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眼轴长度>24 mm的白内障患者不同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和角膜球面像差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眼科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117例(234只眼),其中男性51例(43.59%),女性66例(56.41%),年龄52.0~85.0岁,平均(69.0±8.7)岁,眼轴长度(27.6±1.8)mm(范围24.2~31.9mm)。根据A超测得眼轴长度将患者分为4组:第1组为24 mm≤眼轴长度<26 mm,共47只眼,第2组为26 mm≤眼轴长度<28 mm,共100只眼,第3组28 mm≤眼轴长度<30 mm,共55只眼,第4组30 mm≤眼轴长度<32 mm,共32只眼。使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Pentacam眼前节诊断分析仪测量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值,6 mm直径内的前、后表面角膜球面像差值。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样本K-S检验正态性分布,用Pearson相关分析获得年龄与角膜参数、眼轴长度与角膜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角膜参数在不同眼轴长度分组间进行比较。
结果117例(234只眼)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与角膜前、后表面曲率之间有相关性(r=-0.213,0.174;P<0.05),与角膜前、后表面球面像差之间均无相关性(r=-0.114,0.055;P>0.05);角膜前表面曲率平均值分别为第1组(45.26±1.60)D,第2组(44.17±1.45)D,第3组(44.40±1.99)D,第4组(44.53±1.69)D;角膜后表面曲率平均值分别为第1组(-6.57±0.26)D,第2组(-6.40±0.24)D,第3组(-6.41±0.38)D,第4组(-6.43±0.26)D。各组间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组间进行两两比较时,第1组的角膜前表面曲率分别与第2组、第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第1组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分别与第2组、第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前表面球差平均值分别为第1组(2.09±0.53)μm,第2组(1.90±0.44)μm,第3组(2.00±0.74)μm,第4组(1.78±0.52)μm;角膜后表面曲率平均值分别为第1组(2.69±1.15)μm,第2组(2.46±1.16)μm,第3组(2.92±2.51)μm,第4组(2.69±1.13)μm。组间两两比较时,角膜前、后表面球差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随着眼轴长度的增加,角膜前表面曲率减小,但眼轴>28 mm后,补偿作用减弱。角膜球差在个体间差别较为明显,需在白内障摘除术前进行个体化测量,从而指导非球面IOL的选择。(中华眼科杂志,2017,53:25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