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方式的比较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raUnA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双梭形切口在治疗耳前瘘管感染期的优越性。方法经过对26例双梭形切口与24例单切口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分析比较。结果双梭形切口术式治愈率96.2%,单梭形切口术式治愈率83.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双梭形切口术式在治疗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步骤更科学,手术效果更确切。
  【关键词】
  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切除
  
  耳前瘘管感染期的治疗经常出现因为抗生素治疗无效,直到脓肿形成后,再行耳前脓肿切开引流治疗,经过不断换药,等到炎症消退后,二期进行耳前瘘管切除术。近来不断有报道,对耳前瘘管感染期进行手术治疗,一期切除耳前瘘管及周围的感染组织。我科于2004~2007年,对耳前瘘管感染期随机采用单梭形与双梭形,两种不同术式进行治疗。现在对上述两种术式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治疗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6~58岁,病程6~40 d。其中既往耳前瘘管并脓肿形成2次以上13例,耳前瘘管术后复发3例,脓肿切口引流术后不愈8例;对照组24例,男14例,女10例,病程6~30 d,其中既往耳前瘘管并脓肿形成2次以上9例,耳前瘘管术后复发2例,脓肿切口引流术后不愈6例。
  1.2手术方法手术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两组都先在瘘管内注入美兰少许。治疗组在瘘管口周围先作一个较小梭形切口,小圆刀于美兰染色外组织锐性分离。关键将瘘管与耳廓骨分离后,就可以将瘘管顺利分离到基底部。再根据炎症组织的范围作第二个梭形切口,于美兰染色外组织锐性分离,直到与瘘管基底部会合。双梭形切口皮肤边缘错位缝合[1]。对照组在包括瘘管及炎症组织在内,作一个较大的梭形切口,切开皮肤,齐头并进分离皮下组织,切除瘘管与炎症组织。切口边缘皮肤皮下分离,松解皮肤后再缝合,或应用旋转皮瓣、耳后游离皮瓣修补创面。
  1.3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切口一期愈合。好转:切口裂开,经过换药愈合。无效:耳前瘘管复发。
  1.4统计学分析采用组间 χ2检验。 
  
  2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过1年以上的随访。两组疗效分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治愈率%
  双梭形组26251096.2
  单梭形组24203183.3
  注: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讨论
  
  对耳前瘘管感染期的治疗,通常进行抗生素治疗疗效欠佳,等到耳前瘘管周围形成脓肿后,才进行耳前瘘管脓肿切开引流手术治疗。脓肿切开引流手术后,经过长时间的换药治疗后,在二期进行耳前瘘管的切除手术。换药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患者痛苦较大。
  近来文献资料报道,在耳前瘘管感染期进行手术治疗,并取得成功[2-4]。这一个进步,为耳前瘘管感染期的治疗开创了崭新的领域。大多数文献资料对耳前瘘管感染期的手术方式,仍然采用单梭形切口。
  单梭形切口方式主要存在以下不足:①在耳前瘘管感染期,进行耳前瘘管内美兰的注射时,美兰肯定溢出瘘管进入其周围的感染组织内。只切开瘘管周围感染的组织皮肤后,美兰就外溢污染整个术野,使得瘘管无法辨别。这是瘘管残留复发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对照组中有1例复发的原因;②单梭形切口,需要切除的皮肤较大,造成皮肤缺损较多。进行皮肤缝合时张力过大,造成术后皮肤崩裂,或因为缝合困难,需要进行皮瓣修复。对照组中有3例为皮肤崩裂或皮瓣部分愈合不良;③在耳前瘘管感染组织内进行分离时,渗血通常比较明显。在单梭形切口中,因为在同一个术野,渗血较多会明显影响对瘘管的辨别与分离。
  为了解决单梭形切口手术方式以上的缺点,设计了双梭形切口的手术方式,双梭形切口手术方式具有明显的优点:①在第一个梭形切口主要分离瘘管,对其周围炎症的组织暂时不进行分离,因为美兰自耳前瘘管注入后,美兰一般在瘘管及其周围的炎症组织内。所以在第一个梭形切口内,美兰在瘘管内,美兰不会污染术野,可以清晰辨别瘘管,直到瘘管的基底部。从而保证瘘管的完整切除;②双梭形切口类似扁平状“8”,而一个梭形切口类似扁平“0”, 切开同样的长度时,两者比较,“8”的周围比“0”的周围保留了更多的正常皮肤,所以使用双梭形切口,切口类似扁平状“8”,周围的皮肤经过错位可以轻松缝合,达到一期愈合。不需要制作转移皮瓣;③通过观察,耳前瘘管的前下方炎症组织比较严重,瘘管的后上方炎症比较轻。所以在第一个梭形切口的后上方分离瘘管,渗血比较少。同时瘘管在此处经常与耳廓软骨粘连,只有将瘘管与耳廓软骨分离后,才能达到瘘管的基底部。双梭形切口手术方式,选择先在此关键处进行分离,保证了在清晰的术野下完成此步骤。
  总之,双梭形切口的手术方式提出了,先在一个梭形内分离瘘管到基底部,再于另一个梭形切口内切除炎症组织,从而保证在一个清晰的术野中,将瘘管分离到基底部。为瘘管的彻底切除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双梭形切口最大程度保留了正常皮肤,并且可以利用皮肤错位缝合技术,有利于皮肤缝合。
  通过上述的比较,可以看出耳前瘘管感染期的手术治疗,双梭形切口手术方式与单梭形切口相比较,不单是手术切口的区别,更主要是手术原理的区别,双梭形切口手术方式具有明显的优点。
  
