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中的课型,泛指课的类型或模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特定的课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过程结构。通过对课型选择的研究,有助于初中教师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型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型;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83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物理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讲授内容方面转变到物理的过程方面,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通过“问题情境——建立物理模型——理解、运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亲自体验物理的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求知、操作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掌握物理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合适课型,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模仿探究,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适宜的研究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概念、定律演示课,用观察实验法进行探究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许多表象问题,培养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维的能力;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图景,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实验习惯,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观点。教学中,要求学生用“心”去观察。动“手”去实践,用“脑”去思维。把陌生概念从未知到感知,从形象到抽象,逐步理解并拓展、巩固。例如:在学静电屏蔽时,学生对“外面电闪雷鸣,笼内鸟安然无恙”的实验很感兴趣。忽有一学生提出异议,说用电吹风吹头时,发现其对电视信号有影响,是不是静电屏蔽不完全成立。笔者并未给出答案,而是与学生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把一个手机放在一封闭纸盒内,用另一部手机主叫,学生们都听到了响铃声。再要同学猜测,若把手机放在前面做过实验的金属笼内,能否听到铃声?绝大多数学生用静电屏蔽原理解释肯定不能;少数同学有些茫然。实验后发现仍能听到铃声。后再把它放在一个完全封闭的金属盒内,发现还是能听到铃声,只是声音变小。学生们都感到惊讶,难道静电平衡理论有误!还是另有原因?笔者让大家注意“静电”二字。并解释电磁波属一种交变的电磁场,遇到金属盒或金属网)时,金属盒会感应出同频率的电磁波,只是强度变小,金属盒内的手机能否有铃声还得看手机的灵敏度和金属盒的厚度等,并要学生课后继续实验,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细心交流、比较得出的概念,印象深刻,易记易掌握,并能体验到生活中的物理,感到成功的喜悦。
二、相近、类似概念课,用类比分析法进行探究
类比分析法是通过把几个相近、相似的概念、规律放在一起,通过对它们表面的或内在的联系进行分析,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相近、相似的概念规律不少,这些规律概念的特点,表面上有些相似,而某一特质上又不同于其他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类比法探究。
学习电场时电势差、电势、电势能与重力场中的高度差、高度、重力势能进行类比;电场线与磁感线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类比分析引导学生去研究未知东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增强兴趣,提高效率,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定性、定量分析课,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控制变量法是用实验探索一个量随几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就是把一个多因素问题转换成多个单因素问题的研究方法。可以把学生从纷繁的多因素问题困境中解脱出来,从某一出发点进行研究,找出各物理量内在联系。
例:1.怎样得知物体受到的外力F,物体质量M,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获得的加速度a三者之关系。
2. 怎样得知物体的万有引力F,物体质量m1、m2及二物间距r之关系。
3. 怎样获得理想气体的压强P,体积V,温度T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此种种,让学生利用获得科学的方法去思考,寻求知识间的通性。触类旁通,就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四、抽象、深奥知识课,用理想模型法进行探究
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抽象,是思维的产物。虽然物理模型并不真实存在,但能反映出客观事物与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显露共物理本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想模型法又可分为:1. 对象理想法:如质点、单摆、弹簧振子、点电荷、光线、理想气体、磁感线等。2. 条件理想法:光滑表面、滑轮与绳子的质量不计,空气阻力不计,匀强电场、匀强磁场、带电粒子等。3. 过程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天体间的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简谐波、绝热过程、纯电阻电容电感等。
通过用物理模型法的研究,使学生较轻松地处理许多生产和生活中相关物理知识。
五、定律、规则归纳课,用演绎推理法研究
演绎推理是从某一事物的若干问题个别属性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推理这类事物的总体过程并得出一般规律和结论。
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通过实验直观认识到控制高度变量。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就是小车受阻力越小,小车前进得越远。由此,伽利略推理得出:若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的阻力为零,将永远地运动下去。后来笛卡尔补充推理,牛顿概括演绎成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先引导学生分别推导加速情况和偏转情况,再诱导学生联想到电视机显像管中电子既要加速又要偏转才可满屏的特点。让学生推导偏移量和偏转角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
物理教学中的课型是千姿百态的,对其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对某一课题的探究方法绝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物理学中还有诸如“极值法、假设法、反证法、转换法、微元法”等多种探究方法,在此,不逐一详述。
