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生物质炭对喀斯特地区黄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来源 :水土保持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ru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添加生物质炭对喀斯特坡耕地黄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添加量(质量分数为0,1%,2%,3%)、不同粒径(粒径大小为1 mm)的玉米秸秆生物质炭(CSB)和稻壳生物质炭(RHB)添加后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结果显示:添加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与对照(CK)相比,添加相同含量的CSB和RHB后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5.13%和4.85%,随着添加量增加,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而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呈增大趋势。添加CS
其他文献
为探索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揭示水资源短缺的关键区域,引入考虑河道生态基流需求的流域水资源短缺评价方法。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估模型产水量模块得到子流域尺度的产水量,结合耗水量和河道生态基流量,采用情景分析对子流域尺度的水资源短缺状况进行评价,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渭河流域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短缺的影响。结果表明:渭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区域集中在渭河干流和泾河流域北部,枯水年是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关键时期,以降水量为代表的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盈缺指数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
为了解连栽杉木人工林不同代际土壤氮的季节变化特征,以中亚热带不同连栽代数杉木人工林(一代、二代、三代)及格氏栲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形态氮(全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探究连栽和季节变化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土壤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全氮含量由大到小表现为6月、12月、3月、9月,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由大到小表
丹江口水库长期以来因为坡耕地氮磷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严重,进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效益。通过三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单作、银杏+芍药间作以及三叶菜+红花轮作3种种植模式对丹江口库区坡耕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银杏+芍药间作和三叶菜+红花轮作对坡耕地地表氮磷流失有显著的阻控作用,并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与玉米单作相比,银杏+芍药间作和三叶菜+红花轮作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了8.30%和8.94%,径流总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28.69%和22.92%,径流总磷年均
针对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现象,基于1960—2019年68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观测资料,计算多个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采用ANUSPLIN气象插值方法、Sen-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Hurst指数,研究了近60年西南岩溶区旱涝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尺度的SPI反映的旱涝等级及频率具有一定差异性,旱涝等级以轻—中等为主;(2)年尺度SPI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整体呈现出由雨涝向干旱变化的趋势;春、秋两季SPI呈不显著下降趋势(p>0.05
为研究低氮胁迫对不同耐瘠性苦荞土壤氮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以迪庆苦荞(DQ,耐低氮品种)和‘黑丰1号’(HF,不耐低氮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施氮水平:对照(CK,尿素0 mg/kg)、低氮量(N1,尿素80 mg/kg)、正常施氮量(N2,尿素160 mg/kg),对不同耐瘠性苦荞品种土壤的水肥状况及氮转化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对苦荞土壤的水肥状况有显著影响(p<0.05)。在低氮胁迫下,DQ的土壤含水量、pH、全氮、全磷、NO-
为研究不同施肥量施入对策勒绿洲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极端干旱环境下的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研究区域,3种典型不同肥力投入农田以绿洲边缘3种典型不同肥力投入农田:高投入农田,常规投入农田,无施肥新垦农田为研究对象,并另选取一块未开垦样地为对照样地,自2006—2018年,采样时间为2006—2010年、2017—2018年,分析了4块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6项指标变化。结果表明:2006—2018年,研究区高投入农田样地的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投入农田、无施肥新垦农田和未开
为了解省域及不同地貌区降水的时空变化,以期为植被恢复和水旱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基于1960-2019年贵州省逐日降水资料,结合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法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降水变化的时空特点,利用小波分析分析及M-K法检验其周期性和突变性。结果表明:(1)年降水量以-9.25 mm/10 a(p>0.1)速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春秋季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夏冬季呈不显著增加趋势。(2)六大地貌类型区逐年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峰丛洼地型地貌区以溶蚀作用为主,降水最多(1237.9 mm/a)且以-19.30
为了研究南泥湾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特征,选取河滩草地、旱地草地、灌木地、小叶杨林地4种不同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0—40 cm土层,南泥湾湿地4种植被类型间土壤碱解氮含量和pH值无显著差异(p>0.05);灌木地的土壤有机质、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与其余植被类型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不同植被类型的pH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但变幅不大;而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和碱解氮在整体上呈现降低趋势;(3)南泥湾湿地
为研究丹江流域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土及养分的流失特征并提供科学有效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依据,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丹江流域的鹦鹉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径流小区,分析了2019—2020年天然降雨条件下耕地、林地、草地3种小区的水土及养分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各小区中的水土及养分流失量均与坡度、降雨量、降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其降雨—径流(泥沙)回归方程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85),后期可用于产流、产沙量的估算预测当中。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下,水土及养分流失量排序均为:
植被作为反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因子,对维持生态环境安全和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脆弱区的延安市为研究区,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延安地区自然、人文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植被时空覆盖变化的影响,分析影响因子促进植被生长的适宜范围或类型。结果表明:(1) 2000—2018年延安市平均植被覆盖呈现增加趋势,增速为0.89/10 a,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95.52%区域属于增加区域,其中在2000—2010年植被覆盖面积增速最快,低植被覆盖区主要位于延安市中心城区;(2)降水、气温因素对植被ND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