  参考文献
  [1]胡伟群,蔡志福,薛章委,等.应用双梭形切口术式治疗52例耳前瘘管并感染病例.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7,13(4):311-312.
  [2]姚红兵,汪武,徐洁.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手术时机的选择.重庆医学,2003,32(7):915.
  [3]庄惠文.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治疗体会.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16):1788-1789.
  [4]于刚,邱丽萍,高运乾.手术治疗较大溃面感染性耳前瘘管最佳时机的选择.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3,17(6):327-328.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联用西比灵片及复方丹参滴丸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入选98例椎-基底动脉不足患者随机分2组,分别以口服西比灵片及复方丹参滴丸为治疗组(50例)和
通过探讨护理干预对防止肺结核复发的护理,得出结论 :护理干预提高了结核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了治疗的依从性,提高了疗效,减少了复发,对结核病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53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认为肝硬化与糖尿病互相影响,使病情复杂化,临床表现多以肝硬化症状为主,大部分都没有典型的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状,患者负担重,易发
本文以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背景,分别从树立理念、创新方法、完善机制、注重人才、重视财务管理以及不断提高医院的市场应变和创新能力这六个方面,对医院卫生经济管
目的 观察低温透析对血透相关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透析中经常发生低血压的血液透析10例,观察在常温透析和低温透析时血压的变化.结果 采用低温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低.
目的:调查高原慢性习服群体公路护路职工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达到血液学诊断标准的患病率,揭示其性激素、免疫、血细胞的特征性改变及其生理与病理的关联。方法:随机抽取海拔(
【摘要】目的探讨化疗致消化道不良反应的饮食护理措施。方法总结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进行化疗引起消化系统胃肠道反应369例护理措施。结果369例化疗引起消化系统胃肠道反应经积极的进行饮食护理,患者消化系统胃肠道反应均能减轻或消失,顺利完成了化疗。结论化疗引起消化系统胃肠道反应进行详细的体质评估、周密的护理计划、正确的止吐剂应用、合理的饮食调整能够明显减少或减轻化疗引起消化系统胃肠道反应,改善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艾司洛尔对预防双腔支气管内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合适剂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人。A组:注射生理盐水10 ml(对照组),B组:静脉注射艾司洛尔0.5 mg/kg,C组: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 mg/kg,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诱导后2 min、插管后即刻、插管后2 min、5 min、1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