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穿插的教学艺术能激活语文课堂,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让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 穿插艺术
语文教学讲究一个“活”字,要突出入文学科的特点与灵性。教师只有激活语文课堂,才能使课堂精彩纷呈,摇曳多姿。运用“穿插”的教学艺术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迅速地激活学生的兴趣,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起来。
一、穿插音乐美,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给人美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能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音乐手段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
如教授《桂林山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漓江的美景,笔者先用幻灯展示课文的插图,然后激趣:“大家想去漓江游玩一番吗?”并进一步创设情境:“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荡起双桨,尽情地去游览桂林的山水吧!大家坐好了吗?”接下来安排两人划桨并随机播放音乐仑让我们荡起双桨》,随着美妙的旋律,教师以导游身份引导学生泛读课文。此时,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秀丽的山水图画,荡漾在学生耳畔的是优美的音乐和人情人境的导游语,学生们又怎能不为漓江的迷人景色所陶醉呢?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也悄然展开。在余音绕梁的氛围中,进一步发问:“你们能说说用自己的小手、小脚拨动漓江水的感觉吗?”学生们回答:“清凉极了,溅起的小水珠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我没忍心打破漓江的宁静,但我感受到了迎面吹来的凉风中还夹带着漓江水那甜甜酌气息”……显然学生们在此柔美的情境中,完全沉浸在了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至此,身临其境的感觉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学习活动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穿插绘画美,增添课堂情趣
具体生动的形象,往往比抽象的文字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更是有其独到的功效。要把文字变成图画,除了弄懂材料外还要发挥想象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较好的激发。
如教授《找春天》时,笔者没有急于让学生去读课文,而是提前留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到学校、公园、田野中去寻找春天,并告诉学生:“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春天的踪迹。”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发现的兴趣。上课时,我让每位同学先把自己在大自然中发现的春天画下来,然后用一句话讲给大家听,不一会儿,一幅幅充满生机的、充满春天气息的画展现在我的眼前。有的说:“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有的说:“春天来了。我和爸爸妈妈到公园放风筝。”孩子们举起自己的画,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自己发现的春天,体验发现的快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时笔者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的作业都完成得非常好,大家都找到了春天,并把它画了下来。你们想不想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发现了什么?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好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于是,大家纷纷拿起课本,自由朗读起来,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三、穿插表演美,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教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情节,让学生在课堂里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并使其在表演中得到充分的体验。
如教授《蝙蝠和雷达》时,采用游戏表演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生:好!师:用手巾蒙住两位同学的眼睛,分别让他们来“贴鼻子”。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则贴到了眉梢上。学生们笑得前俯后仰,课堂上乐成一团。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生:因为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见。师:对!他俩的眼前是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这种导人能先声夺人,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有效果。
再如教授《坐井观天》时,青蛙与小鸟的第二次对话,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先后安排了三次片段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青蛙、小鸟的心情和它们的个性。这样的表演过程不仅保持了语文教学重朗读、重熏陶的本色,而且在形式与效果上都有了提升,即组织形式由单调向生动转变,智能培养由一元向多元拓展。学生自我的表演过程不仅涉及处于核心地位的语言智能的发展,还调动了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等的协调参与。因此,不论是参加表演的、还是旁观的,都可以通过表演者的语言、神态、动作来掌握知识、体验情感、深悟文韵。因而,这种“围绕一个概念,打开多扇窗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更为充分地得到多元智能的培养与发展。
四、穿插竞赛美,让课堂活起来
小学生好胜心强,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来点竞赛,能使他们对原本不喜欢的内容也会兴奋起来。
比如找几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的成语本是令学生头疼的事,你一说比试一下谁找得多,那学生的情绪就像炸开锅的水沸腾起来,能一下子找出很多。朗诵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如果采用竞赛的形式,那学生简直就是欲罢不能,一个个都会跳起来。其实,语文教学有许多学习内容都可以穿插点竞赛,如生字默写、角色朗读、背书、作文、猜谜、演讲等等,比赛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如师生比、男女生比、小组比、大组比等等。竞赛的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与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让他“露脸”,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善于让语文课迷住学生,让学生感受教材所蕴涵的艺术美,使学生不但学到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而且身心都得到艺术的熏陶。穿插的教学艺术能化枯燥为活跃,变遥远为切近,让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强烈的表现欲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语文教学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动人音符。
