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体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是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实践课。体育课堂是以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排除众多负面干扰,通过内隐与外显的多次交替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
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看,各年级段均安排了跑、跳、掷等的技巧和基本体操的内容,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及协调性。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受“技术教学”和“体质教学”思想的支配和困扰,重视统一集体训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示范——讲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从而既影响课堂上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又制约情意目标的实现。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旗帜鲜明地指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要从以“体育”为主的体育观向“育人”为目标的体育观转变。这使我们充分意识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在于充实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在运动中的才干和品质,促进其身心发展。
鉴于以上思考,我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三为主”的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尝试“模特”教学这一模式。
运动心理学认为,动作技能学习过程分认知阶段、连接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习惯了教学中的“示范——模仿”式,在导学达标过程中总是由教师将每个动作单独示范后让学生模仿练习。示范时教师需要不断变换位置,频繁改变方向,既易分散学生的精力,又使各种动作的手形、步型等规格打了折扣,使由动作定向阶段向动作协调完善阶段的发展过渡,即联合阶段的形成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动作的熟练化程度,即自动化阶段的形成。而运用“模特”教学模式,无论是导学达标的效果还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都截然不同。
T型台上的“模特”楚楚动人,极具美感,“模特”是艺术家用来素描、雕塑的描写对象,对文学家而言是借以塑造人物形象的原形。对小学生而言,虽然“模特”比较陌生,但极富诱惑。同时发现“模特”具有以下“四性”,即直观性、真实性、准确性和示范性。
“模特”教学模式的操作主要落实在学生基本掌握分解动作后,向协调完善阶段发展的连接阶段。组织教学时,我们分以下三个步骤操作:第一步:选模。挑选在认知阶段分解动作做得最好的学生演示,也就是当“模特”,每一个动作都由一位学生当“模特”,这一步本身就是对学生的赏识。“认同和赞美能增强人的自信,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小学生当选为“模特”,实在是光荣无比。第二步:展模。这一步的目的是使分解动作程序化,减少多余动作,教师此时只需要通过呼令喊动作名称指挥“模特”进行动作,这样,完整的一组动作就栩栩如生,一览无遗地展示在全体同学面前。操场好比舞台,“模特”就是演员。由于“模特”动作优美、到位,加深学生练习时的记忆,增强掌握动作的准确性。“模特”展示了力和美的统一,既有利于学生动作连接阶段的形成,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第三步:争模。动作完成联结后要达到自动化阶段需要进一步练习。让学生争当“模特”、再“展模”,有利于使动作达到熟练化程度。“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爱因斯坦)。更何况小朋友?于是,学生纷纷争当“模特”,充分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试以小学体育第十册投掷(掷垒球)7教时的单元教学为例。教学重点由“提高原地侧向投掷动作的蹬地、转体、挥臂动作的连续性”、“改进上步投掷动作”到“初步学习‘投掷步’动作”、“学会侧身交叉步动作”等逐渐深入。前一个重点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后一重点动作技能的形成,“模特”教学模式在导学过程中有效实现了目标。试想,当三名“模特”分别以蹬地、转体、挥臂的造型展示在学生面前时,那力与美的赏心悦目自然令学生心向往之,自主学习热情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结果大多学生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在测试中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同时在一次次进步中,学生不断获取自我激励性评价,增强自我效能感,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选模、展模、争模”三步操作过程既相互联系又互相促进,“选模”是为了“展模”,“展模”又是为了让学生“争模”,“争模”又为“选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最终目的是动作技能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育体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学生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所以,小学体育教学中用“赏识”构建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模特”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点所做的尝试,“模特”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练习的主动性。“选模”时,被选上的学生实际得到了教师的肯定,成为推动和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有效催化剂,“展模”这一过程的美感效应,除直接有助于动作程序化的形成外,还使学生为了“争模”纷纷采取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以被老师选上“模特”而自豪,有益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学生学习时的主动性正是发挥主体性作用的重要特征。同时,这一模式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参与掌握动作的情感,激起他们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学习欲望。
在“模特”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体现在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上,课堂以练习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初步尝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这一模式的特点和可操作性,小学体育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均可迁移采用这一模式。
