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gri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德都说:“吃亏是福。”你不懂,你认为占便宜是福报。其实,吃亏才是真正福报,占便宜是祸害。祸害现在没有来,将来不能避免,你要是真正通达宇宙人生真相,你就明白了。
  在这个世间,人要想占别人的便宜,没有这回事情。我这一生占到别人便宜,来生要还债;我这一生吃了亏,来生有补偿。然后才知道,天道原来是如此的公平。我学佛30年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知道世间决定没有占便宜的事情,决定没有吃亏的事情,所以得大自在。
  现在的人喜欢学佛,不肯断恶修善,为什么?好像断恶修善,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吃亏太大。现在人怕处处吃亏,怕处处被人欺骗,怕在这个社会上不能生存,这个事情严重了。实际上,这是个决定错误的观念。我对人真诚,他处处欺骗我,好!消自己的业障。不但不能责怪他,反而磕头感激他,为什么?无始劫业障从这里消除了。所以吃亏就是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就是不接受消业障。所以诸位读了佛经要开智慧,一定要觉悟。
  我们学佛,发菩提心非常重要。发菩提心,就是发真心。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决定不用虚伪的心。那别人欺骗我们、陷害我们怎么办?随他去,不要放在心上。如果怕别人陷害我们,我们也用妄心去对付他,那我们错了,我们还要继续搞轮回。
  古人常讲“吃亏是福”,这个话一点都不错。我们眼前是吃了亏,后福无穷,后福是得道,我们到底要哪一样?不要说别的,就眼前最简单的这个例子,我们要长寿,我们不要老,我们不要病,肯吃亏的人才能得到这个果报,不肯吃亏的人得不到这个果报。
  “吃亏是福”,我对于古人的成语有很深刻的体会。“老当益壮”,愈老身体愈好愈强壮,愈老愈有智慧,愈老愈有经验,不糊涂。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我们要真干,就一定要发真心。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就是我们的本性,那就是我们的真心。说句老实话,只要有见解就是错误的,只要有思想都叫做妄想。真心是清净心,清净心里头没有思想,也没有见解。把你一切的思想、一切的见解统统变成阿弥陀佛,就行了,你这个思想见解都正确了。别人骂你愚、骂你傻、骂你不懂事,你都“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最后往生西方,那个又懂事又不傻的到六道轮回,便宜到底谁占?所以决不为外面花言巧语动心。凡是境界风一吹,你就动了,换句话说,你毫无功夫,你那个佛号白念了。人家骂你几句,你就生气,佛号白念了;赞叹你几句,好欢喜,这佛号念了没用处。一天十万声也是白念,也是枉然。要念到人家赞叹我的时候,阿弥陀佛;毁谤我的时候,也阿弥陀佛。一个心待人,一个笑面孔接物,这是念佛真正得力,真正有功夫。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看淡一点,不要太计较。凡事要学大而化之,不要斤斤计较,我们这个功夫才会得力。样样都很认真,样样都计较,这个很糟糕。你要想达到这个功夫境界,相当不容易。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有也好,没有也好,吃亏也好,上当也好,占便宜也好,什么都好,不要去计较,不必去过问,一切随缘度日就好。现在有许多人得一点点小的境界就不得了,好像自己就成就了,这个错了。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人都有投机取巧的心理,都存一个侥幸的心,希望不必用什么功夫、用什么苦行就能修行证果,都有一个贪便宜的心。


  诸位想想,修行证果哪能贪得到便宜?存这种心,这种心就不老实,这个心就不是个好心,怎么能成得了佛?怎么能成得了正果?这是我们要觉悟的。学佛一定要用真诚之心,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要真、要诚,决定不能用侥幸的心理。世间一般人,多用虚伪的心,他总想处处占别人一点便宜,这都是狂妄、自尊、自大、傲慢的习气,这属于业障,这不是属于智慧。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处处忍让。换句话说,处处让别人多占一点便宜,处处自己多吃一点亏,这是修行,修自己的德行。到最后,吃亏的人成就了,占便宜的人失败了,这个例子非常明显。你去读历史,你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成功失败的因素,多想想,再观察我们现前周边的这些人事物。他成功,成功的原因在哪里?他失败,失败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在这里头学习,这都是现实的教科书。会学的人,他在这里成就了;不会学的人,非常可惜,这一生空过了、白过了。我们修真心,以至诚心待人接物,不怕吃亏上当,决定不怕。要晓得吃亏上当是我们的增上缘,替我们消灾免难,消我们的罪业,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何必一定要处处去占便宜?
