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喻的语义类型初探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hui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修辞学和语义学联系密切,博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对博喻意义的理解离不开对其语义的研究和分析。本文试图以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博喻现象为例,对博喻的语义类型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博喻 莎士比亚 语义
  一、引言
  博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历史悠久,但国外学者多从隐喻的角度对其研究,强调它在构建篇章中的作用,国内学者多从修辞学角度研究,强调它所带来的修辞和美学意义。到目前为止,对博喻的语义进行的研究不多,虽然国内有些学者尝试对其语义结构进行分类,但出现了分类标准不统一和分类不全的问题。
  莎士比亚作品中含有大量的博喻现象,西方人把这种博喻现象称为“莎士比亚式比喻”[1],钱钟书在《宋词选注》中提到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2]
  基于莎士比亚作品中含有大量的博喻现象,而国内外学者对博喻的语义研究不多这一事实,本文试图以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博喻现象为例,分析博喻的语义类型。
  二、博喻的语义分类
  对博喻进行语义分类时,主要受现代汉语复句意义分类和研究的启示,根据博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之间的意义关系和逻辑关系,把博喻语义分为以下几类。
  (一)并列型
  并列型博喻的特点是喻体或本体围绕着目标域作不同角度的描写或叙说,这些本体或喻体往往是跨域的,且相互之間保持并列关系,具有开放性,是很常用的一种博喻形式。并列式又分为平行式和对比式两小类。
  1.平行式
  平行式博喻是指各个本体或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不同的本体或不同的喻体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常常不用关联词语,多数只凭语序和意义的直接组合。[3](P71)例如:
  (1)原文:I had else been perfect,whole as the marble,founded as the rock,as broad and general as the casing air;but now I am cabined,cribbed,confined,bound in to saucy doubts and fears.(William Shakespeare.Macbeth)
  译文:我本来可以像大理石一样完整,像岩石一样坚固,像空气一样广大自由,现在我却被恼人的疑虑和恐惧所包围拘束。(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
  该博喻以“我(麦克白本人)”作为本体,分别以“大理石”“岩石”和“空气”做喻体,这三个喻体在属性上是平行的,都是简单的名词,在意义上也是平行的,大理石的完整、岩石的坚固和空气的广大自由,都是偏褒义的,也是本体“麦克白”所向往的。而且也可以看出,这三者之间并不具有紧密的联系,在语序上可以调换,在数量上也可以增加或者减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因此,平行式博喻是在文学作品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形式。
  这里连用三个简单的事物性比喻,突出了麦克白在弑君篡位之前的良好状态,是一个忠勇、坚毅又拥有自由的人,而在自己行下罪行之后,却被疑虑和恐惧包围,虽然获得了权力,却失去了像大理石一样完整的人格,像岩石一样坚固的男子汉的气概和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身。作者围绕本体,选用平行并列的不同的喻体以及该喻体所带有的不同属性进行描写,既具有修辞手法的气势之美,也把意义阐述地更加深刻。
  2.对比式
  对比式博喻的各个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立的,是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对比着来说明事情的。[3](P72)例如:
  (2)原文:Therefor since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and tediousness the limbs and outward flourishes,I will be brief.(William Shakespeare.Hamlet)
