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外部、内部对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从吸纳社会评价加强专业建设、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充实课堂教学资源、应用虚拟仿真实习实践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本科生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就业服务指导等方面入手解决新办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而推进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朝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关 键 词] 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121-03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方式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由于高校持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导致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引发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而行业高校内非行业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普遍存在。以农学学科见长的农科院校作为行业类高校,在向综合性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先后开设了很多非农学科专业。这些非农学科新办专业由于设置时间短、起点低、建设晚,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缺乏,专业优势不够明显,拥有的资源有限,办学水平很难与综合类院校或文科类院校的文科专业相比。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
一、与新办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的主要问题
通过借助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平台对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秘书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4个新办本科专业的255名应、往届毕业生和不同单位的70名员工为对象进行的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表明,与新办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如下四个方面:
1.用人单位认为学校的课程结构不合理、课堂教学方式单一、课程目标与市场脱节等原因造成了文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毕业生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系宽泛且多为理论课,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偏少,专业实践课程数量不够且比例偏低,同时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够紧密。
2.用人单位认为缺乏足够的实习实践是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毕业生也认为无法通过足够、有效的社会实践获得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实践内容与专业学习不够紧密,实践教学管理不够规范。
3.毕业生能够充分认识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与应变能力、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在求职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但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普遍缺乏的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与创新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4.用人单位认为应当调整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强化课程与就业的关系,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求职技巧传授、求职能力提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毕业生建议从低年级起开设就业指导课,改进大班讲座式的教学形式,按专业类别或就业类别采用小班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来讲授就业形势、就业流程、求职策略与技巧、就业信息、就业能力提升办法等内容,同时通过顶岗实习、参观企业、求职模拟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求职应聘水平和就业能力。
二、新办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的成因
(一)新办文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滞后
1.文科课程总量相对不足,在学校1100多门课程中多数属于农科、理工科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4个新办专业可资利用的课程只有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外语学院的部分课程,很多课程需要从头建设,由此导致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优质文科课程数量偏少,无法形成有力支撑新办文科专业快速发展的课程群。
2.新办文科专业的专任教师中新招聘的年轻教师较多,这些年轻教师大多刚步出校门就上讲台,缺少实践经验和在实际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导致部分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授课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考核时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3.新办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缺乏。由于办学时间短、起点不高,在资金投入总体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靠长期持续建设才能巩固和见效的实践教学平台不多,稳定性强、功能完善的优质实习实践基地不足。加之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往届毕业生,通过校友渠道到国内外知名、有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的机会很少。
(二)新办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与学校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不够高
1.新办文科专业的发展与学校發展定位规定的目标要求有差距。云南农业大学当前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个发展定位要求学校现有72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新办文科专业自身发展的滞后使其培养的毕业生与学校发展定位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差距。
2.新办文科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与教育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存在差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明确了社会工作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控制布点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对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未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秘书学专业,学校也明确该专业主要培养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对照培养目标要求可见,历史积淀、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局限使新办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还无法完全达到这些目标要求。
3.缺乏有效吸收社会评价改进人才培养方式的机制体制。新办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缺乏吸收社会评价的机制体制而对社会评价重视不够,无法通过有效吸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体系,弱化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与符合度。 (三)学校扩招后人才培养过程趋向粗放
1.有限的办学资源无法满足众多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在经费投入总体不足、基础设施短缺、保障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尽管学校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但师资力量、实践教学资源仍然不够。优质办学资源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短缺使新办文科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无法顾及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同时使学生在校期间未能通过有效的实习实践来提升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
2.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日益粗放。在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业指导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尤其是在多元文化交融加剧、网络舆论格局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学校将很多精力放在学生党团建设、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安全稳定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上,很少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需求并提供针对性强的学业指导。
