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的宽宏和科学态度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潮》1998年第四期的《刘大年忆郭沫若》一文,讲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
  195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提出建立三个历史研究所,一所请郭沫若兼所长,二所请陈寅恪任所长,三所请范文澜当所长。当时,陈寅恪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同年12月,由北京大学副教授、陈寅恪的弟子汪篯南下敦请。不想汪、陈相见之后,陈寅恪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感激或感动,还提出了担任所长的苛刻条件:请毛、刘二公(即毛泽东、刘少奇)允许他不讲马列主义。
  刘大年教授转述的这一段,比较简略。根据汪篯事后的汇报,陈寅恪当时提出的条件是:
  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
  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这两条,陈寅恪为了表示其正式和郑重,特请其夫人记录,以书面形式交给汪带回北京。当陈的助手等劝陈不必提这样的条件时,陈表示:“我对共产党不必说假话。”
  汪筏报告的情况显然比刘大年教授所忆要严重得多。不仅自己“不讲马列主义”,而且要求毛或刘书面保证,允许整个研究所都“不宗奉马列主义”,“不学习政治”。按照当时的认识水平,这是个原则问题;按照后来上纲上线的说法,这是一个走哪条路,办什么样的研究所,领导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严重问题。自然,陈寅恪出任所长之议就此作罢。
  事情似乎到此为止了。陆键东的名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叙述也果然到此为止。然而,刘大年教授却继续说:
  1954年,中国科学院酝酿建立哲学社会科学部,出现了陈寅恪能不能被提名为学部委员的问题。于是旧事重提了:就学术成就看,陈寅恪是研究隋唐五代史的权威,不选进学部委员不行;但是,选这样一个公然声称“不宗奉马列主义”的人当学部委员,行吗?学部委员就是院士,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头衔,授予陈寅恪这样的头衔,是事关树立什么样的人为榜样的大是大非问题呀!事情反映到毛泽东那里,不想毛泽东明确表示:“要选上。”结果,陈寅恪就当上了学部委员,他没有再拒绝。
  刘大年教授的这个补充十分重要。它引起了我深沉的思考。陈寅恪当年提出的条件,不仅“苛刻”、“唐突”,在某些人看来,甚至可以说“猖狂”,然而,毛泽东不仅不以为忤,反而要赠之以桂冠,崇之以头衔。据笔者所知,后来陆续加上去的头衔还有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何以然?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和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和巨大进步。学习马列,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要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决不能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之外无真理;也不能认为,非马克思主义者就不能认识真理。陈寅恪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在隋唐史等领域内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切实事求是的人都会承认他的成就,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更应该将他的成就继承过来,丰富和发展自己。至于陈寅恪不愿意“宗奉马列”,那是他个人的自由,可以允许。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强迫别人“宗奉”;强迫别人“宗奉”,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了。我想,毛泽东之所以没有批判陈寅恪,而且批准他担任学部委员,其原因盖在于此吧?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宽宏,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科学态度。遗憾的是,毛泽东没有能将这种态度贯彻始终,也没有能普及世人,否则,陈寅恪晚年的命运也就不会那样悲惨了。
  允许别人不“宗奉”,那末,是否也允许别人批评呢?
  行文至此,想起季羡林教授在他最近发表的《牛棚杂忆》中的几句话:“马克思主义随时代而发展,决非僵化不变的教条。”“不要把马克思主义说得太神妙,令人望而生畏,对它可以批评,也可以反驳。”我想,这实在是洞达世事、洞达历史的智者之言。
  任何人对真理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其言论、思想、著作中都可能包含错误、片面、不足的成分,虽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这些伟人也不能例外。有批评,有反驳,才能使真理益明、益全、益进。封杀正当的、合法的批评与讨论,那是封建的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其结果只能是,或铸成大错,或封杀真理发展的道路。众所周知,毛泽东晚年严重夸大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主张“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及所谓“一抓就灵”云云。试想,如果他生前能够容许并接受别人对他这一错误理论的批评,何至于会发展出“文化大革命”?又试想,如果不批评、否定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何来邓小平理论?何来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写到这里,必须声明的是,笔者上述云云,并非提倡“批马”、“批毛”,只是想提倡一种正确的态度,千万别引申、上纲……。那种随意引申、上纲、罗织,首先封人之口,继而将人“打翻在地”的时代,应该永远结束了。