[关键词]语文教学 穿插艺术
语文教学讲究一个“活”字,要突出入文学科的特点与灵性。教师只有激活语文课堂,才能使课堂精彩纷呈,摇曳多姿。运用“穿插”的教学艺术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迅速地激活学生的兴趣,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起来。
一、穿插音乐美,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给人美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能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音乐手段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
如教授《桂林山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漓江的美景,笔者先用幻灯展示课文的插图,然后激趣:“大家想去漓江游玩一番吗?”并进一步创设情境:“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荡起双桨,尽情地去游览桂林的山水吧!大家坐好了吗?”接下来安排两人划桨并随机播放音乐仑让我们荡起双桨》,随着美妙的旋律,教师以导游身份引导学生泛读课文。此时,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秀丽的山水图画,荡漾在学生耳畔的是优美的音乐和人情人境的导游语,学生们又怎能不为漓江的迷人景色所陶醉呢?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也悄然展开。在余音绕梁的氛围中,进一步发问:“你们能说说用自己的小手、小脚拨动漓江水的感觉吗?”学生们回答:“清凉极了,溅起的小水珠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我没忍心打破漓江的宁静,但我感受到了迎面吹来的凉风中还夹带着漓江水那甜甜酌气息”……显然学生们在此柔美的情境中,完全沉浸在了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至此,身临其境的感觉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学习活动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穿插绘画美,增添课堂情趣
具体生动的形象,往往比抽象的文字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更是有其独到的功效。要把文字变成图画,除了弄懂材料外还要发挥想象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较好的激发。
如教授《找春天》时,笔者没有急于让学生去读课文,而是提前留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到学校、公园、田野中去寻找春天,并告诉学生:“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春天的踪迹。”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发现的兴趣。上课时,我让每位同学先把自己在大自然中发现的春天画下来,然后用一句话讲给大家听,不一会儿,一幅幅充满生机的、充满春天气息的画展现在我的眼前。有的说:“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有的说:“春天来了。我和爸爸妈妈到公园放风筝。”孩子们举起自己的画,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自己发现的春天,体验发现的快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时笔者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的作业都完成得非常好,大家都找到了春天,并把它画了下来。你们想不想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发现了什么?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好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于是,大家纷纷拿起课本,自由朗读起来,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三、穿插表演美,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教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情节,让学生在课堂里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并使其在表演中得到充分的体验。
如教授《蝙蝠和雷达》时,采用游戏表演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生:好!师:用手巾蒙住两位同学的眼睛,分别让他们来“贴鼻子”。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则贴到了眉梢上。学生们笑得前俯后仰,课堂上乐成一团。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生:因为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见。师:对!他俩的眼前是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这种导人能先声夺人,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有效果。
再如教授《坐井观天》时,青蛙与小鸟的第二次对话,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先后安排了三次片段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青蛙、小鸟的心情和它们的个性。这样的表演过程不仅保持了语文教学重朗读、重熏陶的本色,而且在形式与效果上都有了提升,即组织形式由单调向生动转变,智能培养由一元向多元拓展。学生自我的表演过程不仅涉及处于核心地位的语言智能的发展,还调动了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等的协调参与。因此,不论是参加表演的、还是旁观的,都可以通过表演者的语言、神态、动作来掌握知识、体验情感、深悟文韵。因而,这种“围绕一个概念,打开多扇窗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更为充分地得到多元智能的培养与发展。
四、穿插竞赛美,让课堂活起来
小学生好胜心强,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来点竞赛,能使他们对原本不喜欢的内容也会兴奋起来。
比如找几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的成语本是令学生头疼的事,你一说比试一下谁找得多,那学生的情绪就像炸开锅的水沸腾起来,能一下子找出很多。朗诵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如果采用竞赛的形式,那学生简直就是欲罢不能,一个个都会跳起来。其实,语文教学有许多学习内容都可以穿插点竞赛,如生字默写、角色朗读、背书、作文、猜谜、演讲等等,比赛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如师生比、男女生比、小组比、大组比等等。竞赛的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与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让他“露脸”,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善于让语文课迷住学生,让学生感受教材所蕴涵的艺术美,使学生不但学到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而且身心都得到艺术的熏陶。穿插的教学艺术能化枯燥为活跃,变遥远为切近,让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强烈的表现欲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语文教学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动人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