .
[2]于光.职业高原现象的系统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2(11):170-172 .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性别差异
对人力资源开发中性别差异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可以弥补人力资源研究的不足、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内涵,使其更加多元化、系统化、具有理论探谈的意义。在另一层面上,对于维护妇女同工同酬的权利、保证其各项合法利益,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
一、人力资源开发中性别差异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处于全面建设和不断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市场上存在着雇用歧视行为。它的存在和影响已经对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了负面效应,从理论上对其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已经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传统体制下劳动力配置方式的特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配置呈分割状态;地区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城市范围内的就业存在高度稳定性;企业中只存在单一的用工形式;企业的工资制度呈高度刚性以及社会劳动力由国家统一调配和调剂。而中国当前的劳动力市场运行,呈现出三个典型的特征,这就是:承受着巨大的供给压力、呈现了更加自主的需求行为和体现了愈加成熟的政府干预。如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越来越备受关注,失业人口的激增,各大高校扩招录取,为整个劳动力市场提供了非常丰厚的劳动力资源。然而,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出现的性别差异要求,或者说是性别歧视,给整个劳动力市场稳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对应聘人员性别方面的要求已经幻化成为岗位职责说明中的又一大内容,性别歧视话题已经成为应聘人员谈论最多的、最为敏感的话题,同时企业在作出对性别要求时,对企业的形象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将性别差异引入人力资源开发,更便于清楚的分析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和实践对男女性别差异的影响。以往人力资源的研究都是把开发对象看成是高度抽象的人,而没有从更高层次上将人区分为“男性”和“女性”,是在符合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下进行研究的,并把针对男性样本的研究成果概括到全体,社会性别意识淡薄,忽视和排斥女性的经验和情感。性别角度引入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是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必定可以补充、发展和完善该领域,促进女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发展,也就促进了整个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发展。
二、性别歧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外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的发展
国外的劳动力歧视问题也是相应存在的,不过,他们对性别差异的研究较国内要早许多。国外对劳动力市场形成歧视问题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其中很多是值得国内借鉴的。
在国外早期的歧视理论包括拥挤说、累积因果说等。其中拥挤说的观点是:“女性总体低收入并不是女性劳动生产率低的缘故,而是被排挤在了更广泛的产业部门之外。”累积因果说的观点是:“由于宗教和种族的原因,黑人问题起因于三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及不断的强化,并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一是白人反对黑人的行动;二是黑人的穷困状态;三是黑人的人力资本及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早期的歧视理论并不是经济学家专门研究歧视的产物,关注社会不同群体在政治、文化,特别是经济上的平等,才是他们研究歧视的真正原因。因此,早期的学者主要是从就业、工资收入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某类社会群体存有偏见进而影响其生活水平的角度,对歧视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这个时期尚未出现专门研究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系统性的理论和学说。
统计性歧视是雇主甄选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所谓甄选问题,是指与生产率有关的可观察性个人特征并不能对求职者个人的实际生产率做出完全的预测。正是因为雇主要获取求职者的全部真实信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就使得雇主最终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成是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了,并利用该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用个体的标准,从而产生了歧视。统计性歧视理论认为,顾主在使用群体特征的信息时,即使具有相同的可衡量性生产率的人,只是因为所属群体的不同,也会遭到顾主系统性的差异对待,统计性歧视就有可能存在。在更多意义上,统计性歧视理论更为注重的是顾主与雇员之间的歧视问题研究。
通过以上对国外歧视理论研究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对人人地位平等这方面的歧视现象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研究工作,并找寻相应的解决办法。在我国歧视理论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二)国内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的发展
与西方歧视理论研究相比,我国的歧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关注程度有限,尚在探索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研究管理理论。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中逐渐出现歧视现象,我国的歧视理论就在此时诞生。
1.歧视的原因分析。从政策上分析性别歧视的原因:政策本身存有缺陷,政策调控对象的博弈对策可能也削弱了政策效应,政策实施机制的缺陷造成了政策失灵。同时也承认,社会经济根源的依然存在和市场化进程中的趋利倾向也是存在的。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是资源或优势不均的必然产物;是信息不完全和先入为主的统计性偏见的产物;是约定俗成和传统思想的产物;是合谋、串谋或某些制度因素造成的。
2.歧视特点的分析。与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相比,我国歧视的特点反映为,在歧视的类型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歧视。而西方经济学讨论的都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歧视问题;其次,我国的劳动歧视带有市场机制转化的过渡性质;再次,我国就业歧视现象引起的有关社会纠纷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缺乏系统的劳动法裁决标准,在经济管理法制化的进程中尚处于起步阶段。
3.歧视治理的分析。用法律的完善对歧视加以禁止;用改革相应的制度来消除歧视;发挥弱势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来弱化歧视。一是改变传统观念,消除个人成见;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三是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进行高、中、低档的职业培训;四是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五是对没有歧视的企业进行反歧视政府补贴。
参考文献:
[1]何见得.人才资源开发有效对策基础理论[C].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06-107 .
[2]于光.职业高原现象的系统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2(11):170-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