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唇珠袖两寂寞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uf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上海是「张爱玲的上海」,是「陆小曼的上海」……可是,我觉得言慧珠更像上海,精致、个性、张扬,正面是光彩夺目,背后是淡淡忧愁。』言慧珠的学生蔡瑶铣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惊变埋玉,洛水神悲生死恨;还巢失凤,游园遥想牡丹亭。”这是旧时京昆界著名的一副挽联,由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撰写。据说,参加追悼会的人们看到后争相传抄,这是挽后世公认的梅派第一坤伶—言慧珠(1919—1966年)。
  言慧珠是京剧言派须生创始人言菊朋的二女儿,祖上是清朝官宦世家。虽出生于北京,但言慧珠从1947年起就正式定居上海。她的每个重大艺术成就乃至人生抉择,几乎都离不开上海:10岁时,她就跟随母亲加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20岁时,她由父亲“护航”,在申江首秀,迅速走红;23岁拜师梅兰芳;27岁荣膺“平剧皇后”的称号;38岁转行昆曲;47岁玉殒华园……短暂的人生,上海见证了她的惊艳亮相与黯然落幕。
  失凤还巢
  言慧珠出生时,正值父亲言菊朋春风得意之际。当时他正是北平清音桌、各大曲社堂会的风云人物,距离因“请假唱戏,不成体统”被蒙藏院革职,“被迫”下海还有五年的光阴。然而,言慧珠10岁那年,由于父亲成名后终日唱戏养猫,沉迷烟榻,夫妻之间日生嫌隙,母亲高逸安一怒之下,带着慧珠和尚在襁褓的小妹慧兰出走上海,并加入明星影片公司做了演员。恰好该公司的老总郑正秋、周剑云都是京戏迷,公司下设的俱乐部—明星歌咏社还专门聘请了教唱京剧的先生和琴师,所以明星公司的很多电影演员业余都会来两段。言慧珠整日沉浸在古朴的胡琴声与新潮的摄影机氛围里,加上超强的模仿能力,不多时就被电影演员们称作“小票友”,在此期间,母亲还延请名师教她唱戏,小小年纪,她就可以彩唱《宇宙锋》这样的戏了。
  1931年5月,言菊朋应荀慧生之约,赴上海演出。他此行的另一目的是夺回掌上明珠。言菊朋表示“老婆可以不要,慧珠必须回家”。经他的几个律师好友奔走襄助,借黄金荣名头,由明星影片巨擘张石川斡旋谈判,言菊朋一次性付给高逸安三千大洋,终于带回宝贝女儿。此番波折,言菊朋数月演出近乎白唱。幸得杜月笙为庆祝浦东高桥杜氏宗祠落成,6月9日至11日,堂会大唱三天,南北名伶除余叔岩外,悉数到场,言菊朋自然也所得不菲,这才不枉此行。
  著名戏曲家苏少卿曾说:“所以我说慧珠的成功,幸亏她母亲与父亲的一次离婚(并未离婚,实为母亲携女“出走”)把她带到上海来受了南方影话剧及新风俗的洗礼。假使菊朋夫妻不离,慧珠老在北平念书,恐怕早做了贤妻良母,不会下海唱戏,亦不会红到这个样子,活泼到这样程度。”
  梅边问艺
  1939年,言菊朋和侯玉兰领衔宝桂社赴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言慧珠与兄长言少朋随行。在父亲的精心安排下,她首次正式登台亮相,压轴演出《扈家庄》。凭借师法“九阵风”阎岚秋打下的武旦功底,以及亭亭玉立、明艳英武的扮相,言慧珠赢得了满堂彩。后续又跟父亲合演《贺后骂殿》《打渔杀家》等经典戏码,时人称她此次演出了“活生生的一丈青扈三娘”“不亚于科班”。之前爱女心切,百般阻挠她学戏的慈父终于允许她正式学戏。紧接着,言慧珠成为“言家班”的头牌旦角,并自行挑班“小言家班”,迅速蹿红十里洋场。
  言慧珠扬名申江之时,恰逢抗日战争,国内军民同仇敌忾之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迅速沦陷。早已决意息影舞台,蓄起胡须的梅兰芳再也无法在港平静闲居。1942年,当言慧珠打听到年近半百的梅兰芳返沪定居,便抓住机会,由教自己的身段老师朱桂芳(也是梅兰芳的身段老师,曾编创梅氏《西施》佾舞、《霸王别姬》剑舞等)和李释戡(梅兰芳编剧)、许姬传引薦,拜入马思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梅门。她谦虚向学,执礼甚恭,为便利学戏,与梅兰芳爱女葆玥姐妹相称,同吃同住,成为唯二的得梅氏真传的弟子(另一位是李世芳,1947年空难罹难,年仅26岁,梅甚哀恸)。