教无定法,但教的效果却有良莠之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方法的应用,要使学生从学习丛书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体验,而且带着高涨激励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团溪镇中学 563131)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型;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83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物理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讲授内容方面转变到物理的过程方面,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通过“问题情境——建立物理模型——理解、运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亲自体验物理的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求知、操作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掌握物理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合适课型,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模仿探究,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适宜的研究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概念、定律演示课,用观察实验法进行探究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许多表象问题,培养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维的能力;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图景,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实验习惯,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观点。教学中,要求学生用“心”去观察。动“手”去实践,用“脑”去思维。把陌生概念从未知到感知,从形象到抽象,逐步理解并拓展、巩固。例如:在学静电屏蔽时,学生对“外面电闪雷鸣,笼内鸟安然无恙”的实验很感兴趣。忽有一学生提出异议,说用电吹风吹头时,发现其对电视信号有影响,是不是静电屏蔽不完全成立。笔者并未给出答案,而是与学生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把一个手机放在一封闭纸盒内,用另一部手机主叫,学生们都听到了响铃声。再要同学猜测,若把手机放在前面做过实验的金属笼内,能否听到铃声?绝大多数学生用静电屏蔽原理解释肯定不能;少数同学有些茫然。实验后发现仍能听到铃声。后再把它放在一个完全封闭的金属盒内,发现还是能听到铃声,只是声音变小。学生们都感到惊讶,难道静电平衡理论有误!还是另有原因?笔者让大家注意“静电”二字。并解释电磁波属一种交变的电磁场,遇到金属盒或金属网)时,金属盒会感应出同频率的电磁波,只是强度变小,金属盒内的手机能否有铃声还得看手机的灵敏度和金属盒的厚度等,并要学生课后继续实验,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细心交流、比较得出的概念,印象深刻,易记易掌握,并能体验到生活中的物理,感到成功的喜悦。
二、相近、类似概念课,用类比分析法进行探究
类比分析法是通过把几个相近、相似的概念、规律放在一起,通过对它们表面的或内在的联系进行分析,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相近、相似的概念规律不少,这些规律概念的特点,表面上有些相似,而某一特质上又不同于其他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类比法探究。
学习电场时电势差、电势、电势能与重力场中的高度差、高度、重力势能进行类比;电场线与磁感线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类比分析引导学生去研究未知东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增强兴趣,提高效率,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定性、定量分析课,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控制变量法是用实验探索一个量随几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就是把一个多因素问题转换成多个单因素问题的研究方法。可以把学生从纷繁的多因素问题困境中解脱出来,从某一出发点进行研究,找出各物理量内在联系。
例:1.怎样得知物体受到的外力F,物体质量M,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获得的加速度a三者之关系。
2. 怎样得知物体的万有引力F,物体质量m1、m2及二物间距r之关系。
3. 怎样获得理想气体的压强P,体积V,温度T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此种种,让学生利用获得科学的方法去思考,寻求知识间的通性。触类旁通,就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四、抽象、深奥知识课,用理想模型法进行探究
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抽象,是思维的产物。虽然物理模型并不真实存在,但能反映出客观事物与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显露共物理本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想模型法又可分为:1. 对象理想法:如质点、单摆、弹簧振子、点电荷、光线、理想气体、磁感线等。2. 条件理想法:光滑表面、滑轮与绳子的质量不计,空气阻力不计,匀强电场、匀强磁场、带电粒子等。3. 过程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天体间的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简谐波、绝热过程、纯电阻电容电感等。
通过用物理模型法的研究,使学生较轻松地处理许多生产和生活中相关物理知识。
五、定律、规则归纳课,用演绎推理法研究
演绎推理是从某一事物的若干问题个别属性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推理这类事物的总体过程并得出一般规律和结论。
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通过实验直观认识到控制高度变量。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就是小车受阻力越小,小车前进得越远。由此,伽利略推理得出:若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的阻力为零,将永远地运动下去。后来笛卡尔补充推理,牛顿概括演绎成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先引导学生分别推导加速情况和偏转情况,再诱导学生联想到电视机显像管中电子既要加速又要偏转才可满屏的特点。让学生推导偏移量和偏转角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
物理教学中的课型是千姿百态的,对其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对某一课题的探究方法绝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物理学中还有诸如“极值法、假设法、反证法、转换法、微元法”等多种探究方法,在此,不逐一详述。
教无定法,但教的效果却有良莠之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方法的应用,要使学生从学习丛书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体验,而且带着高涨激励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团溪镇中学 56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