恰当地运用好这一模式的三个步骤,既有助于能力目标的实现,又对学生美的熏陶和主体性的发挥这些情意目标的实现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使小学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地方。
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看,各年级段均安排了跑、跳、掷等的技巧和基本体操的内容,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及协调性。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受“技术教学”和“体质教学”思想的支配和困扰,重视统一集体训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示范——讲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从而既影响课堂上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又制约情意目标的实现。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旗帜鲜明地指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要从以“体育”为主的体育观向“育人”为目标的体育观转变。这使我们充分意识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在于充实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在运动中的才干和品质,促进其身心发展。
鉴于以上思考,我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三为主”的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尝试“模特”教学这一模式。
运动心理学认为,动作技能学习过程分认知阶段、连接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习惯了教学中的“示范——模仿”式,在导学达标过程中总是由教师将每个动作单独示范后让学生模仿练习。示范时教师需要不断变换位置,频繁改变方向,既易分散学生的精力,又使各种动作的手形、步型等规格打了折扣,使由动作定向阶段向动作协调完善阶段的发展过渡,即联合阶段的形成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动作的熟练化程度,即自动化阶段的形成。而运用“模特”教学模式,无论是导学达标的效果还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都截然不同。
T型台上的“模特”楚楚动人,极具美感,“模特”是艺术家用来素描、雕塑的描写对象,对文学家而言是借以塑造人物形象的原形。对小学生而言,虽然“模特”比较陌生,但极富诱惑。同时发现“模特”具有以下“四性”,即直观性、真实性、准确性和示范性。
“模特”教学模式的操作主要落实在学生基本掌握分解动作后,向协调完善阶段发展的连接阶段。组织教学时,我们分以下三个步骤操作:第一步:选模。挑选在认知阶段分解动作做得最好的学生演示,也就是当“模特”,每一个动作都由一位学生当“模特”,这一步本身就是对学生的赏识。“认同和赞美能增强人的自信,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小学生当选为“模特”,实在是光荣无比。第二步:展模。这一步的目的是使分解动作程序化,减少多余动作,教师此时只需要通过呼令喊动作名称指挥“模特”进行动作,这样,完整的一组动作就栩栩如生,一览无遗地展示在全体同学面前。操场好比舞台,“模特”就是演员。由于“模特”动作优美、到位,加深学生练习时的记忆,增强掌握动作的准确性。“模特”展示了力和美的统一,既有利于学生动作连接阶段的形成,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第三步:争模。动作完成联结后要达到自动化阶段需要进一步练习。让学生争当“模特”、再“展模”,有利于使动作达到熟练化程度。“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爱因斯坦)。更何况小朋友?于是,学生纷纷争当“模特”,充分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试以小学体育第十册投掷(掷垒球)7教时的单元教学为例。教学重点由“提高原地侧向投掷动作的蹬地、转体、挥臂动作的连续性”、“改进上步投掷动作”到“初步学习‘投掷步’动作”、“学会侧身交叉步动作”等逐渐深入。前一个重点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后一重点动作技能的形成,“模特”教学模式在导学过程中有效实现了目标。试想,当三名“模特”分别以蹬地、转体、挥臂的造型展示在学生面前时,那力与美的赏心悦目自然令学生心向往之,自主学习热情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结果大多学生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在测试中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同时在一次次进步中,学生不断获取自我激励性评价,增强自我效能感,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选模、展模、争模”三步操作过程既相互联系又互相促进,“选模”是为了“展模”,“展模”又是为了让学生“争模”,“争模”又为“选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最终目的是动作技能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育体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学生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所以,小学体育教学中用“赏识”构建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模特”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点所做的尝试,“模特”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练习的主动性。“选模”时,被选上的学生实际得到了教师的肯定,成为推动和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有效催化剂,“展模”这一过程的美感效应,除直接有助于动作程序化的形成外,还使学生为了“争模”纷纷采取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以被老师选上“模特”而自豪,有益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学生学习时的主动性正是发挥主体性作用的重要特征。同时,这一模式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参与掌握动作的情感,激起他们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学习欲望。
在“模特”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体现在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上,课堂以练习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初步尝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这一模式的特点和可操作性,小学体育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均可迁移采用这一模式。
恰当地运用好这一模式的三个步骤,既有助于能力目标的实现,又对学生美的熏陶和主体性的发挥这些情意目标的实现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使小学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