  抗战胜利之后,对梅兰芳的演出,言慧珠几乎是每场必到,美琪大戏院、中国大戏院、天蟾舞台、皇后剧院都有她的专座。由于她便装时也太过美艳,竟连入场观摩都屡屡成为观众议论的焦点。而且,即使每晚在梅宅吃夜宵的时候,她也要跟老师交流当天学戏的心得体会。
  言慧珠在回忆文章《学梅十年》中,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学习状态:“我简直就像个贪心的孩子一样,恨不得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一下子都拿过来,可是没有的东西太多了,不知去从哪里下手才好。记得十年前我曾在报上写过一篇稿子,我说‘眼睛要像照相机,耳朵要像收音机’,我是希望我当老师表演的‘复制品’……天天看,天天记,一念一式,一声一韵,像收藏家似的,把表情、水袖、身段……各种大小动作都一一收藏起来,逐渐有一点准谱。”
  拼命的揣摩练习以及梅师的亲炙,使得言慧珠各方面素质得到飞速提高,很快得到了“小梅兰芳”的美誉。梨园耆宿刘曾复曾评价,言慧珠的唱非常聪明,她比别人有优势,很重要的原因是父亲言菊朋文化程度高,使得言慧珠在四声音韵方面比一般旦角演员修养深厚。
  梅兰芳晚年的琴师卢文勤曾在回忆文章中讲:“那时,我正为言慧珠操琴,几乎每晚都能在上海马思南路梅先生家里见到她。说来也巧,一次梅夫人福芝芳在家与朋友玩牌,收音机里正播放着《霸王别姬》的实况录音,梅夫人觉得梅先生这次录音调门高,嗓子也特别好,非常高兴地问道:‘这是大爷什么时候的录音?’后来才知道这是言慧珠在黄金大戏院的演出。那时言慧珠不过三十岁刚出头,扮相、嗓子都特别好,加上长期专心致志地模仿大师,可以说已到了惟妙惟肖、几可乱真的地步。如果把言慧珠当时的演出喻为年青时代的梅兰芳亦不为过。”如此“照相机”“收音机”式的模仿,练就了言慧珠坚实的梅派青衣基本功,也给她的编、导、演灵感提供了丰沛的源泉。
  至于她的创新才能,“梅党”成员们有目共睹,公认她是京朝派和海派结合得最好的演员。比如,梅葆玖曾回忆,1954年,言慧珠在无锡演出《太真外传》时,提前在剧场里安排了真的檀香,演到“长生殿盟誓”时,檀香袅袅,满座生香。演出结束后,她得意地告诉大家,此举借鉴的是美国的香味电影(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影院的一种技术,观众席座椅下有制造香味的装置),众人无不叹服。   对于上海的观众来说,言慧珠不仅是梅兰芳抗战息影期间高度再现梅氏风采的最佳坤角儿,也是抗战胜利后最值得一看的正宗梅派传人(彼时梅兰芳年岁已高,社会事务繁忙,很多繁重大戏暂时不能贴演)。她结合观众需求,曾对梅兰芳早期的《天女散花》《太真外传》《西施》《生死恨》都做过整合精简或剧本改编,极大地弥补了戏迷观众看不够梅派戏的缺憾。
  20世纪50年代初,言慧珠曾在上海挑班重组“言慧珠剧团”。1950年,移植话剧《洪宣娇》到京剧舞台。随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移植成功。1953年,她还作为私营剧团班主,参加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赴朝慰问工作团。回国后,经许姬传、黄宗江的润色,把在平壤观摩的歌舞剧《春香传》移植为京剧。不过,这其中最让她得意的就是50年代初重新创作加工改编的《花木兰》。该剧是她在朝慰问演出期间演出率最高的京剧之一,也是她50年代到60年代初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
  不同于梅兰芳的《木兰从军》,言慧珠依据演出改装情况(先是女扮男,后是男扮女),精简工序,整合琐碎场面,舍弃了梅兰芳旧版本的梳大头、穿花褶子的花木兰扮相,给闺阁扮相的花木兰设计了全新的古装头。而花木兰男装扮相时,在《巡营》一折,她设计了【娃娃调】让自己过足了反串小生的戏瘾,还增加了一些调剂气氛的喜剧场面,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
