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高校就业工作对策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bne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和改革毕业生就业体制的过程中,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发展的不断革新,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结构性矛盾,也是大学生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断层或错位的矛盾。本文建议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全员式的就业指导队伍,拓建专业化的就业市场,并制定了详尽的执行方案。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因素;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8-0017-03
  一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现状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就业环境的市场化变革,大学生就业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了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速度,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开始扩招,到2003年,扩招后的毕业生开始陆续自主择业进入劳动力市场。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模式进行着从稀缺资源、计划模式的“统包统分”到市场化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转变,在此过程中,“竞争”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随着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压力巨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2001年为103.6万人,2002年为133.7万人,2003年增加到187.7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达到495万人,2008年达559万。而截止2008年底共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10万,加上历年累积的未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2009年实际要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00万人以上,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1万[1],2011年达到历史新高的660万[2],而2012年、2013年毕业生人数仍在持续增长,分别为680万和699万,2014届毕业生的初步统计结果达727万,增长趋势明显。就业率方面“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86.6%)上升了3个百分点,比2008届全国总体(85.5%)上升了4.1个百分点,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87.5%)约2个百分点”[3]。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5.56%,2012年为88.57%,2013年为87.15%,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加上往届未就业、变更工作等原因导致的就业竞争者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增加了更多的压力。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通过人才市场进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方式。“双向选择”大大强化了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和选择权利,不仅需要毕业生在校期間所学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相关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己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书育人的具体组成部分,是优化人才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不仅能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还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反映了高校办学质量及竞争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加强其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政策性。
  二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
  大学生求职就业讲究的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大学生求职的外部环境来说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目前的求职市场存在高校扩招、就业初期不稳定及海归派增加等因素,导致竞争异常激烈。加之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企业需求调整,用人单位选材标准各异,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背景下,一名大学生很难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单位并向一名能够认可自己的主管递交求职申请并获得录用。
  2 面对大学生如何走进职场、职业如何发展等问题,社会和家庭没有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在现有的教育背景下,鲜有高中生将专业的选择跟未来的学涯设计、求职路径、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只是根据考分选择专业,更多地遵从父母的意愿、老师的建议,或者有少数高中生考虑了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对接,但也不曾考虑职业发展要求与自己性格特点、能力等问题是否匹配。以至于上大学后发现所选专业并不适合自己,加之多数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不强,大学生活在浑噩中度过,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薄弱,就业需求与自身能力不能匹配。
  3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亟待完善。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各级领导及相应部门的重视,部分高校甚至已经形成了就业工作全员化的良好氛围。有些高校在就业工作上屡作尝试,也屡获收益,但是,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清晰客观与否、对所专业认识是否正确、对自己所能从事工作的判断及目标职业的确定是否科学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涯规划,而学涯规划的实施情况更直接对大学生未来求职及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生的第一份职业将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个性化的工作,应当因学历、专业、群体特征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甚至是因人而异。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理论基础薄弱、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大学生所接受的就业指导不足,学涯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就業时存在盲区。
