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的实行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上好课,首先要学会听好课。
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其作用正如一位教师所言――老师的教学理念在听评中升华,教研能力在听评中加强,技能技巧在听评中产生,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下面就新课标下引导新教师怎样听课这一问题和大家进行探讨。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阶段,听课老师应该集中精力,坚持“四到”:“耳到”――仔细聆听师生对话;“眼到”――认真观察教师教态、表情、肢体语言、板书、所用教具及学生反应与表现;“心到”―― 边听边认真思考,把授课者的理解、感悟及教法与“我”作比较;“手到”――記录教学流程、重点、难点、板书、师生交流情况、教学“亮点”及自己触景生情碰撞出的“火花”。具体而言,在课堂上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一、老师方面
如何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所涉及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教材作用的体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学情清楚了解,牢牢把握的执教者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合情;只有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才会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组织课堂教学。主要有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内容过渡等。在合理教材分析、处理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如何使用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针对教材分析处理、学情把握、教学结构安排,运用丰富、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是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有效保证。
如何体现教学思想(理念)。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对涉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求我们要有学生意识,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善待“差生”,保护学生个性,运用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育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合作、创新、乐学、好学,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哺育与熏陶,进而与教师共享学习成功的快乐;还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遵循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原则,教出语文的诗意,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如何展示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涉及导入艺术、提问艺术、点拨艺术、暗示艺术、启发艺术、评价艺术、过渡艺术、结尾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表演艺术、情境设置艺术、人文思想渗透艺术、课堂调控艺术、课堂应变艺术、引导学生乐学进而好学的艺术等。无可置疑,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科学更需要艺术――艺术地教学会使师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中通过对话完成高层次的精神交流,既利于学生学,又利于引导他们乐学、好学。清晰、精练(基本要求)、激情、幽默(发展要求)等不同风格、富有个性、抑扬顿挫、变化有致的语言和适度的情感投入,无疑会使教师充满个性魅力和感染力;巧妙的导入会“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来;富有艺术的提问、暗示、点拨、评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把握文本,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矫正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地自信心,进而乐学、好学;流畅的过渡,巧妙、隽永、回味无穷的结尾会使课堂教学增色不少;联系生活、设置情境、深入浅出的教学不仅是“巧教”、“巧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地理解与感悟,有利于在无形中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可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啊;最后,教师在既定预设教学设计的情况下,如果能够真正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具体接受、反馈情况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临时机智应变,那就更是教学的高境界了。
二、学生方面
新课标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老师的教,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毕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注预习准备情况。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习准备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是语文课和执教者有吸引力、感染力,是学生告别“要我学”,开始“我要学”的具体表现。
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及课堂气氛。以学生发展为本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思想、理念中,最终只会流为一个口号,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对之有浓厚的热情和兴趣,他们才会积极思考、回答、讨论进而提出问题,课堂才会呈现出和谐、热烈的气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激发师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关注学生的聆听(观察)、表达(说)情况和思维活动。聆听(观察)是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将知识内化的重要手段,表达则是学生将所接受、吸收、消化的知识外化的一种形式,是学生与外界沟通、联系的一种工具。积极、主动地听、说是师生交流、对话的重要前提。而思维的灵敏度、活跃度、广度、深度、批判度、领悟度、创新度往往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定因素。认真、仔细地听、看,准确、得体、流畅、自信地表达,积极、主动、高品质地思维,是学生学习的努力目标,更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关注学生接受能力、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本质上说,学生的接受、反应、应变能力是教师教的客观依据,关注以上能力不仅能够反映教师应变能力和教学理念(是否以学生为本),而且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发展。
关注学生的各种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能力、学习态度、情感投入、思维品质等在客观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现状是否引起执教者足够重视并全盘皆顾也是我们应该大力关注的。
以上内容,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提醒、引导新教师去学习、注意、观察、思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听课中把握要害,不断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获得进步。总之,作为指导教师,只有在无私地、真诚地爱护、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新教师,使他们既学会如何上课,也学会如何听课、评课,他们才会慢慢入门,逐渐成长,进而挑起大梁。