  译文:既然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我还是把话说得简单一些吧。(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在这个博喻中,把“简洁”比作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比作是“肤浅的藻饰”。本体“简洁”和“冗长”在词性上是并列的,在意义上是对比的,意义上呈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喻体“灵魂”和“藻饰”,相似点“重要”和“次要”也是如此。这个博喻,通过三组呈对比意义的词语,“简洁”对“冗长”,“智慧”对“肤浅”,“灵魂”对“藻饰”。让我们在对仗与形象的比喻之中,理解“简洁”和“冗长”的含义,具有一定的哲理意义。
  (二)递进型
  递进型博喻是指在一个博喻中,一般指多个喻体围绕一个本体层层展开,后一个比喻比前一个比喻的语义更进一层。[3](P77)或是多个“本体—喻体”之间在时间上呈递增的趋势,在语义上不断加深。例如:
  (3)原文:The fault will be in the music,cousin,if you be not wooed in good time:if the prince be too important,tell him there is measure in everything and so dance out the answer.For,hear me,Hero;wooing,wedding,and repeating,is as a Scotch jig,a measure,and a cinque pace:the first suit is hot and hasty,like a scotch jig,and full as fantastical;the wedding,mannerly-modest,as a measure,full of state and ancientry;and then comes repentance and,with his bad legs,falls into the cinque pace faster and faster,till he sink into his grave.(William Shakespeare.Much Ado about Nothing)   译文:妹妹,要是对方向你求婚求的不是时候,那毛病一定出在音乐里了——要是那亲王太冒失,你就对他说,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个节拍;你就拿跳舞作为回答。听我说,希罗,求婚、结婚和后悔,就像是苏格兰急舞、慢步舞和五步舞一样:开始求婚的时候,正像苏格兰急舞一样狂热,迅速而充满幻想;到了结婚的时候,循规蹈矩的,正像慢步舞一样,拘泥着仪式和虚文;于是接着来了后悔,拖着疲乏的脚腿,开始跳起五步舞来,愈跳愈快,一直跳到筋疲力尽,倒在坟墓里为止。(威廉·莎士比亚《无事生非》)
  在这个博喻中,本体、喻体和相似点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的,并且一一对应。把“求婚”“结婚”和“后悔”分别比作“苏格兰急舞”“慢步舞”和“五步舞”。“求婚”与“苏格兰急舞”的相似点是“狂热、迅速、充满幻想”;“结婚”和“慢步舞”的相似点是“拘泥着仪式和规矩”;“后悔”与“五步舞”的相似点是“越来越快,最后筋疲力尽”。可以看出,三个本体在时间上是递进关系;三个喻体在动作形态上由快到慢,呈现出一个过程的变化状态,具有递进关系;而三个相似点在语义上也呈现出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随着时间的推进,语义也更进一层,具有递进关系。
  这个博喻通过三个形象的比喻,在时间上不断递增,在语义上不断加深,让我们看到了西方人对婚姻的理解,可以说这个递进型博喻运用得贴切而富有新意。
  (三)延伸型
  延伸型博喻是博喻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各个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整体—部分”的关系,各个本体或各个喻体之间联系紧密,构成一个整体。其特征是将一个基本比喻或其映射的目标域作为上义项,它制约着作为其下义项的其他喻体。这样,所有比喻都在同一“语域”内延伸和互动发展,所采用的焦点词汇也固定在同一“语场”内,句间上下保持一致、不间断。[4](P55)例如:
  (4)原文:Denmark’s a prison,then is the world one.A goodly one,in which there are many confines,wards and dungeons;Denmark being one o’th’worst.(William Shakespeare.Hamlet)
  译文:丹麦是一所牢狱。那么世界也是一所牢狱。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很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在这个博喻中,“世界是一座牢狱”是一个基本比喻,也是整个博喻的一个上义项,与本体“世界”对应的下义项是各个国家或地区,与喻体“牢狱”对应的下义项是“监牢、囚室、地牢”。各个国家、地区,包括丹麦,都只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而监牢、囚室等也只是牢狱的一个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受基本比喻的制约,各个本体和各个喻体之间联系紧密,都在同一语义内,因此,本体和喻体所使用的词汇也在同一语场内延伸和发展,也就意味着延伸型博喻较封闭,开放性不强。