  京昆双跨
  20世纪50年代末,言慧珠由于咽喉长期劳累受损,扁桃体手术后一度唱京剧吃力,最严重时,吊嗓出声都困难。这让她想起了梅兰芳抗战胜利之初重返舞台的状态。梅兰芳当时也是饱受败嗓之苦,后听从俞振飞建议,改唱昆曲,大获好评。1957年,言慧珠正式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担任副校长。从此,言慧珠变成了昆大班学员眼里美若天仙的言校长,而校长俞振飞也有了昆曲舞台上的最佳搭档。两人后来不顾各方阻力结婚,惜未能白首
  言慧珠以近40岁的年龄转攻昆曲,一招一式都几乎从零开始,难度可想而知,但进步极迅速。1959年底,昆曲彩色电影《游园惊梦》开拍,她有幸跟随梅兰芳亮相大银幕,饰演春香,俞振飞饰演柳梦梅。言慧珠版的春香也是有史以来最像小姐的春香,也成就了她与梅兰芳唯一的一次大银幕合作。行家们都笑称,梅兰芳先生以66岁高龄扮演杜丽娘,怕也只有言慧珠这样的高足才能压得住台。
  如果说,昆曲电影《游园惊梦》还是经典的再现,那么之后《墙头马上》就完全是“再现”的经典了:该剧是由上海戏校“传”字辈教师改编,俞、言两位校长及昆大班学生演绎的作品,已成昆曲经典,这其中也凝聚了言慧珠的心血。据昆大班学生梁谷音回忆,该剧组当年在长春拍摄时,她半夜三点醒来上厕所,差点被楼道里身着白衣,苦练卧鱼儿的言校长吓晕过去。极度苛求完美的言校长,在影片拍摄期间,事必躬亲。蔡瑶铣讲,言校长曾专程到苏州挑料子,配丝线做该戏的行头。连服装都是自己亲自设计,妆容、道具、灯光……她都一一过问。
  言慧珠一生中,共拍摄三部戏曲片、四部故事片。台上的古典仕女,台下的摩登女郎,言慧珠的每个形象都美得惊心动魄。她毕生好强争胜,苦练不辍。前半生学梅,学出了“梅兰芳的样儿”,中年转投昆曲,学出了“俞家唱”,加上早年有“武旦泰斗”之稱的阎岚秋、“胡琴圣手”之称的徐兰沅等大行家的教习,是真正的“京昆两门抱”“文武昆乱不挡”的梅派大青衣。
其他文献
“漆艺”这个词,诞生未久。从物化形态说,它主要指漆器,当代外延拓宽,指向了包括漆画、漆塑、漆装置等在内一切漆的艺术;从内涵亦即手艺层面说,它直指“髹饰”。  “髹”,古字作“?”“髤”,指手执木柄毛刷蘸漆涂刷器物,囊括了一切器物的表面涂装,逐渐演变为形声字“髹”;“饰”,指装饰。凡是器具用天然漆髹涂并以绘、刻、填、罩、磨、钩、贴、雕、镶、嵌等各种艺术手段装饰,都在髹饰工艺亦即“漆艺”的范畴之内,漆
期刊
作为古代教育机构,在建筑功能上,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有些类似,如书院的讲堂、斋舍,对应现代学校的教室和宿舍。在禮仪上,现代学校有升旗仪式,古代书院则祭奠先贤。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风格独特的教育场所,其建筑大多是一组比较宏伟、严密整齐的建筑群,还讲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自然环境的运用,通常是依山傍水而建,构成一幅秀美的画卷。中国闻名遐迩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
期刊
一幅画引出一段宫廷秘史,一支笔画尽自然天机。从民间画匠到宫廷画师,在崔白笔下,花鸟万物鲜活灵动,被赋予了人格化特征,其画作所呈现的寓意和内涵往往令人感叹,也令人迷惑。  在2020年春季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有一位多才多艺的宫廷画师。他不仅教宋仁宗的女儿福康公主作画,还和后来成为仁宗妃子的宫女董秋和展开了一段缠绵的恋情。这位画师就是崔白。电视剧中还有他向福康公主近侍宦官梁怀吉赠送一幅《双喜图》
期刊
“以人而言,造砖的是心力与工艺;以砖而言,成砖的是自然与时间。”在御窑金砖的烧制过程中,匠心的力量、时间的长度、工艺的精细、自然时令的配合,便是金砖“自土成金”的修炼手册。  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启,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紫禁城迎来600岁生日。自明成祖朱棣营建紫禁城起,苏州便与紫禁城结下了不解之缘,香山帮的建筑、御窑的金砖与6
