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中西女性人物绘画对比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八世纪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封建权力达到顶峰,传统工笔人物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仕女画在经历了明朝早期的沉寂期后重回兴盛,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与此同时,欧洲启蒙运动兴起,古典艺术与先进思想碰撞,女性人物画推陈出新,不乏佳作。《纨扇仕女图》和《蓬巴杜夫人画像》的创作时期相同,呈现出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差异性,本文试以这两幅画为例展开讨论。
  【关键词】:十八世纪;女性人物画;《纨扇仕女图》;《蓬巴杜夫人画像》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将中国传统绘画分为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47页。]人物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典绘画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中国古典人物画又喜以女性作为创作主体,以满足封建社会男权主义对于女色的欣赏需求。仕女画在清朝时期发展达到顶峰,地位甚至居于山水、花鸟等题材之上,可谓一枝独秀。与清朝所处同一时期的欧洲,后文艺复兴时代,启蒙运动兴起,古典文化受到先进思想的启发,作为西方美术发展史的重要阶段,不仅继承了十六、十七世纪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也开启了十九世纪西方绘画发展的多元化之路。女性人物画作为西方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得到了充分发展,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浪漫主义风格碰撞,涌现出许多世界级大师,留下了一大批传世佳作。
  一、时代的隐喻
  (一)清王朝男权主义下的病态审美
  清代高崇瑞《松下清斋集》曾有言“天下名山胜水,奇花异鸟,惟美人一身可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毫,不若士女之集大成也。”清朝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封建集权制的最后一个朝代以及封建权力的巅峰,这一时期的仕女画在题材上不拘一格在创作上也脱离了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既定的,程式化的绘画表现形式。清朝仕女画中的女性角色,无论身份、长相、地位,都拥有着同样修长的脖颈、瘦削的肩膀、蜂腰长脸、眉目细长、宛若小家碧玉般精致韵雅。无论是宫廷御用画师还是文人画家,皆追求一种“指若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的病态美人审美。这种审美趋势的变化,正是迎合了当权贵族的审美意趣,具有相当明显的男权意识。
  同时,仕女手中所持的团扇,也是男权社会中男性将女性视为玩物的一种象征。中国古典仕女画尤喜以团扇作为女性手中饰物,这不仅是女性角色物化的一种表现,也是男性视角下对女性的解读——犹如团扇般随时可能被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所抛弃的玩物。
  (二)十八世纪自由享乐主义下的女性形象
  十八世纪的欧洲,法国大革命爆发,启蒙运动兴起,思想和资本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西方绘画的发展,出现了众多风格不同的流派。始于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整个欧洲传播,“人文主义”持续发展,艺术家们注重人性,解放神性,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人本身。这一时期绘画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风格多样,既有巴洛克风格的动感鲜明,如鲁本斯《掠夺力西普斯的女儿》;又有洛可可风格的华丽风情,如布歇《蓬巴杜夫人画像》;也有着承前启后追求质朴典雅的新古典主义和鲜活明亮的浪漫主义,诞生了诸如安格尔《泉》、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们》等一系列传世名作。十八世纪虽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但在西方绘画的发展进程中却是至关重要的阶段,通过这一时期的绘画中不同的艺术家对女性人物形象的解读,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和大繁荣的景象,为接下来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二、构图与工笔技法
  《纨扇仕女图》为清朝画家闵贞所作,画中仕女神态娇弱,衣着薄纱,无意间流露出一种夏日里的困意。人物造型一气呵成,线条流畅,笔触公整细腻,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女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柔媚之感。在整体构图上,苍劲有力的树干和女子妩媚曼妙的身体曲线交叉融合,相互映衬,别致有趣。布局讲究对称感,同时吸取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留白”的技法,仿照山水画的墨色特点,也学文人画一样留下了作者的题词和印记。