  4 就业供给与需求对接有待加强。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就是要其接受社会的检验,争取用人单位的认可。在激烈的竞争下,就业市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专业要求也进一步细化,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要求应聘者具备不同的知识、技能与素质,他们所关注的“专”与“能”并不一样。可是目前的毕业生仅能掌握基础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对相关专业对应的就业单位及岗位要求认识尚且不足,不具备基本的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更不能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5 就业制度对毕业生的影响。如现行的高校毕业生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与就业市场的运作机制还不能完全对应,阻碍人才流动。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需求较大,但是工资及相关待遇较低,发展空间有限,部分企业还存在用人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有限。而一些基层单位急需人才,特别是村镇的教育、医疗、农业技术部门等,但是由于编制限制等问题,吸纳毕业生的能力非常有限。   (二)内部主观因素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足。大学生要想在毕业时被难得的就业机会青睐,需要在校期间就具有科学、客观、可行的规划以及准确的自我定位,目前很多大学生对选择专业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对应的就业方向、社会需求、求职要求等了解甚少,在校期间就业准备不足,毕业时才发觉自己专长不足,能力低下。
  2 大学生基础素质缺失。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地方,更是获得适应社会基础素质与技能的地方。各级学生会、社团、活动、讲座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实习、实践的岗位,可是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很好的珍惜和利用这些锻炼自己的机会,等到毕业走向社会时才发现自己并不具备社会所要求的情商与逆商。
  3 大学生就业力不足。就业力是指求职者的就业能力、技能和技巧,包括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学习能力、主动性与事业心(进取心)。[4]这些能力、技能和技巧因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不同要求而异,需要大学生针对性地学习,具有与企业职业要求匹配的核心优势,但大部分大学生就业力不足。
  4 部分大学生坚持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或高收入单位就职,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生活。大学生要求高质量就业,需要在大学期间建立起对应的知识能力系统,但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最终成为所谓的“漂族”和“蚁族”,失去了作为可塑性及学习能力较强的应届毕业生的优势,又没有长期从事某类工作的经验,使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止步不前,受到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在内外部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大学生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的提高需要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就业管理工作模式。
  三 对策与建议
  (一)構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教育,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5]首先,建议在新生入校开始就开展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帮助新生尽早确定未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并在今后各个学年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从低层次的求职技术指导转向创业意识和自立精神的培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认识到保证职业规划能够结合经济与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是压缩到大四或者研三。
  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既要在全体学生中普及观念、传播知识、宣传政策,也要根据学科、年级、目标等不同需求进行小群体指导,同时兼顾个体需要提供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更要坚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接受反馈,这是一个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培养教育和毕业后的跟踪指导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面”到“片”,进而到“点”,跟踪成“线”的过程。总之,要“以必修课程普及知识,覆盖面;以选修课程专项锤炼,分出片;以讲座活动专题指导,照顾群;以个性辅导细化培养,关注点;以跟踪指导沟通反馈,划出线;以理论实践相互作用,不断提高。”学生毕业离校后仍要坚持跟踪指导、进行回访。具体如下。
  1 一年级职业指导
  大一年级上学期开设“大学生适应教育”必修课程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和要求。在大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程,普及学涯、职涯观念,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科学的自我认知和外部环境认知,进而有效地设置分解目标,做好学涯和职涯规划。帮助新生树立各种规划理念,能使新生快速的摆脱大学学习与生活迷茫的状态,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新生确定学习与就业的长远目标以及学习动力。
  2 二年级职业指导
  二年级要开设“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与口才”“办公软件使用方法”“创业实务”等通识性公共选修课及相关讲座、比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基本职业能力[6]。开放校院两级就业指导咨询室,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帮助。组织在专业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及对口企业资深专家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学习拓展性书单,指导其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了解相关的前沿化知识和信息。
  3 三年级职业指导
  大三年级要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必修课程,为学生讲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收集与处理、求职资料准备、就业流程与手续办理、笔试及面试技巧、职前准备等知识。开设“大学生职业礼仪”等选修课程丰富学生职业知识,积极进行职前准备。另外,根据大三学生的特点,给他们提供实践锻炼和实习的机会,让其去亲生体检实际的工作。
  4 四年级职业指导
  大学四年级主要是开展就业专题讲座指导活动,组织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双选机会。许多高校在大四上半年都要举行多场双选招聘会,在举行招聘会之前学校可把当年就业形势和各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展就业专题讲座,讲座应围绕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和人才需求、大学生职场应聘的基本技能、大学生就业协议的签订和大学生人生角色的转换等内容。同时还应积极宣传基层就业、应征入伍等国家政策,举办研究生招考、公务员招考、基层选拔、银行系统招考等涉及面较大的笔试辅导活动。积极开展就业咨询、简历指导、成长分享、创业实训等咨询活动,树立就业创业明星典型,激发学生的职业准备热情。
  (二)拓建专业化的就业市场
  由校级就业指导部门牵头由各学院就業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积极致力于拓建专业化的就业市场,在保证学校较高就业率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具体的拓建方式可分以下五个步骤。
  1 评估规划阶段:各学院就业领导小组按照学校统一模板要求编制本学院专业介绍,汇总本学院毕业生生源信息表。对学院所设各专业的未来就业方向分别进行评估,并对相关产业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集中进行调研考察,对各企业性质、规模、主营业务、生产方式、发展情况等问题进行综合评估,确定重点拓建的目标企业,制定目标企业拓建规划说明。
  2 整合论证阶段:学校就业部门统一汇总各学院目标企业拓建规划说明及专业介绍、毕业生生源信息表,对拓建规划进行资源整合及拓建合理性论证,对通过论证的拓建企业进行综合,整合交叉拓建规划,统一制定拓建目标分解方案。对交叉专业较多的企业由校院两级就业部门联合拓建,存在个别交叉现象的有个别学院联合拓建,无交叉情况的由提出规划要求学院自行拓建。   3 初期联系阶段:校院两级就业部门根据整体拓建规划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目标单位人事部门发送学校的校况简介、毕业生生源统计信息表及专业介绍材料等,使用人单位对我校相应学院情况、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目标、就业方向、毕业生数量等具体情况有所了解。