  (5)原文:We have scotch’d the snake,not kill’d it.She’ll close and be herself,whilst our poor malice remains in danger of her former tooth.(William Shakespeare.Macbeth)
  译文:我们不过刺伤了蛇身,却没有把它杀死,它的伤口会慢慢平复过来,再用它的原来的毒牙向我们的暴行复仇。(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
  这是《麦克白》中的一个博喻,原戏剧情节是,麦克白疑心班柯父子的存在会威胁到自己的王位,而班柯也意识到了麦克白对他的猜疑,于是决定带着儿子离开宫廷。在这个博喻中,我们从文字上只能看到喻体,而且喻体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或者事物,而是整个事件。[5]根据喻体以及戏剧情节,我们可以推出本体并且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我们刺伤了蛇身,却没有把它杀死”,指麦克白使班柯感到有危险,于是班柯主动出逃王宫,但麦克白还没有把他们杀死;“它的伤口会慢慢平复过来”,指班柯父子在这次出逃之后会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再用它的原来的毒牙向我们的暴行复仇”,指麦克白认为班柯父子会用狠毒的手段进行复仇。对于这个博喻,喻体是一个“刺伤蛇身——毒蛇伤口恢复——毒蛇用毒牙报仇”的事件,对应的本体是一个“谋杀班柯父子——班柯父子逃走——班柯父子复仇”的事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本体和各个喻体之间是一个事件的推进。基于事件的发展,本体和喻体进行延伸和扩展,构成一个整体。虽然具有封闭性,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延伸型博喻的完整性和紧密性。
  (四)转折型
  转折型博喻是指在对本体的映射过程中,喻体或相似点在语义上不一致、不承接,而是发生喻义的转折。意义的重心转移到转折后的喻体上或相似点上,转折前的喻义的地位被降到只对其后的喻义起烘托渲染的作用,这就意味着转折前后的喻体或相似点往往来自不同的语义场。[4](P57)例如:
  (6)原文:For Hamlet,and the trifling of his favour,hold it a fashion,and a toy in blood,a violet in the youth of primy nature,forward,not permanent,sweet,not lasting.The perfume and supplicance of a minute,no more.(William Shakespeare.Hamlet)
  譯文:对于哈姆雷特和他的调情献媚,你必须把它认作年轻人一时的感情冲动,一朵初春的紫罗兰早熟而凋谢,馥郁而不能持久,一分钟的芬芳和喜悦,如此而已。(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在这个博喻中,本体和喻体都只有一个,即把“哈姆雷特的调情献媚”比作“一朵初春的紫罗兰”,但相似点却有多个,且每个相似点在其意义内部形成转折关系。第一个相似点是“早熟而凋谢”,意味着年轻人的感情时间早但时间持续得不长;第二个相似点是“馥郁而不能持久”,意味着年轻人的感情美好浓烈但不能持久。这个博喻,虽然两个相似点之间是一致和承接的,但每个相似点的语义之间却呈现出转折关系,重点依然落在后一个喻义上,旨在说明美好事物的不能持久,用这种转折突出一个事物两个方面之间的反差,更能引人思考。
  三、结语
  通过对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博喻现象进行语义分析,可以看出,博喻在语义上的分类与复句的分类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与博喻多是多个单句比喻的组合这一性质有关,但博喻的语义分类又没有与复句的所有分类达成一致。在本文中,把博喻的语义类型分为四类:并列型、递进型、延伸型、转折型。在这四种类型中,并列型博喻中的平行式运用得最为广泛,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形式的开放性很强;递进型博喻更能体现出语义的层层推进和不断加深;延伸型博喻是博喻中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它具有完整性和紧密型,更能体现出博喻语义之间的环环相扣和密切联系;转折型博喻与并列型博喻中的对比式有相似之处,多个比喻在意义上都是相对的,但对比式的不同喻义之间是平等的,没有谁轻谁重之分,转折型的重点落在转折后的比喻的喻义上,转折前的比喻多是用来做铺垫,使前后意义形成较大的反差。
  参考文献:
  [1]朱泳燚.试论博喻的结构与功能[J].修辞学习,1997,(3):27-28.
  [2]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61.
  [3]唐雪凝.现代汉语复句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4]魏纪东.英语篇章博喻论[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黄卫星.事件性比喻的逻辑结构新探[J].当代修辞学,2011,(1):53-62.