  《蓬巴杜夫人画像》作者为法国画家布歇,典型的洛可可风格代表作品。清朝的女子靠在树枝上拿着扇子,蓬巴杜夫人则是斜坐在树丛中,手下压着一本书,《蓬巴杜夫人画像》从整体构图来看似乎与《纨扇仕女图》极为相似,但细节之处却又不尽相同。《蓬巴杜夫人画像》中的景物与人各分一半,蓬巴杜夫人身着华丽的服饰,袖口与裙摆处细节精致,姿势高贵典雅,表现出了当时贵族女性的独特风情,也表现了蓬巴杜夫人作为国王的情人这一特殊身份下的怡然自得。布歇在作画时,以一种半俯视的角度,对蓬巴杜夫人身后的树丛以及周围掉落的花朵都做了非常细致的细节处理。西方绘画追求写实,而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写意,《蓬巴杜夫人画像》中蓬巴杜夫人自身形象的素描感,以及花朵和树丛的立体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纨扇仕女图》与它相反,寓形于景,仕女与身后的树枝浑然天成,宛若一体。
  三、意境的美与理性的美
  (一)中式写意
  清朝画家石涛曾说过“笔墨当随时代”不同的审美观念和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文化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清代松年在《颐园论画》 中说:“西洋画工细求酷肖,赋色真与天生无异……中国绘画专讲笔墨勾勒,全体以气运成,形态既肖,神自满足。”由此可见,中西方绘画在风格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写意与写实。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深受儒道思想影响,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这使得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普遍具有超然物外的价值观念,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寻求自我的超脱,舍弃理性强调感性。仕女画也是如此,重形重意,绘画中追求笔力线条的流畅韵律,注重所画人物的神韵,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纨扇仕女图》中的仕女按照现代工笔素描的技法来说与真实人物的外貌形态显然大相径庭,纤疏笔墨下勾勒出女子弱柳扶姿的柔媚之态,正是迎合了清朝对于女性人物画的普遍“病态”形审美,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以男性为主导,女性地位低下,就像画中之人一样供男人与统治阶层欣赏把玩。男性画家与男性视角下的仕女,看似柔弱美丽,实则悲哀凄凉。
  (二)西式寫实
  西方人物画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早期以临摹为主,讲究绘画的写实性,同时注重色彩与光线的运用。十八世纪的西方女性人物绘画,脱离了“神权”思想的控制,追求个性解放,但同时也受到了宫廷享乐主义的影响。《蓬巴杜夫人画像》既是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作品,也是享乐主义下的迎合产物。布歇与蓬巴杜夫人相识且早年受她自助,他用表现花的手法来表现一个女人的貌美,细腻光滑的肌肤,白洁修长的手臂,丰满圆润的躯体,连裙摆的褶皱细节都没有放过,通过光线明暗的对比营造出立体真实感。他将蓬巴杜夫人描绘的光彩动人,连周围的景物也是如诗如画,体现了布歇对于艳丽、风情、华美风格的追求,也满足了宫廷贵族们在享乐主义的影响下的审美期盼。
  结语
  自古以来,中国古典人物画一直难以跳出古人既定的固有的创作模式,重意轻形,“文人画”思想占据主体地位。唐朝时期追求水墨至上的审美原则,推崇色彩世界的极致,后受到山水画的影响弃水墨而重意蕴。山水文人画对人物画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朝晚期民国初年才有所改变。与中国传统绘画不同,西方古典绘画以生殖崇拜为诞生契机,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重视色彩的表达,宣扬人性的释放,相比克制内敛的中国人物画更加自由奔放。因此,在世纪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只有互相吸收,互相学习,才能创作出更加丰富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2]李宏:《西方美术理论简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3]王宗英:《中国仕女画艺术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常说,过年是中国人的信仰。我们可以诉说不尽回家过年的美好,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我们在春节里找寻与过去的连结,却似乎怎么都无法证明旧日子里的“年味”了。随着社会的转变,乡村沦陷,年味真的变淡了么?本文以散文的方式重新解读“年味”,旨在强调构建中国传统节日中对传统民俗的重视。  【关键词】:春节;年味;传承  热闹的街道,爆竹与烟火的味道还未散尽,春节的余温透过残雪穿梭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佛教美术的产生、传入及美术形式的梳理和分析,以及以新疆龟兹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石窟壁画绘画特点的探讨,论证了佛教美术对于中国画色彩的三方面影响。即蓝绿色调的传入丰富了重彩中国画的色彩体系;色彩晕染立体感的画法完善了重彩中国画晕染的绘画技法:空灵淡泊的审美情趣为文人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美学基础。  【关键词】:画色彩;佛教美术  一 佛教美术的兴起、传入及形式  1 佛教