3.就业指导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有限的就业指导资源无法为众多学生量身订制切合其发展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无法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个性特点、生涯发展等实际情况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致使就业指导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數量轻质量等现象。
(四)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1.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定位能力不足。在当前各种海量信息冲击下学生往往会在浮躁、迷茫中迷失方向和目标,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引领,学生未能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来促进自我发展并达到目标。同时部分学生未能根据实际适时调整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致将兴趣爱好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对立起来。
2.学生的学业发展规划能力不够。由于自我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会出现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的现象。因为自我发展定位不明确或不科学,学生无法确定今后是继续求学深造还是求职就业,为此没有在专业知识学习与应用技能提升之间确定主攻方向,毫无重心和特色的扁平化发展使学生毕业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既不深厚,应用技能也不突出。
3.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不强。由于自我发展定位不准,部分学生没有通过实习实践和参加业界有关活动来刻意培养求职应聘必备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未能通过各类实习实践着力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未能通过有意识地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和求职应聘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基本工作能力和求职技能。
三、解决新办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学校层面建立吸纳社会和用人单位意见、建议的社会评价机制
针对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相对封闭的办学倾向,建立吸纳社会评价来调整招生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联动机制,由招生就业处、校友会办公室、发展规划处等部门负责定期收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或者充分利用第三方专业教育评价机构的资源合作开展社会评价工作,并在这些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和有关学院,由教学管理部门督促有关学院根据社会评价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以此促进新办文科所在院系根据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来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
(二)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并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使用率和覆盖率
针对农科院校优质文科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校外优质文科课程资源开展远程课堂教学,为新办文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质文科课程资源。同时加大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引进力度,完善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平台与机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产生的良好教学效果引导任课教师切实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进而引导广大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教学模式方面,充分利用课程中心、爱课程等平台推动教学在线上、线下交流,探索慕课等新兴教学模式;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新媒体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研究式、体验式学习。考核评价方面,探索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多元考评模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的评价。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大虚拟仿真实习实践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力度
针对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重点建设和引入基于虚拟现实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管理和共享平台,首先通过应用虚拟化、数字化的在线实习实践来训练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然后再让学生在真实的实习实践中检验和巩固此前通过虚拟仿真实习实践获得的专业技能与专业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虚拟的实习实践与现实的实习实践互补共融,最终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全流程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此外,努力争取校外资源,借助校企、校地合作等平台安排学生到合作单位实习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四)整合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任课教师和本科生指导教师等师资力量,为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提供指导
改革现有的本科生指导体制,根据学生个体需求、个性特点、生涯发展的实际给予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对于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引导他们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方法、科研方法训练,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对于有意求职就业的学生引导他们加强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发展成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加强本科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本科生指导教师的能力与水平,通过安排专业课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社团指导教师等方式来参与学生指导。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就业服务的实效性和精细化水平
牢固树立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的就业服务理念,着力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软件、硬件建设,提供持续帮扶、全程帮扶的就业服务。根据学生实际需求,采用新型教育技术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课堂讲授与体验教学结合起来,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职业发展指导服务体系。运用微博、微信或QQ群等媒介聘请专业领域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通过远程在线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聘请国内外就业指导专家为学生提供远程在线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适时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改进就业指导课程,采取小班分组教学和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同时定期组织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来校讲座,定期开展体验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招聘模拟等系列活动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定位水平,并进行毕业生滚动调查,认真查找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中的盲点和薄弱点,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从毕业生就业这个关口反观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可以看出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因为缺乏足够的办学经验、完备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学资源而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把新办文科专业与农学学科融合起来,建立起与农业科技、农学学科交叉互补、交融渗透的学科发展体系,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就会走上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并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冰莹,李友生.对农业高校学科协调发展的理性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88.
[2]刘福军,欧颖.对地方农业高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思考:兼议云南农业大学的发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89.
[3]云南农业大学志编纂委员会.云南农业大学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58,172.
[4]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24.
[5]汪霞,孙俊华,宗晓华.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211.