  4 沟通调整阶段:根据学校整体拓建规划与目标单位人事部门进行沟通,了解用人单位近期招聘计划和预计招聘规划,针对目标岗位争取合作机会,力争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对确定无合作机会的单位进行备案并调整整体拓建规划。
  5 实地走访阶段:按照调整后的专业市场拓展规划制定实地走访计划,按照目标单位的专业需求组建校院两级走访小组,规划走访路线,以低成本、高效率为原则进行走访,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实际用人情况,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在为毕业生就业搭建优质平台的同时寻求产学研高效结合途径,了解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对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意见,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發展提供最前沿的资讯和建议。
  (三)建设全员式的就业指导队伍
  学校就业工作部门方面要统筹安排,政策、机构、人员、经费、场地、设备“六到位”。第一,设立校院两级“双组长”工作制,由学校的书记、校长,学院的书记、院长担任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共同做好就业工作。第二,对整体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制定统一条例,对就业手续办理、档案转寄、就业协议书管理、校园招聘管理等方面都要制定明确的工作细则,建立完善的奖惩、评估机制,分项划拨经费,保证经费充足,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保证经费的高效使用。第三,学校要确保就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比,在校级就业工作部门设立分工职责明确的相应科室,在学院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配备专人开展工作,细化学院就业工作,系统跟踪每一名毕业生的学涯职涯成长,建立全程化的“一对一”帮扶指导机制,引导每名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好学涯、发展好职涯,全面做好就业市场、就业信息网、就业手续办理、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就业宣传、就业活动、创业教育、就业管理等各项工作,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服务管理流程。第四,积极利用部门与社会对接优势,如联合校友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积极拓展校友资源,丰富校友库建设,活跃校友会建设;再如积极收集校友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分类整理,分別向招生、教务及各学院教学部门反馈,为学校的招生工作和专业建设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2011:759.
  [2]冯蕾.今年660万大学生将如何就业?[N].光明日报,
  2011-02-23(5).
  [3]麦可思研究院,王伯庆.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9.
  [4]邹紫滢,陆文,易璇,谭琼峦.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
  与社会需求的差异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
  (1):123-124.
  [5]贾杏.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职生就业观教育[J].
  继续教育研究,2015(5):69-71.
  [6]张萌.试论高校学生工作室对大学生创业的作用[J].
  北方文学,2015(7).
其他文献
本论文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适切性四个维度,分别从性别、年级、专业类型等几个方面。以问卷调查为支撑,分析大学生专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及
物理化学法分选粉煤的问题/И.Х.杰别尔杰耶夫(苏联)—187~189 煤泥浮选效率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固体在形成原生和次生煤泥时其表面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细粒级煤与粗粒级煤的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辅导员应积极探究心理学内容,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辅导员要有效运用心理学,积极与学
[摘 要] 目前,虽然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之所以呈现这种状况是由社会政治原因、社会经济原因、社会文化原因及大学自身原因决定的。  [关键词]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8-0006-02  一 问题  (一)在认识层面上,对学术权力的理解存在误区  1
[摘 要] 新媒体作为校园文化传播新手段,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当前传播校园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摇篮,要把“师范性”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通过以师为本,打造新媒体下校园文化育人品牌;将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创建新媒体下积极健康的校园隐性文化;将师德教育融入学校校园文化之中。坚持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师范教育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新媒
[摘 要]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按照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校企合作大背景下,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的举措。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35-03  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国
摘 要:口译是国际交流活动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简译”作为口译中的一种方法,具有简洁、快捷的特点。本文通过其应用实例分析,归纳总结了在口译实践中可以应用“简译”法的场合,以帮助提高口译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简译 实例分析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114-03     一、“简译”法及其可接受性     随着国际交流日渐频繁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113-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教育手段不断改进,水平不断提高。今天,多媒体教学正逐步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的教学情境,逐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创设情境,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构建者。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112-01     在现在高中生物的大量教辅中都有一对杂合子(Aa)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情况的推导过程及相关结论,学生对此大都能够很好的理解,但是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对这部分知识却很难做到灵活应用。笔者就这部分知识灵活应用加以总结,以指导学生学习。   杂合子Aa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情况如下:   例1: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120-02    一、问题的提出     五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一位女生神色紧张地走进教师办公室递给我一封信,带着痛苦的表情很严肃地对我说:“老师,请帮帮我!”展信内容如下:  王老师:   您好!我是在实在无法忍受内心的煎熬时才决定给您写这封信的,请您一定得帮帮我。要不是在高一时您曾经对我说过的那一句“你很优秀”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