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其作用正如一位教师所言――老师的教学理念在听评中升华,教研能力在听评中加强,技能技巧在听评中产生,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下面就新课标下引导新教师怎样听课这一问题和大家进行探讨。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阶段,听课老师应该集中精力,坚持“四到”:“耳到”――仔细聆听师生对话;“眼到”――认真观察教师教态、表情、肢体语言、板书、所用教具及学生反应与表现;“心到”―― 边听边认真思考,把授课者的理解、感悟及教法与“我”作比较;“手到”――記录教学流程、重点、难点、板书、师生交流情况、教学“亮点”及自己触景生情碰撞出的“火花”。具体而言,在课堂上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一、老师方面
如何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所涉及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教材作用的体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学情清楚了解,牢牢把握的执教者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合情;只有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才会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组织课堂教学。主要有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内容过渡等。在合理教材分析、处理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如何使用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针对教材分析处理、学情把握、教学结构安排,运用丰富、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是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有效保证。
如何体现教学思想(理念)。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对涉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求我们要有学生意识,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善待“差生”,保护学生个性,运用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育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合作、创新、乐学、好学,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哺育与熏陶,进而与教师共享学习成功的快乐;还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遵循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原则,教出语文的诗意,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如何展示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涉及导入艺术、提问艺术、点拨艺术、暗示艺术、启发艺术、评价艺术、过渡艺术、结尾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表演艺术、情境设置艺术、人文思想渗透艺术、课堂调控艺术、课堂应变艺术、引导学生乐学进而好学的艺术等。无可置疑,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科学更需要艺术――艺术地教学会使师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中通过对话完成高层次的精神交流,既利于学生学,又利于引导他们乐学、好学。清晰、精练(基本要求)、激情、幽默(发展要求)等不同风格、富有个性、抑扬顿挫、变化有致的语言和适度的情感投入,无疑会使教师充满个性魅力和感染力;巧妙的导入会“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来;富有艺术的提问、暗示、点拨、评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把握文本,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矫正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地自信心,进而乐学、好学;流畅的过渡,巧妙、隽永、回味无穷的结尾会使课堂教学增色不少;联系生活、设置情境、深入浅出的教学不仅是“巧教”、“巧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地理解与感悟,有利于在无形中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可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啊;最后,教师在既定预设教学设计的情况下,如果能够真正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具体接受、反馈情况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临时机智应变,那就更是教学的高境界了。
二、学生方面
新课标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老师的教,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毕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注预习准备情况。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习准备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是语文课和执教者有吸引力、感染力,是学生告别“要我学”,开始“我要学”的具体表现。
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及课堂气氛。以学生发展为本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思想、理念中,最终只会流为一个口号,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对之有浓厚的热情和兴趣,他们才会积极思考、回答、讨论进而提出问题,课堂才会呈现出和谐、热烈的气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激发师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关注学生的聆听(观察)、表达(说)情况和思维活动。聆听(观察)是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将知识内化的重要手段,表达则是学生将所接受、吸收、消化的知识外化的一种形式,是学生与外界沟通、联系的一种工具。积极、主动地听、说是师生交流、对话的重要前提。而思维的灵敏度、活跃度、广度、深度、批判度、领悟度、创新度往往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定因素。认真、仔细地听、看,准确、得体、流畅、自信地表达,积极、主动、高品质地思维,是学生学习的努力目标,更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关注学生接受能力、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本质上说,学生的接受、反应、应变能力是教师教的客观依据,关注以上能力不仅能够反映教师应变能力和教学理念(是否以学生为本),而且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发展。
关注学生的各种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能力、学习态度、情感投入、思维品质等在客观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现状是否引起执教者足够重视并全盘皆顾也是我们应该大力关注的。
以上内容,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提醒、引导新教师去学习、注意、观察、思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听课中把握要害,不断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获得进步。总之,作为指导教师,只有在无私地、真诚地爱护、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新教师,使他们既学会如何上课,也学会如何听课、评课,他们才会慢慢入门,逐渐成长,进而挑起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