  (赵梦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语言研究所 20023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汉英触觉词“轻”“重”和“light”“heavy”为例,分析汉英触觉词的通感隐喻共性和差异,探求其背后的理据。结果显示,共性基于人类相同的感受器——皮肤和相同的身体体验——触觉,而差异源于汉英之间不同的文化。  关键词:通感隐喻 触觉词 汉英对比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传统修辞学认为,通感(synaesthesia)是一种语言修辞技巧。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通感是各种感知之间的连通
期刊
摘 要: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英译过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向外传播中较为成功的例子。在葛浩文对莫言小说长达二十多年的英文翻译过程中,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都有所改变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本文以葛浩文在不同时间段英译的三部莫言小说《红高粱》《酒国》以及《生死疲劳》为例,分析葛浩文翻译策略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葛浩文 莫言小说 翻译 变化  中国现
期刊
摘 要:《人类的浩劫不能忘却》这篇新闻评论收录于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网络专题《祭.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该评论结构严谨,语言凝练,分析了记住历史的必要性,阐释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本文将用修辞学的理论方法解读该篇佳作,展开分析该评论中语言选择的互动律、适应律,叙述表达的适度性、适量性和语言思维的逻辑性、形象性。  关键词:修辞 新闻评论 “国家公祭日”  新闻修
期刊
摘 要:表空间方位义的“上下”“左右”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表约量。文章从“上下”“左右”的基本语义出发,系统描写了二者表约量义时的语义及分布特点,并通过统计的方法考察了二者在表时间约量、度量衡类约量和数目类约量上的差异:“左右”表约量的能力强于“上下”,频率高于“上下”。然后从认知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上下”“左右”从空间方位义引申到约量义隐喻机制,阐述了二者在不同认知域间投射的不平衡性。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概况、汉语词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围绕解决词类研究中的不足而进行的各种尝试和努力。重点讨论了沈家煊提出的“名动包含”模式,认为这一理论是迄今為止能解释汉语词类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认为该理论为今后的词类研究甚至整个汉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汉语词类 名物化 名动包含  一、引言  汉语词类体系的构建始自《马氏文通》,一百多年来,汉语词类问题的研究一直
期刊
摘 要:《唐诗三百首》是人们了解中国国俗的经典作品。“数字入诗”是唐诗撰写的一大特色。本文以李白诗歌中的数字词为例,对国俗数字词的语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国俗数字词的心理认知机制和英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俗词 数字词 《唐诗三百首》  数字是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记录历史不可或缺的符号系统。“数字入诗”是唐诗撰写的一大特色。本文以国俗数字词为例,通过对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实际语料的对话语篇,对副词“光”和“净”进行了对比,考察了“光”和“净”所在句的言语行为类型和句类。文章认为主观交互性是言者与听者之间的认知协作关系,“光”和“净”通过突出某种事情或情况,引起对方的注意,进而实现对话双方的互动。文章最后对“光”和“净”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光 净 对话语篇 交互主观性 教学设计  一、引言  “光”和“净”是口语中比较常用的范围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红楼梦》及其两个英译本为例,通过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探究总结“否则”类连词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否则”类连词的翻译策略为:译为标志词、译为特殊句式、译为虚拟语气、译为独立分句等。  关键词:语料库 “否则”类连词 对比分析 翻译策略  一、引言  连词不仅帮助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还能建立起作者与
期刊
摘 要:视觉化翻译以框架为基础,通过视觉化激活文本中的场景,以框架模式对场景进行重构、选择、替换等,实现翻译的框架认知操作。本文通过对比许渊冲和卓振英的宋词词牌名英译文,发现视觉化框架下词牌名英译主要可分为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完全不对等三种模式。视觉化框架翻译,不仅能准确译出原词词牌名的意义,而且能有效传递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视觉化 词牌名 英译  一、引言  词是我国诗歌史上别具特色的文学体
期刊
摘 要:兼具象似性和任意性的拟声词在英汉语言中均有词汇化了的语言表征。本文以英汉对应较为常见的AB式拟声词“叮咚”为例,基于语料库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出发,探讨英汉拟声词“叮咚/Ding-Dong”在语音、构词、句法、语义、修辞以及语用等方面的异同。“叮咚/ding-dong”在英汉语不同的社会语境下遵循内在统一的语言理据,词汇表征中存在同音共指现象和类似的构词规律及语义成分,但各自也存在多义项、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