其他文献
在向科学进军中,周总理提出要科学院当“火车头”,在这个形势下,中央要调很多党的干部到科学院,加强科学院也把我调去了。  陈老总举荐张劲夫    刘振坤(以下简称刘):首先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咱们开门见山,请问您是怎么样调到科学院的?  张劲夫(以下简称张):哈哈!调我到科学院就是一个电话。我那时做经济工作,在地方工业部当党组书记。中央组织部安子文部长打电话给我说,“劲夫啊,调你到科学院工作。”我说
期刊
自本刊1997年第4期报道邓小平一份珍贵手稿的发现以来,社会各界反应强烈。人们不仅从邓小平留下的亲笔提纲中,更深人地了解到当代中国历史性变革的思想源头,而且也为这一珍贵文物的发掘故事所吸引。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再次走访了著名学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起草的组织者之一于光远先生,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有关邓小平这篇重要讲话形成的情况。    又意外找到邓
期刊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是表现五四文化精神的重要遗产之一。  对“五四”的再认识,首先就要打破既定观念。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先驱者,将任何问题,不管是宗教的、自然的、道德的,都要摆在理性的法庭上重新认识。如果不经过这个过程,不重新再认识、再评价那些已被自己接受的既定观念,就根本谈不到启蒙。这是我对“五四”进行反思、主张新启蒙的由来。今天不是简单地完全按着“五四”的道路走;“五四”未完成的任务应当继承
期刊
在毛泽东听夫划汇报的会上,潘梓年提出“重理轻文”的问题,毛泽东说:“理”还是要重的,“文”文也不要轻,概括为“重理不轻文”。  李真真(以下简称李):我想从中宣部与科学院关系的角度,请二位谈谈在中宣部科学处工作时对科学院历史的了解。  于光远(以下简称于):1966年以前我们在中宣部科学处工作了十多年,文革后重建中宣部时再没有科学处的建制。那段时间工作的情况,我们有责任向你们介绍。  中共中央宣传
期刊
目前已经有很多美国、英国的科学家都在讲,中国会出现科学复兴。大跃进时期我说过中国科学可以后来居上。从大历史长距离考察,这个话现在还有一定的价值。  刘振坤:(以下简称刘)想请您谈谈在科学院工作的经历。您是怎样调到科学院的?  杜润生:(以下简称杜)1953年,毛主席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我被调到北京。邓子恢任部长,叫我当秘书长,帮助他工作。毛主席交待我们的任务主要是按中央决议搞好农业互助合作
期刊
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离休干部张伯良:  《百年潮》的文章说真话说实话,使我明白了或弄清了很多历史真相和大是大非问题,因此,我虽高度近视,每期都要认真地读完全刊。从你们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冤假错案的重新回顾与反思,对一些被掩盖或歪曲了的历史真相的揭示与剖析,我由衷地感到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感到刘少奇、彭德怀等许多为党为人民而蒙冤受屈的英灵得到了慰藉。  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党员,《百年
期刊
程中原记录整理  我和你(指张闻天夫人刘英同志)是在中央苏区才熟悉的,同闻天,我到莫斯科后就比较熟。他在重庆二女师教书的时候,同我的四哥杨闇公是朋友。他那时宣传新文化,提倡自由恋爱,是个才子。杨闇公支持他。四川军阀要把他驱逐出境时,他还在我家里住过十几天。李伯钊比我先到莫斯科。她在重庆二女师时,是张闻天的学生,对张闻天很佩服。我一去,她就向我介绍张闻天。由于有这些关系,我一到莫斯科就同闻天同志比较
期刊
刚到台北,住进中央研究院的学术活动中心。早上起来下楼吃饭,要了一份小米粥加豆包,我按照价目表伸手从兜里摸了40元台币递到柜台里面。只见那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舞动着两只裸露的细白胳膊的厨子,一面敏捷地接过钱丢进钱箱,一面从嘴里响亮地吐出两个字来:“细细!”  “细细!?”乍到台北,多少还有点不适应,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眼见他转过头去笑容可掬地同后面的顾客打招呼,我急忙端起盘子溜到一边去了。  当然
期刊
因为爱看电影,我坐长途飞机最怕坐在离投影屏太远的位置上。前面隔着十几二十排人,又没有坡度和错位,屏幕又小,伸着脖子探头探脑,那滋味太难受了。早就听说在有些波音767客机上,每位旅客的眼前都有一部液晶显示的电视可看,却一直没碰上。这回从香港转乘华航的飞机,却意外地有了这番小小的享受。只是,从香港到台北总共不过一个多小时,根本不可能放电影,只好拿它看电视,真觉得有点奢侈过了头。  飞机升空后,我随便转
期刊
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开始,在全世界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政治浪潮。  对斯大林专制统治的大胆揭露,本来是苏联人自己开始的。奇怪的是,中国直到实行改革开放之初,围绕着要不要取消天安门广场高高矗立着的斯大林的巨幅画像,最高领导层里还颇多犹豫和争论。结果,在世界共产党国家中,中国几乎是最后一个在公共场所摘掉斯大林画像,也差不多是最后一个停止公开为斯大林辩护的。而这一切,竟然都是因为毛泽东。  与斯大林有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