[6]张东艳,王艳伟,刘鸿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246.
[7]陈献.大学生自我定位意识与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242.
[关 键 词] 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121-03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方式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由于高校持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导致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引发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而行业高校内非行业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普遍存在。以农学学科见长的农科院校作为行业类高校,在向综合性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先后开设了很多非农学科专业。这些非农学科新办专业由于设置时间短、起点低、建设晚,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缺乏,专业优势不够明显,拥有的资源有限,办学水平很难与综合类院校或文科类院校的文科专业相比。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
一、与新办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的主要问题
通过借助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平台对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秘书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4个新办本科专业的255名应、往届毕业生和不同单位的70名员工为对象进行的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表明,与新办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如下四个方面:
1.用人单位认为学校的课程结构不合理、课堂教学方式单一、课程目标与市场脱节等原因造成了文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毕业生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系宽泛且多为理论课,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偏少,专业实践课程数量不够且比例偏低,同时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够紧密。
2.用人单位认为缺乏足够的实习实践是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毕业生也认为无法通过足够、有效的社会实践获得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实践内容与专业学习不够紧密,实践教学管理不够规范。
3.毕业生能够充分认识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与应变能力、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在求职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但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普遍缺乏的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与创新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4.用人单位认为应当调整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强化课程与就业的关系,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求职技巧传授、求职能力提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毕业生建议从低年级起开设就业指导课,改进大班讲座式的教学形式,按专业类别或就业类别采用小班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来讲授就业形势、就业流程、求职策略与技巧、就业信息、就业能力提升办法等内容,同时通过顶岗实习、参观企业、求职模拟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求职应聘水平和就业能力。
二、新办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的成因
(一)新办文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滞后
1.文科课程总量相对不足,在学校1100多门课程中多数属于农科、理工科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4个新办专业可资利用的课程只有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外语学院的部分课程,很多课程需要从头建设,由此导致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优质文科课程数量偏少,无法形成有力支撑新办文科专业快速发展的课程群。
2.新办文科专业的专任教师中新招聘的年轻教师较多,这些年轻教师大多刚步出校门就上讲台,缺少实践经验和在实际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导致部分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授课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考核时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3.新办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缺乏。由于办学时间短、起点不高,在资金投入总体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靠长期持续建设才能巩固和见效的实践教学平台不多,稳定性强、功能完善的优质实习实践基地不足。加之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往届毕业生,通过校友渠道到国内外知名、有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的机会很少。
(二)新办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与学校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不够高
1.新办文科专业的发展与学校發展定位规定的目标要求有差距。云南农业大学当前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个发展定位要求学校现有72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新办文科专业自身发展的滞后使其培养的毕业生与学校发展定位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差距。
2.新办文科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与教育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存在差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明确了社会工作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控制布点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对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未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秘书学专业,学校也明确该专业主要培养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对照培养目标要求可见,历史积淀、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局限使新办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还无法完全达到这些目标要求。
3.缺乏有效吸收社会评价改进人才培养方式的机制体制。新办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缺乏吸收社会评价的机制体制而对社会评价重视不够,无法通过有效吸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体系,弱化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与符合度。 (三)学校扩招后人才培养过程趋向粗放
1.有限的办学资源无法满足众多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在经费投入总体不足、基础设施短缺、保障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尽管学校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但师资力量、实践教学资源仍然不够。优质办学资源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短缺使新办文科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无法顾及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同时使学生在校期间未能通过有效的实习实践来提升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
2.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日益粗放。在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业指导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尤其是在多元文化交融加剧、网络舆论格局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学校将很多精力放在学生党团建设、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安全稳定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上,很少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需求并提供针对性强的学业指导。
3.就业指导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有限的就业指导资源无法为众多学生量身订制切合其发展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无法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个性特点、生涯发展等实际情况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致使就业指导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數量轻质量等现象。
