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文化观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ia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美国的金融海啸引发世界性经济衰退以来,人们对这场危机所做的诊断无例外地蕴含着思维定势:经济学家们把这场危机理解为金融危机,归咎于美国金融政策的某些决策人,进而检讨这些决策人的思想理论基础;而非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们则倾向于把这场危机理解为单纯经济领域内的危机,因而以“旁观者”或“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它。
  
   自我的反思
   实质上这次危机是“综合性危机”。所谓“综合性危机”,不是单纯的“经济危机”,更不是单纯的“金融危机”,它同时也是“文化危机”“价值危机”和“哲学危机”。如此必须反对旁观者式的“危机外的反思”,而主张当事人式的“危机内的反思”。只有当我们把这场危机理解为“综合性危机”,即所有其它领域也像经济领域一样处于危机中时,才会真正地启动“危机内的反思”——抛开“旁观者”或“局外人”的态度,把对“他者”的反思同时理解为对“自我”的反思,文化的反思。
  在这场“综合性危机”中,“金融危机”不过是表层危机。只要我们沿着表层危机思索下去,危机更深的层面就会展现在面前。事实上,仅仅那些必须对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负责的少数决策人和理论家,是不可能掀起全球性的金融海啸的;值得注意的倒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为什么这些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迎合了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
   消费的回归
   金融政策中的次贷、信用卡、透支、分期付款等措施,普遍地得到了消费者们的认同。正是这种普遍的认同以及与之相应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才有可能最终构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啸。那么,在金融危机没有发生之前,为什么人们对美国的金融政策采取普遍赞扬的态度呢?因为这些政策极大地刺激并提升了人们潜在的消费欲望,从而引导并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繁荣。然而,正像一根项链的承受力取决于每个环节的承受力一样,高度扩张化和符号化的整个金融系统的承受力也取决于每个环节的承受力。事实上,人们潜在的消费欲望被电视、电台、报刊、城市道路两旁和上空的铺天盖地的广告刺激起来的。无处不在的广告构成了“虚拟的实在”,对广大民众的消费策略和行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虚无主义、对身体和欲望的倚重、感觉主义的流行,无疑参与了刺激人们潜在消费欲望的共谋,更加深入的反思启示我们,以广告为根本要素的“虚拟的实在”的形成以及对人们潜在的消费欲望的激发,还需要比文化观念、价值观念更为深刻的哲学观念的参与。我们至少可以列举出下面三种哲学观念,它们无疑参与了刺激人们潜在消费欲望的共谋:
  一是虚无主义的流行。自从德国哲学家尼采说出“上帝已死”这句名言,以理性主义为特征、以基督教为背景的西方传统哲学就陷入了全面的危机之中。在到处弥漫的虚无主义的精神氛围中,不但传统的观念遭到全面的否弃,而且在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中形成起来的价值体系也遭到了全面的舍弃,以至于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20世纪前期出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阐发的观点仿佛也成了来自遥远星球的梦呓。如果说,新教伦理倡导的是勤劳、节俭、诚信,那么,当代消费者崇尚的则是“举债度日”“恶意透支”和“报复性的消费”。这种虚无主义的哲学情绪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是:把当代社会理解为“消费社会”,进而把消费理解为全部当代生活的本质。
  二是对身体和欲望的倚重。在当代法国哲学中,德罗兹、利科、拉康等哲学家,通过对斯宾诺莎、弗洛伊德传统的重新诠释,发展出一种欲望形而上学和欲望语义学,充分肯定欲望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此相伴随的是“身体”意识,它在尼采哲学中揭开序幕,通过当代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福柯等人,在哲学中获得了重要的地位。显而易见,当代哲学对身体意识和生存欲望的倚重,对当代经济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为当代人潜在消费欲望的开启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是感觉主义的流行。在反叛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同时,非理性主义尤其是感觉主义像热带植物一样快速地生长起来。在当代生活中,“跟着感觉走”成了一个时尚的口号。毋庸讳言,作为感觉主义者,最注重的是当下或此刻的身体的感受。在他们看来,如果人们在每个“此刻”都是幸福的,那么实际上已永恒地占有了幸福。显然,这种在当代人中普遍流行的感觉主义与最能唤起当下感受的、铺天盖地的广告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默契。事实上,再也没有别的思潮比感觉主义更容易转化为当前生活中的消费主义了。
  金融危机并不仅仅是金融危机,它同时也是文化危机、价值危机和哲学危机,一言以蔽之,它是“综合性危机”。对于当代哲学研究者来说,以当前流行的方式,即“旁观者”或“局外人”的方式,轻描淡写地就危机发表一些游谈无根的意见,是不足取的。只有把这场危机理解为“综合性危机”,并自觉地起来反思、检讨当代哲学,乃至当代整个文化、价值系统存在的病症,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危机的本质并找出相应的、有效的对策。否则,人们关于危机谈论得越多,离开危机的真相和本质就越远。