  我们唯一追求的目的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希望这个目的能达到,在这个世间什么样的苦头、什么样的亏、什么样的当,都要甘心情愿受。只要我最后能往生,我这个大事、这个大目标就达到了,这就是我常说的,要用真诚心待人。用真诚心待人,就是希望这一生决定能往生。我们处事待人、起心动念要谨慎,要有高度的警觉。绝对不起一个坏念头,绝对不要害人。不要起心动念想占别人的便宜,这个心不可以有,行为更不可以有,就是要想到来世来生有果报。这一世吃一点亏,来世就占便宜,吃一点亏算什么?
  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所以嫉妒、嗔恨、互相残害,一般人认为这是正常的。如果你要有前后眼,你能够看到来世、后世,你就晓得,世间人所做的不是正确的、是错误的。决定不能够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诸位要晓得,占便宜那是真正吃亏。古人常讲,“吃亏是福”,吃亏的人真正有福。现在人都怕吃亏,都怕别人占自己的便宜,这怎么行?信佛,真正信佛,佛是大圣人,所谓大圣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的人,他教导我们怎么会有错误?你真正信佛,你真照佛的教诲去做,决定有好处。
其他文献
南怀瑾先生在世时告诉我们说:真正的佛同其他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偶像的。那为什么画的佛、塑的菩萨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个字“因我礼汝”。因为我的形象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来,那个像是一个代表而已。你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样,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  有一则笑话:一小儿问师父:“大家都拜观音,求无病无灾。观音又拜谁?”  师父说:“也拜观音。” 
期刊
一个人的生活,首先注重的是基本的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满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的,就拿佛祖释迦牟尼来讲:他在2500年前,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
期刊
实例一:总是指责批评别人的教授难以升迁  有一位青年,很有才华,二十岁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一所名牌大学破格直接聘他作副教授,可是过了十年都没有升教授。他禀赋这样好,为什么十年后都得不到提升呢?原因出在他十年以来所发表的论文,都有指责哪个教授哪里不好,而且讲得精辟,抓到别人的弱点,所以他这十年要升级时,都被那些教授压下来。后来,他的朋友劝他写论文换一个角度写,就是赞叹某一位教授哪里好,这位才子一听建议
期刊
在佛法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它是需要有动力的,一个人活在世间,它是需要有动力的。这个动力从哪里来?这个动力产生有两种,一种叫欲望,第二种叫愿望。我们世间人的动力是什么?是什么推动的呢?是欲望推动的,我想为自己买车子,买房子,我要吃好的,穿好的,我要享受,这就是欲望。那佛菩萨呢?圣贤呢?大德呢?他们的动力是什么呢?他们的动力就是愿望,就是愿力。就是想帮助这个世界,想救苦救难,见众生苦啊。  我在
期刊
一连几日,大雨倾盆而泻,山下的村庄遭遇了汹涌的洪水。主持心怀慈悲让小和尚拿着寺里的粮食去救济饥饿的村民,小和尚回来后向众僧说了这样一则见闻:大水像吃人的魔王,不但冲塌了不少房屋,还淹死了不少村民。一个村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被洪水冲走。  众僧听罢,议论纷纷。有人说农夫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人说农夫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没法死而复
期刊
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并且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他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他听完后发愿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有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说:“何必呢,就让唾涎自干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是蚊虫之
期刊
欲望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占有、比较、竞争三个方面。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欲望会随着条件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  除了占有,我们还要为抬高自己、炫耀自己进行攀比。有些人一生努力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却没有想到,超过别人的意义又在哪里?再能干的人都无法超过所有人,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说
期刊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规定堕胎是犯法的。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的教理都认为,堕胎是很严重的罪。很多民族的宗教认为有婴灵存在,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一个神识来投胎,是与你过去生中有缘分。佛讲有四种缘才来投胎,这四种缘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没有这种关系,他不会到你家来投胎。若是报恩,你堕胎把他杀了,恩变成仇,下一次再来,他是来报仇不是报恩。若是报怨,你杀了他,仇恨再加仇恨,怎么得了!佛法上讲“人身难得”,
期刊
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师兄都能够看到我的忏悔文章,并引以为戒,尤其是希望所有和我一样只有二十多岁的同龄人看到这篇文章,我宁愿把发生在自己身上见不得人的事告诉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哪怕我的脸被丢光都没关系。因为如果大家不明了因果,不分善恶,颠倒黑白却不自知,仅仅只凭着自己的喜好去任意做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造下深重的罪孽。等到恶报来临,自己承受恶报和苦果的时候,自己不仅不知道反省,反而更进一步地怨天尤
期刊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  工作上班都是生活,生活就是烦恼,而禅就是菩提。现在的人们,做事情时会有很多痛苦,但换个方式去看这些事情,会发现之所以有这些事情,是因为有很多人需要你。换个角度看,你就可以快乐地去做。  而禅的目标是让我们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不要转移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