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作为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应该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学语文 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能从内心产生阅读行为的需要,才会主动克服阅读过程中的困难,将阅读视为一种精神享受,从而使阅读的过程事倍功半。首先,利用榜样人物的影响力。可以向学生多介绍那些博览群书的历史名人等,如西汉的思想家董仲舒因专心读书有“三年不窥园”的典故,隋朝李密有“牛角挂书”的佳话等等。其次,利用好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是节选自一些经典名著中的章节片段,借助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关注,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作品内涵,进而积极地阅读原著。教材中还有很多文章是来自一些名家之手,借着学生对教材中作品产生兴趣的机会,向他们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最后,营造阅读氛围。定期的举办“我的阅读心得”的研讨活动,学生们可以就近期自己所阅读的作品的心得体会与同学们交流。在交流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分享到了他人阅读后的收获与快乐,同时,自己也萌生出“多读书、读好书”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第一,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读、写结合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培养学生边阅读边记录的习惯,随时记下文章中的关键信息,这样,借助这些标记就可以清晰的呈现出自己的阅读思路,这对阅读长篇文章和考场阅读尤其有效;其二是随时记录下载阅读中发现的妙语佳句,收集起来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其三是引导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阅读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写阅读笔记,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和评价能力。第二,建立良好的阅读感官与思维。使学生在面对一篇文章时,习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先做一个大致了解,并尝试以作者的角度思考,写这样一篇文章要着 重在那些方面表现,如人物、矛盾、环境等,并在阅读过程中留意这些方面,同时也可以验证自己的之前的推论。同时阅读的速度也很重要,在耐心、细致的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习惯,尤其是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必固执的琢磨,尽可跳过去阅读,由于一篇文章的上下文衔接都是有理可循的,因此越过不理解的地方,不仅可以节省阅读时间,往往也能收到“柳暗花明”之效。第三,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对段落和章节进行总结的习惯。以初中生的能力,对篇幅较长的作品进行准确的总结还是颇有难度的,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不妨从文章的段落和章节开始。
三、制定明确目标,分层教学,创建交流平台
(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
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认识并学习理解课文中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由结合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给各小节加小标题。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得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三)教给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
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都要特别留意文章或段落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的词语和句子。也要注意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的词语和句子。
四、结语
教学改革是初中教学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关于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改革,是初中语文教学迎合课改需求的重要举措。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体系中,阅读教学的模式已经受到了教师的密切关注,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才可以让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内容有扎实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并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找出更好的教学方式,更好的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岳二平.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28).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学语文 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能从内心产生阅读行为的需要,才会主动克服阅读过程中的困难,将阅读视为一种精神享受,从而使阅读的过程事倍功半。首先,利用榜样人物的影响力。可以向学生多介绍那些博览群书的历史名人等,如西汉的思想家董仲舒因专心读书有“三年不窥园”的典故,隋朝李密有“牛角挂书”的佳话等等。其次,利用好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是节选自一些经典名著中的章节片段,借助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关注,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作品内涵,进而积极地阅读原著。教材中还有很多文章是来自一些名家之手,借着学生对教材中作品产生兴趣的机会,向他们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最后,营造阅读氛围。定期的举办“我的阅读心得”的研讨活动,学生们可以就近期自己所阅读的作品的心得体会与同学们交流。在交流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分享到了他人阅读后的收获与快乐,同时,自己也萌生出“多读书、读好书”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第一,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读、写结合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培养学生边阅读边记录的习惯,随时记下文章中的关键信息,这样,借助这些标记就可以清晰的呈现出自己的阅读思路,这对阅读长篇文章和考场阅读尤其有效;其二是随时记录下载阅读中发现的妙语佳句,收集起来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其三是引导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阅读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写阅读笔记,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和评价能力。第二,建立良好的阅读感官与思维。使学生在面对一篇文章时,习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先做一个大致了解,并尝试以作者的角度思考,写这样一篇文章要着 重在那些方面表现,如人物、矛盾、环境等,并在阅读过程中留意这些方面,同时也可以验证自己的之前的推论。同时阅读的速度也很重要,在耐心、细致的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习惯,尤其是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必固执的琢磨,尽可跳过去阅读,由于一篇文章的上下文衔接都是有理可循的,因此越过不理解的地方,不仅可以节省阅读时间,往往也能收到“柳暗花明”之效。第三,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对段落和章节进行总结的习惯。以初中生的能力,对篇幅较长的作品进行准确的总结还是颇有难度的,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不妨从文章的段落和章节开始。
三、制定明确目标,分层教学,创建交流平台
(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
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认识并学习理解课文中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由结合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给各小节加小标题。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得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三)教给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
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都要特别留意文章或段落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的词语和句子。也要注意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的词语和句子。
四、结语
教学改革是初中教学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关于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改革,是初中语文教学迎合课改需求的重要举措。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体系中,阅读教学的模式已经受到了教师的密切关注,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才可以让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内容有扎实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并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找出更好的教学方式,更好的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岳二平.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