(四)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1.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定位能力不足。在当前各种海量信息冲击下学生往往会在浮躁、迷茫中迷失方向和目标,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引领,学生未能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来促进自我发展并达到目标。同时部分学生未能根据实际适时调整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致将兴趣爱好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对立起来。
2.学生的学业发展规划能力不够。由于自我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会出现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的现象。因为自我发展定位不明确或不科学,学生无法确定今后是继续求学深造还是求职就业,为此没有在专业知识学习与应用技能提升之间确定主攻方向,毫无重心和特色的扁平化发展使学生毕业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既不深厚,应用技能也不突出。
3.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不强。由于自我发展定位不准,部分学生没有通过实习实践和参加业界有关活动来刻意培养求职应聘必备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未能通过各类实习实践着力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未能通过有意识地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和求职应聘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基本工作能力和求职技能。
三、解决新办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学校层面建立吸纳社会和用人单位意见、建议的社会评价机制
针对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相对封闭的办学倾向,建立吸纳社会评价来调整招生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联动机制,由招生就业处、校友会办公室、发展规划处等部门负责定期收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或者充分利用第三方专业教育评价机构的资源合作开展社会评价工作,并在这些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和有关学院,由教学管理部门督促有关学院根据社会评价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以此促进新办文科所在院系根据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来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
(二)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并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使用率和覆盖率
针对农科院校优质文科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校外优质文科课程资源开展远程课堂教学,为新办文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质文科课程资源。同时加大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引进力度,完善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平台与机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产生的良好教学效果引导任课教师切实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进而引导广大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教学模式方面,充分利用课程中心、爱课程等平台推动教学在线上、线下交流,探索慕课等新兴教学模式;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新媒体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研究式、体验式学习。考核评价方面,探索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多元考评模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的评价。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大虚拟仿真实习实践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力度
针对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重点建设和引入基于虚拟现实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管理和共享平台,首先通过应用虚拟化、数字化的在线实习实践来训练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然后再让学生在真实的实习实践中检验和巩固此前通过虚拟仿真实习实践获得的专业技能与专业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虚拟的实习实践与现实的实习实践互补共融,最终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全流程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此外,努力争取校外资源,借助校企、校地合作等平台安排学生到合作单位实习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四)整合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任课教师和本科生指导教师等师资力量,为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提供指导
改革现有的本科生指导体制,根据学生个体需求、个性特点、生涯发展的实际给予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对于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引导他们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方法、科研方法训练,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对于有意求职就业的学生引导他们加强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发展成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加强本科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本科生指导教师的能力与水平,通过安排专业课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社团指导教师等方式来参与学生指导。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就业服务的实效性和精细化水平
牢固树立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的就业服务理念,着力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软件、硬件建设,提供持续帮扶、全程帮扶的就业服务。根据学生实际需求,采用新型教育技术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课堂讲授与体验教学结合起来,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职业发展指导服务体系。运用微博、微信或QQ群等媒介聘请专业领域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通过远程在线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聘请国内外就业指导专家为学生提供远程在线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适时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改进就业指导课程,采取小班分组教学和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同时定期组织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来校讲座,定期开展体验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招聘模拟等系列活动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定位水平,并进行毕业生滚动调查,认真查找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中的盲点和薄弱点,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从毕业生就业这个关口反观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可以看出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因为缺乏足够的办学经验、完备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学资源而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把新办文科专业与农学学科融合起来,建立起与农业科技、农学学科交叉互补、交融渗透的学科发展体系,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就会走上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并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冰莹,李友生.对农业高校学科协调发展的理性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88.
[2]刘福军,欧颖.对地方农业高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思考:兼议云南农业大学的发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89.
[3]云南农业大学志编纂委员会.云南农业大学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58,172.
[4]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24.
[5]汪霞,孙俊华,宗晓华.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211.
[6]张东艳,王艳伟,刘鸿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246.
[7]陈献.大学生自我定位意识与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