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特征之一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a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语言创造了一个审美乌托邦,使主体丧失自我和对象意识。广告充分地利用文学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优势,追求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广告中文学语言的语音美主要表现在:追求文学语言的语音常规美、追求文学语言语音的变异美。
  关键词:文学语言 广告 音乐美
  
  文学语言创造了一个审美乌托邦,使主体丧失自我和对象意识。文学语言所呈现的世界,是超越现实主客二分,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文学语言继承原始语言的混融性,恢复认知与意向的同一性。文学语言既有认知功能,认识客观现实,领悟人生真谛;又有意向性,表达主观情感,追求生存价值。文学语言不是冷冰冰的客观符号,而是带有强烈情感的人化的符号。而且在审美意义的高度上,把生存的本质和生存的价值变成统一的生存意义问题,既是审美认识,也是审美情感,审美意识是知情合一的。语言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冷冰冰的符号,而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成为充分人化的对象。
  文学语言展示的世界不是死寂的世界,而是有生命的世界,所以文学语言是有生命的符号,具有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这种感染力不仅是难以抗拒的,更是突破理智的防线,充分释放人的深层心理能量(集体无意识),因而是“共通感”,具有超个体的、主体间的性质。在这本真的存在中,是在更高水平上恢复人与世界的同一,让世界重新拥有生命和灵性,成为与人交往对话,沟通融合的另一个主体。这就是马丁·布伯所言的“我”与“你”的关系,也是大卫·雷·格里芬说的“世界的返魅”。
  广告为了达到消费的目的,充分地利用文学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优势,消融人类与物质的距离,从而吸引消费者消费。广告首先追求文学语言的音乐美,给消费者以听觉上的吸引。
  汉字的单体方块结构和一字一音节的特点,给语言的构造和表达提供了韵律美和节奏美的可能,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认为写作时应讲究“声不失序,音以律文”,主张“声转于物,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1]就是说要使声音不失掉应有的次序,以音调构成文章的声律;词语的声音配合得好,读起来就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富于节奏感。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记忆,而且给人以美感,在广告中采用简洁有力、易读易写的语句,设计有节奏的韵律化语言,可以提高信息接收和储存的效率,实现广告的长期记忆目标。广告中文学语言的语音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追求文学语言的语音常规美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认识到汉语语音的声、韵、调及其相互间的配合能形成语音上的音乐美,从而总结出一些语音上的运用规律。这些规律,我们称之为语音运用的常规,具体表现如下:
  (一)平仄相间
  汉语是独有声、韵、调体系的语言。文学语言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离不开声律的作用。
  声律是指语言声调安排的规律,即利用不同声调有规律地搭配,构成语言的抑扬顿挫之美。声调是汉语言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与音长、音高都有关系,但主要表现在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上。古汉语中,汉字的语音按音调的高低升降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叫做四声。古代格律诗中的“平”指的是平声,“仄”则包括上、去、入三声。有规律地把平声、仄声相互交替,可以使广告节奏和谐,富于音乐性。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入声,但仍有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又分为平声(阴平、阳平)和仄声(上声、去声)两大类。平声与仄声有音高的区别,音长也不一样,平声语调平缓,仄声曲折多变。文章写作如果能做到声调协调、平仄相间,就能收到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的效果。
  平仄相间是指语言表达中的平声和仄声要适当隔开,不能一味地用平声字,也不可一味地用仄声字。如:
  (1)维 维 豆 奶,欢 乐 开 怀。(维维豆奶广告)
   — — || — |— —
  (2)长 城 电 扇,电 扇 长 城。(长城牌电扇广告)
   — — |||| — —
  (3)食 龙 丰,万 事 通。(丰方便面广告)
   —| —|| —
  上例中“—”表示平声,“|”表示仄声,广告语言有意识地利用语音手段,声调平仄相间,读起来波澜起伏,错落有致,音节匀称,富于旋律。平仄配合,交错或对立出现,形成声音上的波澜起伏,呈现出旋律美。
  (二)音节相称