  (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其他文献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中国“天人合一”     不动如   “仁者乐山”,那么,我们也就可以从巍峨的大山上看到仁者的影子。山是什么样的呢?就像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动如山”。山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动。不动,意味着平和,意味着坚定,意味着自信。  仁者用平和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对待这个世界,就像泰山见证了明君英主的封禅,狼居胥山见证了
期刊
我相信苏格拉底的一句话:“美德即智慧。”一个人如果经常想一想世界和人生的大问题,对于俗世的利益就一定会比较超脱,不太可能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说到底,道德败坏是一种蒙昧。当然,这与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识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假、恶、丑从何而来?人为何会虚伪、凶恶、丑陋?我只找到一个答案:因为贪欲。人为何会有贪欲?佛教对此有一个很正确的解答:因为“无明”。通俗地说,就是没有智慧,对人生缺乏
期刊
金融危机其根源在于人的贪婪,物欲无限膨胀,可以发展到毁灭地球的程度,人又是有智慧的生物,因此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只能当作人生的境界去仰望,而制度、法律只是现实生活中的防线。    人的正常生活需要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吃饱了就要吃好,穿暖了就要穿好,住的舒适了就要住得更加有品位,从贫民生活到小康生活再到贵族的生活,每个人就这样无情地贪婪地占有着,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贪婪的欲望是无限的,中国传统文
期刊
“立志要成为世界首富”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可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世界首富之涵义,只停留在拥有财富甚至于金钱的数量上。中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责任理念,有“生财有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所有的这些,无不透视着中国先民的财富观、责任感。而一句:我要成为世界首富,便是危机的开始。拥有财富没有过错,重要是如何拥有财富,
期刊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位28岁的美国青年携带一把斧头来到环境幽静景色宜人的瓦尔登湖,砍伐树木,建造了一间森林小屋,在此过起了与世隔绝、自食其力的隐居生活。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零两个月,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这位美国人的名字叫亨利·戴维·梭罗,他曾有过一句耐人咀嚼的文字:“我喜欢走路,它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得先挣够路费才行。”    简朴的生活哲学  梭罗不遗余力地
期刊
在黄梅四祖寺虔诚的度过禅门生活,是平生非常奇妙的体验。虽然与平时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生活内容格格不入,即使在自己离开许久后的今天,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恬静、朴素和美。 五日生活禅,让身心彻底放假,让自己生生地剥离当下的世俗,让自己的生命在这里扎根。每一天的钟声、每一声诵经、每一次叩首、每一个僧人、每一粒米、每一回晚课,都让自己全然的放下,不知自己是俗人亦或是僧人,不知禅的滋味,却百般的品尝禅的真
期刊
温家宝总理2009年2月2日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中谈到:“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温总理一语道破了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金融市场的借贷关系本身是一种正常的交易活动,从制度本身来看,好像没有什么不正常。可是,操作制度的这些人见利忘义,不应该贷的款贷出去了,为了贪图高利润,不应该转移的风险又转移出去了,想用最低的风险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
期刊
金融危机在社会层面实质上是一场信任的危机,我们由此看到信仰才是更值得珍视的“资本”“实力”和“财富”。    金融危机与信任危机的关联及其所导致的巨大损失,使我们从当代社会现实存在上认识到了信仰的意义——社会结构和秩序靠信心来支撑,以信任来维系。从人类社会的深层生存状态来看,信仰的确是更值得珍视的“资本”“实力”和“财富”。人类社会若没有一种精神的动力,缺少一种信仰的共构,就势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
期刊
中国人脑袋里有许多特色,其中之一就是“道德迷”,就是什么都要道德一下。这个特色,使中国人不太承认在“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的以外,还有一种“跟道德不相干的”第三势力存在。    中国人不喜欢第三势力,所以把第三势力也道而德之:例如“玉”有什么道德?可是中国人说“玉石之美有五德”;“天地”有什么道德?可是中国人说“天地不仁”或“天地大德”……这种道德大泛滥始终困扰中国人,这种困扰,早在孔夫子时代就开
期刊
人类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要么继续顶礼货币,要么回归良知;要么继续享受奢华,要么平淡朴素;要么继续筑梦安逸,要么大美劳动。   ——作者手记    我们都是金融危机的制造者,没有一个旁观者。反思危机之源,从反省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道德良知开始,这是全球金融危机唯一的珍贵之处。爆发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危机,进而成为债务危机,各种迹象显示正在发展成为政治危机。2011年9月17日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