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回乡的印度人

来源 :智族GQ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q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歌公司CEO皮查伊、微软公司CEO纳德拉、Adobe公司总裁纳拉延、日本软银集团候任CEO阿罗米、百事可乐历史上首位女性CEO努伊……你可能或多或少听说过这些企业家的名字,除了他们执掌的都是全球一流的大公司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印度裔。
  现在,印度似乎也终于迟迟想起了这些“印人印侨”——相比起华人华侨,他们同样在海外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但却很少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善自己故乡的落后面貌,更别提“叶落归根”了。如今,在—位以中国式效率推进经济改革的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的带领下,印度政府开始意识到,这些人说不定相当有用。于是印侨资本在新规定下有条件地受到了欢迎:新的身份证制度可让印侨免签回国;只要是有利于发展技能培训项目“技能印度”(Skill India)和改善卫生环境的“清洁印度”(Clean India)等核心政策的印侨投资,一律放宽限制,大开绿灯。
  以前可不是这样。与张开双臂拥抱华人华侨资本来推动经济改革的中国相反,印度长期拒绝印侨投资,理由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印度裔的钢铁大王米塔尔在欧洲大获成功后,在试图进入印度市场时却屡遭挫败。这固然是因为印度自圣雄甘地(尽管他本人也是46岁才回国的印侨)起就特别注重保护国内的传统产业,但平心而论,也是因为这类印侨投资本身常会带来一些受争议的问题。直至五六年前,印度產业机构一直是奇怪的“高低高”模式(农业和服务业比重高,而工业萎靡不振),所吸收的境外投资中,服务业以两倍于第二名IT业的比率遥遥领先。问题在于,在印度这样一个保守的社会,正如一位留美归来的印度人Siddharthartha所说的,“人们认为客服这种工作不过是给古老的剥削披上了新的外衣,那些长时间工作、晚上加班、伪装成西方公民和口音的人就是‘网络苦力’。”
  就这样,当一个印度人在海外获得成功时,他既不像华人那样想回去,而故乡似乎也没那么欢迎他回去。印度裔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在重回故土后,在《印度:受伤的文明》一书中写道:“印度于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而我对它却不能拒斥或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却又那么远。”那是有距离的。很多在美国觉得人际冷淡的印度人,哪怕仅仅回印度出差,也会觉得很不舒服,宁可自己单独待一会儿。在凭借IT业新兴起来的城市海德拉巴郊外,很多别墅都是“非印度籍印度人”所拥有的,然而他们更乐意住在—个封闭的、与那个嘈杂的“旧印度”隔开的空间里。
  当然,话又说回来,像华人这样生活了几代人都还只把所在国当作是暂时栖身之地的移民群体,原本也是极为少见的。相比起来,海外印度人往往在海外找到更好的机会后,就很快融入了当地社会。何况,就印侨在东南亚的发展史来看,他们的商业成功往往是在个人和家庭层面,他们是很好的个体小商人,却不大建立复杂的股份制公司来运作大规模商业经营。不少海外印度知识精英还抱有一种特殊的信念,认为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利润,乃是—件有失身份的事。近二三十年来,在美国的印度裔精英倒是创立了不少公司(有人说,20万印度高才生在美国有一块“名叫硅谷的殖民地”),其人均收入是国内印度人的100倍以上,然而,他们常常很快融入欧美社会,甚至很少寄钱回印度。
  这并不是偶然的。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的那些卓越的大脑,常常把去往西方留学视为自己爬出贫困陷阱的阶梯——他们原本就是想要离开这里,能不回来就不回来了。很多人在移居海外时都提到“令人窒息的麻木的官僚政治”、“脏、乱、拥挤的城市环境”,以及“印度国内一流工作的贫乏”。事实上,早在三十多年前,一位传奇性的国会议员PilooMody就曾向当时的印度总理甘地夫人提出过一个至今难以回答的问题:“请教总理,能不能解释为什么印度人在世界任何政府环境下都能经营成功,只有在印度本土搞不好经济呢?”那时的印度政府对这些“离开印度的人”看来也不大在意,似乎很乐见于他们减轻了本国的负担。前印度驻美大使阿比德·侯赛因曾轻:松地表示:“人才外流要比没有人才好很多。”而当时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也并不痛心这些辛苦培养出来的头脑未能服务于印度的强盛,他认为那是“人才银行”,当祖国需要时还可以从“银行”中随时支取,似乎那是招之即来的一笔“安全储蓄”。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作为一个发展迟缓的国家,印度一直都很需要这些侨民,然而它既没想过怎么挽留他们,也没在家改善环境,铺好红地毯迎接他们。身为印度人的血统并不足以驱使他们回到印度投资,正如美国人也并非必然就要选择投资英国。
