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司机为何总爱按喇叭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居住的小区,称得上环境幽静,但夜深人静时,睡眠常被马路上传来的喇叭声干扰。问驻中国的朋友,中国司机为何如此爱按喇叭?他说,这是中国司机的习惯。
  在上海,司机在拥挤的街道或高架路上,一边不断按喇叭一边左蹿右钻驾驶,在斑马线上与行人争道的险象并不少见。近日搭乘出租车,一路上司机心急火燎的样子,不停地踩油门、踩刹车、换车道。他称在上海开车人人如此,让路只有自己吃亏。曾到过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这名司机说,看到一些经济发展还没有中国好的国家,开车的民众都很守规矩。他无奈地说“:中国人太多,没办法啊!”对中国司机的不守交通规则,民众似乎习以为常。行人见到车子争道,很自然地让路。但即便亮着红灯,行人也不客气,见缝插针,只要没车就越过马路,斑马线形同虚设。马路大环境如此,原本要规规矩矩开车的人也不得不顺应。网上有篇名为 “一个高尚的中国司机是如何堕落的 ”的文章,将常见的中国司机恶习描绘出来:“一个劲儿加油,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刹车,有空就钻,有车就超,见到行人就按喇叭,朝车外乱丢垃圾、吐痰 ……”作者说“:俺以前特别痛恨这些现象,可开着开着竟然也变成这样子。只有这样子,才是正常的中国司机。”否则会被其他司机骂 “你有病啊!”
  与上海朋友进一步探讨,是否因为人太多了,中国的马路才会如此无序?他说,非也,这明显是道德低落的结果。十年浩劫切断了优良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削弱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以致形成今日道德低落的局面 ——人人争利,样样争先。中国这个有五千年文明、被誉为礼仪之邦的国家,马路使用者如今变得如此莽撞无礼,确实令人不胜唏嘘。(资料来源:联合早报)
其他文献
她在2011年《金融时报》“全球商界女性50强”评选中成功登顶;  她敢于公开和巴菲特唱反调,坚持以卓越的经营绩效向市场证明巴菲特低估了她的能力;  她是个性格直接的人,会坦诚地告诉你她喜欢你,抑或相反;  她是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集团的CEO艾琳·罗森菲尔德。  请牢记她的名字,但请别问她的性别,因为,她最喜欢的一句话来自于老师对她的评价:“你真棒,我都没有意识到你是一位女性!”  通心粉、巧
期刊
一般来说,加薪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大部分事情都没有完全的绝对,加薪也不例外,有时也会存在陷阱。有时候,加薪的工作无助于达成你的职业目标。  你在公司的职位无法晋升,老板只能不断地给你加薪,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你的薪水很高,却没有承担起这份薪水对应的职责,以后你再进入就业市场,眼高手低,很难找到满意的下一份工作。  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为了更高些的收入盲目地跳槽,导致职业经历不连贯,最终在每个领域
期刊
曾经询问过很多女性观众,是否喜欢张震,得到的答案基本相同:不确定。  有着无与伦比的棱角与轮廓,原本可以轻松做“偶像”明星,张震却一次次充当配角,角逐各项电影大奖。  作为与杨德昌、王家卫、李安、侯孝贤和吴宇森五大导演合作过的男星,张震处世低调,鲜有话题缠身。  一个文艺青年的特质:不委屈、不迎合、不做作。张震从14岁开始就被赋予这种特质。第一次站在导演杨德昌面前时,他就成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期刊
总有一首歌,或以旋律,或以字句,或以特殊背景下的非常事件,深深打动你——不长,才一生。  喜时有它,苦时有它,人生种种况味,都被它写尽、唱尽……纵有千人万人在听,你却觉得,它,只为你量身而做。  那一年,1979。  有一个叫邓丽君的台湾女子,用她清丽的歌声催开了一代人晚熟的情窦。每一夜,我们在收音机里捕捉电波中她稍纵即逝的温婉,那颗因时代风云而未老先沧的心,在那样和煦的节奏里温柔开来,只等一场细
期刊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蔚蓝色的原野。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连绵的群山。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大海,  和百花盛开的峡谷。  ——巴尔蒙特  那么,你和我又是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  不去会死  骑车环游世界是石田裕辅长久以来的梦想。  就在他下定决心出发的时候,尿血的老毛病又犯了,行程似乎从一开始就不顺利。一位老婆婆劝告他不要做冒险的事情,但是他还是上路了。  在非洲
期刊
冬天,白菜季。大白菜、小白菜、圆白菜、鸡毛菜、黄芽白,还有大青菜、小青菜,我把它们笼统地称为白菜,曾在寒风中主宰过北方的冬天菜市,而今仍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乡间野外,田畔地畦,白菜随处可见,篷篷簇簇碧绿生青。作为寻常百姓桌上的常客,白菜可以当主菜,独挑大梁,也可以作辅菜。素炒白菜清淡爽口,炒年糕或下面条时加入几根白菜,盘中则活色生香。白菜,无论是唱主角还是当配角,总是宠辱不惊,鲜嫩盈人。  白菜
期刊
母亲老了,老得只认识他这个儿子,每天他出门前都会跟着他一起往外走,好不容易哄回家,不过片刻就会问别人:“哥哥(随着别的孩子称呼他)什么时候回来?”等到他回家,就会像孩子一样跟在他身边。于是,他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这样就可以每天24小时陪伴母亲了。  一天母亲不舒服,他用花布包了母亲去医院看病,被人拍了下来,传到网上,这张图片从亚洲传到欧洲,又传回来,绕地球一周,感动了无数人。  他是普通人丁祖汲。
期刊
橡皮漂在北京有些年了。  刚到北京的时候,他说每天早上看到地铁里密密麻麻的人各自埋着头,自己挤在其中,几乎不用走就会被簇拥着哗啦上了车哗啦下了车。当时,一个念头在心里翻江倒海:回去,这破地方没法待,杀回老家去!  橡皮说,看着那些乌泱乌泱的人,总有一种想突围的感觉,仿佛心里的空间被挤压得没有了空隙,或者被踩得七零八落。那种令人烦躁的压抑感让一天的心情都不会好。即便是在梦里,更多也是在换乘车:望京,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企业面临更多竞争,品牌经理人需要弄清楚关于中国消费者的几个常见误解。  误解一:中国消费者不会为家里花钱。一种观点认为,对于家里的物品,中国消费者不愿多花钱。由于不能向外人炫耀自己的地位,中国人是不会购买外国家用电器的,他们反而会选择更便宜的国产品牌。然而调查发现,接受采访的富人(净资产超过 50万美元)中有 90%喜欢购买外国品牌的大件家电。他们说,外国品牌具有更好的功能和
期刊
看了一部法国纪录片《是和有》,英文题目叫做《To be and to Have》。首先对它的英文题目产生了兴趣,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说过的那句经典台词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problem),在西方的文化里“,to be”这个问题是个永恒的话题,人的一生就是关于如何 “to be”的选择过程。《是和有》是一部 “追本溯源 ”的片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