期刊
马麟在继承马氏家族传统绘画理念的基础上形塑出属于自己的画学语汇,开创了一种个性化的象征主义,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给南宋画院带来勃勃生机。  马麟,麟一作驎,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南宋1216—1256年间,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成长于浙江钱塘。他是宋宁宗时期画院祗候(职官名,在官府执役的小官史),也是南宋画院后期的杰出代表。  马麟出身于画师世家,家族中五代七人均供职于宫廷画院,其父马远在画史上声
期刊
舟船与具体的场景和情感形成了固定的文学记忆,不断叠加和生发,影响着今天不同形式的文艺创作,或浪漫,或感伤。  文化泛舟:历史记忆的起点  “泛舟”在中国历史中是一种怎样的原始意象?考古学家许宏在其著作《何以中国》中记载了公元前2000年前后陶寺“阴宅”里的船形木棺。联系本书中的另一处记载,他认为距今4200—4000年间,北半球普遍发生了一次气候突变事件,且一般认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两大洪水传说—中国
期刊
从战国至两汉的几百年间,是漆器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漆器逐渐取代青铜器成为古人生活中的主用器具,后世漆艺的发展也奠基于此。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庄子曾是蒙地(今河南商丘一带)的一名漆园吏,相当于现在的林业管理员。不过,庄子所管理的漆林主要用途不是提供木材,而是生产大漆。  大漆是什么,又作何使用?大漆是一种生物涂料,中国古人用以涂抹于木或竹制品
期刊
翰墨传情,心寄江湖。陆游的书法同其诗歌一样沉雄郁勃,以刚正端直的精神力量反抗世俗孱弱媚态,寄寓着强烈的情感,从中表露出不加矫饰、以笔写心的真实自我。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人俘获,契丹部族建立的政权宣告灭亡。紧接着,早已对北宋虎视眈眈的金朝将领决定兵分两路,直扑太原和燕山,计划攻克东京,战争一触即发。这一年的十月十七日,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陆游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降生了。两年后,金
期刊
如何让佛像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如何在传世美器中感受大唐的盛世芳华?且看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漆器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起催生了干漆夹苎工艺的产生。之后,随着唐代瓷器的普及,漆器逐渐向着华美富丽的工艺品方向发展,金银平脱和嵌螺钿工艺臻于完美,彩绘技艺更加完善,并出现了犀皮漆、雕漆、填漆、戗金等新工艺。  干漆夹苎:千年佛像的典雅神韵  步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馆的佛像展厅,多数游客一
期刊
城市无法给予的静谧,工作无法给予的放松,快节奏生活无法给予的悠然……或许这一切,都在碧山。  “你谈到碧山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和朋友闲谈时,她的这句话,把我拉回了那个记忆中的小村庄。  碧山有什么,让我朝思暮想?阳光、田野、虫鸣、微风、远山、老屋、书局……垂髫和乐、鸡犬相闻、书香四溢的碧山仿佛一个天然的定制村庄,满足了我对乡村的所有想象。  云边的小村庄  碧山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是一个大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