  音节的搭配是音乐美的一个重要方面。音节相称是指对应的词语的音节大改相当,一般说来单音节词配单音节词,双音节词配双音节词,三音节配三音节词,四音节词配四音节词语等等,这样读起来才有节奏感,韵律美。根据汉语语言习惯,在不影响意义的情况下,选择音节对称匀齐、成双成对的词语,使上下文的语句互相对应,音节协调,配合得当,即可收到节奏明快、匀称和谐的效果。如:
  (4)人旺、气旺、身体旺;财旺、福旺、运道旺。(湖南长沙旺旺系列食品对联广告)
  (5)柔柔的风,甜甜的梦。(鸿运扇广告)
  (6)长天五彩路,美联四海情。(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广告)
  上例音节相称,整齐匀称,读起来富有节奏。
  (三)合辙押韵
  合辙押韵是一般诗歌创作必须遵循的规则,也是广告创作的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段。在广告词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或相似的字并反复出现,就构成和谐的韵律,念起来顺口动听,易记能唱,加之合辙押韵是信息在语言上的近似性重复,故能增强消费者的知觉度,收到更好的记忆、传播效果。如:
  (7)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张弓酒广告)
  (8)常喝彭祖酒,能活九十九。(四川彭福酒广告)
  (9)活力28,沙市日化。(“活力28”洗衣粉广告)
  (10)一把在手,绿荫常有。(纺织制伞厂广告)
  上例“中”与“弓”、“酒”与“九”、“8”与“化”、“手”与“有”都是在句末设置有规律又有意义的同韵字,或两两相押,或一韵到底,读起来琅琅上口,畅达悦耳,而有些广告则干脆采用诗歌的形式,成为独具艺术名称的广告诗。又如:
  (11)茅台首酿酽如油,三五呼朋买小舟。醉倒绿波人不觉,老渔唤醒月斜钩。(茅台酒广告)
  这则广告中“舟”与“钩”押韵,俨然一首完全合格的平起式七言绝句,诗行整齐,节奏鲜明,韵随意转,声调和谐,形成韵律的回环美,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再如:
  (12)向太阳里取来的熔岩,从碧空中摘来的星星;耐得住千度高温,负得起延长白昼的使命,把五彩缤纷的晚霞,焊接上金光灿烂的晓云。
  这是诗人闻捷为上海一家灯泡厂写的一首广告诗,采用的是新体诗歌的形式,其中“星、命、云”押韵,虽然句子长短不齐,但错落有致,自由而有规律,读起来抑扬起伏,极富韵律美。
  (四)叠音(重言)有致
  将两个相同的字组成叠音词以抒情状物,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方式。如“‘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嘌嘌’学草虫之韵”,[2]以少总多,贴切精炼,生动鲜明。由于叠词有助于描绘形象,可以增强音乐美感,又接近口语,所以也就为广告语言通俗化、艺术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如:
  (13)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伊利苦咖啡雪糕广告)
  (14)干干净净,真真正正,(碧浪洗衣粉广告)
  (15)晶晶亮,透心凉。(雪碧冷水)
  上例“苦苦”“甜甜”“干干”“净净”“真真”“正正”“晶晶”将单词音形容词重叠,或作定语,或作谓语,或作状语,或作补语,以表示程度的适中或加深,将产品的功能、效果、品味等描绘得生动具体、新鲜有趣,加之念起来动听悦耳,使广告的内容与形式更加和谐。王力先生认为叠字可以“把事物‘形容尽致’,这好像在语言加上了鲜艳的色彩”。[3]又如:
  (16)滴滴清香,丝丝娇柔。(珍珠茶广告)
  (17)事事因你而精彩!(雀巢咖啡广告)
  (18)年年如青春少女。(上海日用化学品厂牡丹灵芝膏广告)
  上例“滴滴”“丝丝”“事事”“年年”以表示“每一”或“许多”意思的单音量词的重叠,来强调产品或服务的特色、优质、长短、知名度、赞誉度,使广告主题更为突出,给消费者的印象更为深刻,而重言叠音又铿锵可诵,收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五)响度适宜
  响度适宜一是指一句话中韵母响亮的字要与韵母弱的字合理的搭配,做到有大有小(口型大的音与口型小的音配合起来),有强有弱(发音响亮的字与发音暗弱的字配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声音的起伏之美。如:
  (19)拥有健康,当然亮泽。(潘婷洗发水广告)
  (20)为懒人准备的。(牙膏广告)
  例(19)韵母排列是ong、ou、ian、an、ang、an、iang、e,可见发音响亮的ong、an 音与发音略弱的i、e音能够错落有致,说起来有张有弛,有强有弱,悦耳动听,这是该广告之所以流传的重要因素。例(20)的韵母排列为ei、an、en、en、ei、e发音都比较暗弱,很难叫响,所以会影响广告语的流传。
  响度适宜二是指不要把相同或相近的声母(或韵母)的字集中用在一句话中。如“咱赵寨栽枣栽柿不栽竹”由于声母相同,相近,所以读起来拗口,叫起来别扭,又如“一只兔子粗腿,一只兔子腿粗”,读起来挺拗口,这是因为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集中到一块了,因此广告语应注意这个问题,尽量使广告语读起来朗朗上口,爽心悦耳。
  
  二、追求文学语言语音的变异美
  
  人们对语音的认识及其利用,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运用一种规范性的准则,将语音的某种特征固定为一种人为的模式,如中国的诗词格律。其二是运用一种灵活的手法,巧妙地利用语音的某种特征造成一种语音形态的变异,使这种语音形态发挥出超越自身的表现力。