  不过,不仅印度需要这些印侨,印侨其实也需要印度一那毕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正如电影制片人斯密丽蒂·蒙德拉曾说过的,“谁需要美国观众?这里总共才三亿人而已。”许多华人华侨也正是通过对华投资,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机会。
  这就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如果印度想依靠印侨来改变自我,那首先就得让这些人有充足理由感觉到,回国投资与其说是一种责任,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毕竟,要让人做出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决定,会容易得多。
其他文献
一、 2020年春節,因为疫情,耿军没回鹤岗,在北京过的年。朋友们来他家喝酒,其中一个是他的录音师杜春峰,1996年和耿军一起来的北京,俩人像兄弟一样亲密。耿军在通州租了一套两居室,家具大多是朋友送的,小区在五环外,不通地铁,房租便宜。喝了点酒,杜春峰哭了,他说:“耿军是我见过唯一的,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依旧过着如此简朴日子的导演。”说完,朋友们都有些伤感。  当时《东北虎》已经剪辑完成,正在送审。
期刊
时代剧烈变化,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坚持与思考,看似简单易懂,实则蕴含深厚内涵。在欲望丛生、诱惑交织的当下,厘清自己的社会坐标、将自己从个体的局限中解放、置身于时代洪流之中,我们需要信念和智慧。ThinkPad坚持以思考造就经典,在品牌25周年之际,邀请了作家许知远、建筑师青山周平和《智族GO》主编王锋,探讨“坚持与思考”,他们和ThinkPad一样,享受思维乐趣,倡导智性生活,在各自的领域负重前行
期刊
经历了出走、回归,吴秀波的演艺生涯与大众的认知曲线并不完全重合。在做回演员之初,他的身上体现出超乎寻常的职业感,“在行业里饿不死”是他最直接的愿望。要总结吴秀波为何成功并不容易,合作者、环境、机遇共同左右了一切,这其中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关键的时刻,吴秀波始终未曾停步。  他克服了四十岁关口的困境,找到了在行业中舒适而不疲倦的表演方式。  在片场,面对镜头,他自信满满饱含情绪
期刊
这位30来岁、伦敦男装品牌Drake’s共有人以及西装品版店The Armoury的创始人,一周三天穿套西、三天穿休闲西装,对西装礼仪、腕表和手工鞋有讲不完的话。  ·看你Instagram也玩得很高兴,推荐几有趣的账户吧?  @tokyocamerastyle是我认识创建这个账号的人,照片都是在东京淘到的复古相机。  @benclymer是腕表品Hodinkee的创始人,对表的品位非常好。  @
期刊
2017年日内瓦表展与巴塞尔钟表珠宝展双双落幕,成千上万的新表款中哪些是今年不可不知的流行趋势?《智族GQ》为你整理出几个重点,虽说佩戴腕表以实用为主,但说不定你的腕表刚好就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  表坛复刻风潮从三四年前开始兴起,今年正式达到高潮,入门品牌到顶级品牌都从过往的历史表款或元素寻找灵感,以“复刻”之名推出新作,连甚少以官方名义推出周年纪念表款的劳力士都推出了直接挂上周年纪念名称的Sea
期刊
作为科技宅,即使在家混也一定要风生水起才行,我们不忍心让你只靠一台电脑打发在家的全部时间,更不想你周末只能蜷缩在沙发上用手机玩“王者荣耀”或“阴阳师”度日。也许科技目前还不能让你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汉式服务,但要武装到厅堂,電子化到厨房绝对是没问题的,甚至连生活日常所需你都可以智能适配,所以这次我们要告诉你,作为宅男,应该具有怎样的科技品格才算是合格!
期刊
你或许不曾留意一枚小小腕表上的变化,但正是这些功能、设计甚至色彩上的细微改进,让腕表領域衍生出无数新亮点。我们为你选出设计上可圈可点的这17枚腕表,呈现时计世界的新风貌。
期刊
贾宝玉和甄宝玉  凌晨一二点的时候,徐皓峰起床开始写作。窗外有一棵距离很近的树,树枝能够打到窗户,起风时,像抽象画的线条。他一直写到天亮。  进入写作周期,需要远离诱惑。吃一顿饭,肠胃活动很久,影响思考,就尽量少吃。食物主要是面或粥,食而不知其味,一定不能让人喜欢吃这件事。营养不够,补充点维生素C。大量喝茶。  最具创造力的时刻就是深夜。40岁之后,身体不能熬夜,写作时就早睡早起,凌晨就写,如此8
期刊
如果没有女人,再荤的饭局也都是“素局”。几个老男人在一起拼酒,掏心窝子,累了斜斜地靠在椅子背上,酒后的呆滞与虚无都写在脸上,吹牛逼都显得多余,一群人谈论青春情义、国家大事、股票风云、被掀翻的高官、被新闻联播遮蔽的现实……话语干燥,一点也不湿润,声音听久了,就像拿一个铁勺反复摩擦碗底。  有了姑娘,具体说是有了饭局之花之后,这个饭局才显得完整,坐在饭桌周围的男人们揣好各自的鬼胎,揣摩说话的语气,有不
期刊
太多的内容生产者认为:只要拿出制作精美的视频、图片或者是10万+的文章就够了。  当然,如果你想要在社交媒体上获得足够的关注和倾听,你需要去创造有价值、值得参考的内容。不管是视频、播客还是文章,至少每周要更新一次。而你的微博,(我知道你可能会觉得“一天发六、七条微博”太多了,但是你)至少要一天发七条。  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对于“优质内容”的需求,正不断地消耗着他们。  我的建议是,当涉及到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