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情(empathy)一般指对他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过程,也包括对他人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能力。但是共情的复杂性令人眼花缭乱。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在研究共情几十年后,认为越来越难对共情做出明晰的界定。共情既是一种社会情绪,又是一种社会认知;共情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特质;共情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共情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又有后天教养的因素;共情既是自上而下的监控性的,又是自下而上的自动化的;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
基于十多年的教师研究,我们认为共情是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教师共情是教师能够真诚地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会学生的想法与感受,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共情是实现学生本位的一种能力,共情是体现助人职业特殊性的一种核心专业能力。
首先,共情是教师敏锐地“自由出入”学生内心的一种能力。共情性的教师善于“自动化”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能够敏锐地觉察常人所不能觉察的学生心理。高共情性的教师能够“跳出”学生的框架,更有远见地看到学生没有觉察到的问题,从而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成长。
其次,共情是教师妥当地给予学生温暖的能力,也是尊重学生潜力的一种方式。拥有共情的教师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温暖”,还对学生的能力表现出“尊重”。共情性的教师总是能够让学生心怀感激,无论是严格还是包容,都表现出“为了学生好”的暖意。同时,共情性的教师总是尊重学生现有的基础,激发其潜力。高温暖、高尊重的教师才是真正共情性的教师,高温暖、低尊重的教师只能叫做“家长式共情”,容易恨铁不成钢,好心办坏事。
最后,共情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一种根本动力。不管如何共情,教师共情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提是“为了学生发展”,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师克服情绪疲劳提升工作幸福感的良药。高共情性的教师不断对学生付出,通过学生的点滴成长、通过对付出进行解读并及时反馈给自己,从而增强对学生继续付出动力。善于共情的教师不会因为对学生的不断付出而枯竭,他有能力在关爱学生的同时关爱自我。
共情是教師的核心专业能力,高明的教师善于实现师生间“自我”与“他人”的自由“转换”;高明的教师既能给予学生温暖又能尊重并激发学生潜能;高明的教师既能基于学生的利益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善于进行自我关爱。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应用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在研究共情几十年后,认为越来越难对共情做出明晰的界定。共情既是一种社会情绪,又是一种社会认知;共情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特质;共情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共情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又有后天教养的因素;共情既是自上而下的监控性的,又是自下而上的自动化的;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
基于十多年的教师研究,我们认为共情是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教师共情是教师能够真诚地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会学生的想法与感受,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共情是实现学生本位的一种能力,共情是体现助人职业特殊性的一种核心专业能力。
首先,共情是教师敏锐地“自由出入”学生内心的一种能力。共情性的教师善于“自动化”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能够敏锐地觉察常人所不能觉察的学生心理。高共情性的教师能够“跳出”学生的框架,更有远见地看到学生没有觉察到的问题,从而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成长。
其次,共情是教师妥当地给予学生温暖的能力,也是尊重学生潜力的一种方式。拥有共情的教师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温暖”,还对学生的能力表现出“尊重”。共情性的教师总是能够让学生心怀感激,无论是严格还是包容,都表现出“为了学生好”的暖意。同时,共情性的教师总是尊重学生现有的基础,激发其潜力。高温暖、高尊重的教师才是真正共情性的教师,高温暖、低尊重的教师只能叫做“家长式共情”,容易恨铁不成钢,好心办坏事。
最后,共情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一种根本动力。不管如何共情,教师共情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提是“为了学生发展”,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师克服情绪疲劳提升工作幸福感的良药。高共情性的教师不断对学生付出,通过学生的点滴成长、通过对付出进行解读并及时反馈给自己,从而增强对学生继续付出动力。善于共情的教师不会因为对学生的不断付出而枯竭,他有能力在关爱学生的同时关爱自我。
共情是教師的核心专业能力,高明的教师善于实现师生间“自我”与“他人”的自由“转换”;高明的教师既能给予学生温暖又能尊重并激发学生潜能;高明的教师既能基于学生的利益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善于进行自我关爱。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应用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