  汉语语音的变异的特征表现在:从符号学看,汉语的语音变异最根本的是利用了能指和所指的有机联系。语音形态的变异也就是能指的变异,能指变了,所指也就变了。在语言表达中,固定的能指常常会赋予一种临时的特殊的所指内涵。如:“默默无蚊”的奉献。(华力灭蚊器广告词)这里利用了“无蚊”与“无闻”的同音现象,由“无闻”联想到“默默无闻”,赋予这个语音形态特殊的含义,造成语音形态的变异,使语言表达妙趣横生,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令人遐思不已。从美学角度看,语音变异会造成一种听觉感知的音响形象的变异美。当人们将固定的语音形态的规范加以变异时,一种无形的捕捉语音形态的冲动就会在读者的心里形成,这就使得语音的变异具有鼓动性和强调性。如:“闲”妻良母。(洗衣机广告词)这里“闲”与“贤”同音,能指发生了变异,赋予了新的含义:妻得洗衣机,有了空“闲”后,就教子有方,可以更好地成为“良母”了。话中有话,意在言中,一箭双雕,诙谐幽默。由于汉语语音富有音乐性,这就使语音变异富有音乐美。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同音异义、一音多义、一音一义、异音同义等形成了音义结合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也形成了语音变异的可能性。利用音义结合的某些因素,正是语音变异的重要途径。下面谈谈谐音变异:
  1.音异形的变异
  这种变异是根据音义结合中同音异形的特点,通过谐音构成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以表达特定的意义。如:
  (21)衣衣不舍华南牌。(华南牌缝纫机广告)
  (22)白云天下友,天下有白云。(“白云”牌电冰箱广告)
  (23)丰华正茂。(丰华圆珠笔广告)
  例(21)“衣衣”既是每件衣服之意,又与“依依”谐音,谐音变异妙语双关,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例(22)“有”和“友”谐音,给人留下形象生动、言辞隽永的难忘印象。例(23)“丰”与“风”谐音,使词语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含蓄幽默。
  2.音同形的变异
  这种变异是利用声音相同、形体也相同的语素进行的。如:
  (24)中意冰箱,人人中意。(中意冰箱广告)
  (2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买好书,请找树人。(神州树人书店广告)
  (26)不打不相识。(四通打字机广告)
  例(24)“中意”一是指冰箱名称,一是指“中意”词语的实际含义,利用转义、多义,给人印象尤深。例(25)“树人”同样指“树人”的词语的实际含义和商品名称,意义的转换使人感到一种新奇,留下深深的印象。例(26)“打”字有不同的含义,在通俗中蕴含新奇,惟妙惟肖。
  3.谐音仿拟的变异
  这种变异是利用谐音来进行仿拟,仿拟后的语句跟仿拟前的语句具有音同或音近的特征。如:
  (27)剪(见)多识广,报(包)罗万象。(《中国剪报》广告)
  (28)百“文”不如一“键”。(传凯特技术公司广告)
  (29)“食”全“食”美。(食品店广告)
  例(27)利用“剪”与“见”“报”与“包”之间的近音关系进行仿拟,准确地把剪报的特点表现出来,表意丰富,显示出一种书卷气和机智美。例(28)是谚语“百闻不如一见”的仿拟,形式不变,但意义改变,赋以了广告新的内涵。例(29)是“十全十美”的仿拟,既仿得贴切,也拟得形象。
  谐音变异是一种很有效的语言变异方法,这种变异充分利用了语言的音义结合的特点,把音同或音近的不同语言单位巧妙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丰富的表达方式,对思想内容的表述起了很大的作用。
  语音的变异是能指的变异,能指在语言符号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种语言之所以能够使人从听觉上感知出区别于另一种语言,首先是能指在起作用,所以在语言实际中,利用这一点进行变异也就有可能了。
  韵律变异是一种利用语言的语音特征而形成的一种变异形式。一方面,韵律作为一种声律美的表现形式,要求人们注意声韵调的配合以及用韵的和谐完美;另一方面,人们又直接在韵律上作一些变异。如:
  (30)你安居,我乐业。(台湾中信房屋公司广告)
  (31)聪明不必绝顶。(美加净颐发灵广告)
  例(30)把成语“安居乐业”,分解为“你安居,我乐业”,打破了原来的节奏,既保留了原来的意义,又增添了新的含义。例(31)在俗语“聪明绝顶”中添加“不必”增添了新义。
  语音是生成文学语言音乐美的最为重要的基础。作为广告语言作品首先是一连串声音的系列,是从这个声音的系列中再生出意义的。构成音乐美的文学语言语音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追求常规美,还是变异美,都是利用语言符号的听觉特征,给读者传递特别的信息,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广告正是充分利用文学语言的语音特征,首先在听觉上给消费者以震憾,从而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刘勰.文心雕龙·声律[M].孔祥丽等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徐丹辉.语言艺术探索[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4]冯广艺.汉语修辞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杨志岐.广告语言妙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黄小平,云南红河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据调查,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只有一半人能说普通话,虽然现在有0.92%的人坚持使用繁体字书写,但同时还有四成人看不懂繁体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已有四年之久,然而,普通话的普及率仍然如此之低,实在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约为53%,另外,8%的人从出生就开始讲普通话。场合越正式,普通话的使用频率越高;其中在家讲的最少,在单位最常用。目前,方言还仍是家
