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走向个性化”

来源 :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i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伟忠
   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南通市首批名师培养对象、南通市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启东市“十佳园丁”、南通市第四届“园丁奖”等荣誉。
  教育观点
  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追求“差异”,绝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让弱者跟上,使优者更长。
  我始终认为,教育的“走向个性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是除了学生之外的诸多教育元素的个性化呈现。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教育的本原性追求,也是教育的终极性目标。是的,传统的学校教育或课堂教学,更多关注的是“一统化”,希望学生在听课时按照规范的姿势坐得端端正正,要求学生背出唯一的标准答案以便应付考试。这样的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一种限制与禁锢,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本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学生,凸显其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叶澜先生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吹响了教学个性化的号角。
  无疑,课堂教学是“走向个性化”的主阵地。
  我们开展精细化的学情分析。尊重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读懂学生。在每一堂课之前,从学习动力、学习策略、知识基础三个维度探知学生的兴趣、动机、习惯、方法、已知、未知、想知和能知,从而确立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合适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新的发展,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键。因为我们知道,有了时间,才有空间;有了时间,才有可能。如果学生都是被老师“牵着走”,或是随着大部队“跟着走”,那就谈不上真正的自主,更没有个性化发展。事实证明,在那段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里,学生学会了自己动手,体验了思考的过程,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我们提出不同层级的学习要求。这是“差异化教学”的问题,凸显了我们的教学价值追求:不是求得整齐与一致,而是追求“不一样”。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追求“差异”。试想,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尽相同,各人的学习动机也存在着差异,课堂中的内化能力也不一样,怎么会产生最后的“一样”呢?教学的目的绝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让弱者跟上,使优者更长。正如曹培英先生所说:“我们的教学追求的是抬高底线的上不封顶的学习发展。”这种不同的学习要求表现为差异性学习任务单、梯度性练习设计、个性化教学评语等。
  除了课堂教学,其他的教育活动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好渠道。我们要知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受许多教育因素影响的。我们要致力于个性化德育活动的设计、个性化学校的创建、个性化实践基地的开发、个性化评价制度的研制,但我更为看重的是“个性化教师的培育”。因为教师是“走向个性化”的最关键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样,离开了个性化教师,一切的“走向个性化”都是空想。
其他文献
巴兹·鲁赫曼是当代颇具个人特色的澳大利亚著名导演,其先后执导的"红幕布"三部曲以及《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影片,在艺术与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作为一位极具个人风
我出生在陕西农村,农村对我来说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2014年3月,我带领和田地区文化馆音乐、美术、摄影工作人员自愿申请下基层,在策勒乡乌喀迪村一住就是一年。怎样在基层
为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探讨了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在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培养模式的建设、制度建设、
在以抖音、快手等为年轻人主要活跃地的今天,竖屏视频逐步影响及改变了受众的观看习惯,从传统的横屏模式转而向竖屏改变,不仅是习惯的改变,更催生了新的影视创作--竖屏微电影
牛山污水厂采用周期为4 h的CASS处理工艺处理城镇污水,但出水水质不稳定。当进水浓度较低时,出水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进水浓度中等以上时,出水总磷和氨氮有时会超标。因此,对该厂进行CASS工艺改造,使其出水稳定达标排放。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救助政策发展呈现出间断—均衡模型的非线性变迁特征。在跨度近七十年的变迁中,社会救助出现了三次政策剧变的间断期。根据间断—均衡理论中对政策变迁
随着电网发展建设的速度加快,县级供电企业每年都要结合电网情况上报多项工程计划,工程计划项目繁多,任务重,但各项工程计划实施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展示
世人往往关注作为画家的潘天寿,而忽视其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不免是个遗憾。学界一般认为,潘天寿追求苍劲、雄浑的趣味,在"一味霸悍""强其骨"的美学导向下,潘诗无疑"稜峭横肆
以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题材为着眼点,以当代油画、水墨人物画以及平面设计的具体作品为案例,分析它们对木版年画题材的借鉴情况,探究木版年画题材对于它们的创作和发展之意义,
近几年,在云技术、大数据、慕课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的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教育”呼之欲出,并期盼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在“互联网+”背景下,师范院校能不能办好、怎么办学校等一系列历史性问题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师范院校的困境与突破,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困境:教师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