期刊
【摘要】:黄梅戏产生于安庆地区,是最具乡土气息、最原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之一,在大众娱乐方式多元化、戏曲普遍日益势微的大环境下,如何来传承与发展黄梅戏是值得人们去思考的问题,文章提出走多元化的道路、传统与现代结合、与时俱进的原则,并主张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培育黄梅戏艺术产业平台以及强化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投入是新形势下推进黄梅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发展  戏曲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关键词】:文化强国;本土音乐文化;外来音乐文化;民族音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各个民族拥有着自己操用熟练的语言、表达自己民族内涵的图腾以及这些图腾装饰的服装和建筑、举办着纪念本族先人或始祖的特色活动、有着本族人喜爱并愿意给更多外来人提供的美食……本文以民族图片分类展示平台的设计为视角,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研究手段,来实现民族图片有效分类,以方便今后学习者和世界各地人浏览中国特色民族图片。  【关键词】:民族图片;分类;平台设计;平台实现  就目前国内的搜索引
期刊
【摘要】:中国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以其和谐优美的构图画面,深刻隽永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突出的中国特色在整个敦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与中西古代绘画的对比三个方面,对《反弹琵琶》画面与“反弹琵琶”形象进行浅析,进一步向大众展现“反弹琵琶”以及其背后整个敦煌文化的不朽诗篇。  【关键词】:反弹琵琶;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对比  引言  舞蹈是转瞬即逝的时空艺术,在没有古代舞蹈
期刊
【摘要】:21世纪,工业文明在带给人们方便、舒适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大气污染、硫酸雨、资源枯竭等环境、生态问题。生态危机逐步引发了人们有关生活方式、生存空间和价值观念的反思,于是导致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快速展。遗憾的是,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以及生态理念在环境术设计中的应用。为解决相关问题,重点介绍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容,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中所运用的生态理念的基本特征与基本
期刊
【摘要】:音乐创作是整个文艺创作的重要部分,而歌曲创作又是音乐创作的主要部分,它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最为密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是最为灿烂的一笔文化财富,写好少数民族歌曲对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创作少数民歌的时候,素材的积累与使用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探讨的创作实践手段。  【关键词】:音乐创作;歌曲创作;壮族  音乐创作是指作曲家创造具有音乐美的乐曲的复杂精神生
期刊
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一件重要的民族乐器。琵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左右手演奏技巧比较多样,这在民族乐器中比较突出的,它的音域宽广,高音清晰明亮,中低音音色浓厚结实,它既能表现活泼流畅,明快喜悦和婉转抒情的曲调,也能表现雄壮激昂,铿锵有力的曲调。  琵琶从隋唐时代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这两千年多年来看,琵琶经过历代演奏者的改良。才演变成现代统一的形式,既六相、二十四品的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来高,流行音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由于流行歌曲具有独特的唱法给人们带来悦耳歌曲的同时,也增加了演唱的难度。因此,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开展了流行歌曲演唱能力的教育。本文中提出了一些提高大学生演唱流行歌曲能力的有效措施为大学生的演唱提供借鉴。  【关键词】:流行歌曲;气息;咬字吐字;音准节奏  一、反复聆听  学习一首新歌的时候,首先要反复聆听原唱,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