期刊
摘要:散句群,被看作是句群家庭的一个新成员,本文试从其特点、组合手法、产生的原因及修辞效果等方面加以探究。  关键词:散句群 特点 组合手法 修辞效果    句群是句子与句子有机组合的整体。句群都有向心性、完整性、层次性、衔接性等特点。其组合一般靠语法手段,另外也可以使用语汇或修辞手段。在近三十年来的小说里,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在传统语言中该是复杂的单句或该是复句的语言单位变成了独立的短句群体。
期刊
摘要: 四字格“没X没Y”,是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法格式,有其特定的表意功能和使用规律。本文通过对语言事实的描写,探讨了这一格式的构成、语义类别以及语法功能。  关键词:“没X没Y”格式 构成 并列关系 因果关系    汉语中有一种固定的四字格“没X没Y”,由两个“没”搭配而成,它的结构严密紧凑,格式整齐均匀,节奏鲜明,表述精炼。因此,在现代汉语日常用语中使用频率很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法格
期刊
摘要:本文以“A了去了”短语为研究对象,首先着重分析了它的语义、语用、句法特点;其次对“A了去了”的内部结构——述语“A”、程度补语“去”和两个“了”进行逐个分析;最后介绍了该短语的五种异形同义短语,以期对“A了去了”短语作出多全方位的探讨。  关键词:A了去了 程度补语 述程短语 性质形容词 异形同义    引言  语言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随着交际的频繁,越来越多的方言词汇正在以不同的速度进入
期刊
摘要:新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词新义不断涌现。这些新词语有着汉语词汇普遍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很多学者对新词语的造词法予以关注,但大多是对于新词语总体的考察。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所收的1200余条新词新义中动词新词的造词法进行考察,希望可以对动词新词的造词法特点有所了解。  关键词:动词 新词 新语 新义 造词法    前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小句中枢的视角,对当前流行的一种句法结构“很X很XX”进行考察,分别从语言和语言认知心理的层面进行描写,考察其语义关系和语用价值,体现小句中枢的理论在实际语言现象分析中的指导性意义。并对当前网络用语的文化心理和其产生存在的理据进行分析。  关键词:“很X很XX”结构 语言层面 语言认知心理    2008年,随着“艳照门”事件在中国的发生,一个新的句法结构“很X很XX”产生了。根据这
期刊
摘要:本文秉承索绪尔先生的语言研究指向,认为《言语的语言学导论》是一本消除语言学界对索绪尔学说的误解、语言学将来发展指明方向的书;在述评全书内容的基础上指出该书有三大特点:继承革新性、前瞻首创性、平实普适性。  关键词:索绪尔 语言的语言学 言语的语言学    一、引言    20世纪初,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作了语言与言语的区分,并着重强调了语言的研究。自此之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当代汉语流行结构“准X”的形成与发展、“准X”的组合方式与结构关系以及“准X”的语义表达。  关键词:准X 词族 构词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以“准”构成的“准X”词族。“准X”中的“X”有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在“准X”结构中,“准”与X的组合有一定的选择性。“准X”在语义表达上分比照类和接近类。“准X”词族在结构方式、语义内涵、语用倾向上都体现出创新性、能产性和多样化
期刊
摘要:陕西洋县方言中有一个使用非常普遍的语气助词 “ɡa[kɑ]”, 与hɑ[ha]、xiɑ[ia]并存使用,它是中古音的保存;ɡɑ[kɑ]作为语气词,主要表达祈使语气,还可以用在表陈述、疑问、感叹、虚拟等语气的句子中,以强化语气,还可以表示停顿。  关键词:陕西洋县“ɡɑ[kɑ]” 语音演变语用特点    洋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洋县方言中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语气助词ɡɑ[kɑ],与其并存使用的还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对萍乡方言“X+形”类形容词进行研究。具体从构成方式、语法功能等方面对“X+形”类形容词进行描写、分析,并对其否定形式及重叠方式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萍乡方言 “X+形”类形容词 构成方式 语法功能 否定形式 重叠    朱德熙先生在《形容词研究》一文中提到一种与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如干净、大方、糊涂、规矩、伟大)不同的复合形容词,即“霎白、冰凉、通红、鲜红、魆黑、喷香、粉碎、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