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ang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驰骋沙场数十年的故事自南北朝便代代相传。1997年迪士尼公司以此素材拍摄电影,美国版花木兰从此走向国际。2009年香港导演携手著名演员赵薇还原一部更符合史实的花木兰,同样口碑甚好。本文将从二者的对比分析中得出美国电影借助他国故事传播自己文化的结论,采用对比研究方法,进一步指出中国电影该如何有效传播中华文化。
  关键词:《花木兰》;差异;文化传播;电影翻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120-03
  一、引 言
  1997年,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中国古代花木兰的传说改编为动画电影,为美国赢得了高额的票房利润以及良好的国际声誉。相比于2009年香港导演马楚成制作的真人版《花木兰》,迪士尼版《木兰》增添了许多的美国文化元素。
  通过迪士尼版《木兰》与国产《花木兰》的对比分析,笔者主要探讨的是中美电影改编中的文化传播。国内外都曾对两部《花木兰》的进行了大量研究。大部分主要從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木兰的形象性格差异,或是从两部电影反映的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极少有人把它当成美国文化传播的策略。这正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通过对两部电影的对比分析,本文进一步提出中国电影该如何更为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论文旨在提高中国人民积极保护与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变得越来越频繁,文化全球化趋势也愈加明显。电影,作为时下最流行的大众媒体,应当承担起宣扬民族文化的重任。
  二、文化传播与电影改编
  “当来自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与其它文化背景的人相遇并交流时,跨文化传播便由此产生”[1]。当今,在文化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下,跨文化传播变得尤为重要。部分学者提出跨文化研究应当基于中国的历史与语境,实现全球视野与本土语境的融合。
  电影改编是艺术创造与文化传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电影改编可能是对故事主题的再解释,也可能是运用新的艺术或技术方式来呈现故事的内容。不同学者对电影改编也有着不同的意见,但主要可将其分为两大派别:忠实主义派和自由主义派。前者强调改编对原材料的忠实,后者则更忠实从新版本的艺术角度对原材料进行的解构和重建。他们认为电影改编不是对原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新的世界的认知理解。电影改编的原材料可以源于国内,也可以是国外。而当电影改编取材于国外时,便会牵扯到文化差异,在文化传播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三、两部电影的对比分析
  迪士尼为使《木兰》拍摄成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巨额的投资,耗时的拍摄成就了其精良的制作效果。相比于国产真人版,迪士尼版电影在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美国式理解。
  (一)人物塑造
  1.木兰的形象性格差异
  迪士尼版木兰的形象设计是典型的美国人眼里的东方美人。木兰有着乌黑的长发,黑色丹凤三角眼,柔弱苗条的身材,服装也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式,细节设计也大大的被迪士尼夸张化。中国传统美人的柳叶眉成为美国人审美下厚重的粗眉,樱桃小嘴也成了性感的厚嘴唇,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这些设计都反映出木兰火辣外向,聪明俏皮和勇敢的性感特征。但在国人眼里,高颧骨,小眼睛,尖下巴和厚嘴唇的木兰形象与美人相去甚远,也不符合历史上的木兰原型。在中国观众眼里,这个木兰更像是印第安人。
  国产电影木兰的扮演者赵薇便更符合美女标准:她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高挺精致的鼻梁,白皙的皮肤和柔软的长发。她从小习武,爱好伸张正义,却又遵守作为古代女子所必须遵守的“三从四德”,有着女性天生的柔情与仁慈。迪士尼中的木兰大胆与叛逆,敢于争取自己的幸福。为应付选秀,她悄悄把答案都写在手臂上,充分彰显她对世俗法规的挑战,在迪士尼看来,这也是木兰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木兰才做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不寻常举动。两版花木兰都十分聪明,但是这种聪明又有很大的区别。国产版木兰是千军万马的领导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迪士尼版的木兰的聪明更多几分巧合与诙谐。美国将木兰改编成一个戏剧化又现代化的女子,使其更接近美国审美标准,得到更大的文化认可度。
  2.两部电影中配角的不同之处
  电影中配角安排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也存在差异。以迪士尼版木须龙的形象设计为例,美国人将他的形象进行了极大地夸张和虚化。精灵般细小的身躯,卡通式的小脑袋和触角都很好迎合了他制造幽默滑稽的氛围的需要。“美国人把中国传统的龙的形象进行喜剧化、幽默化的处理。这只搞笑、充满童趣、讲话像连珠炮又爱生气的小动物,一路上为木兰带来许多欢笑与协助,只是中国文化里龙的高大、尊严、伟岸,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全然不见了踪影”[2]。这样的改编,符合搞笑的需要,也成为电影的精彩点之一。在中国电影里,木兰最好的朋友是小虎。他与木兰情同姐弟,不惜一切,牺牲生命地保护她,。从小虎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的美德--对朋友的义气。动画版本中,木兰遇到自己的爱人将军李翔,国产电影中便是皇子文泰。迪士尼让这对爱人有着传统的“王子与公主相爱并幸福生活在一起”般的完美结局。而国产版本里,二人却不得不为国家和平和民族利益而分离。木须龙在电影里的坦白,承认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获得同伴们的认可,小蟋蟀表明自己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吉祥物。电影表达了这些小人物心中的“美国梦”。然而中国电影展现的却是一股浓浓的兄弟情与爱国主义之情。所有人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符合中国文化“忠”“义”的要求。
  (二)电影主题表达的差异
  文化价值的不同必然导致两部电影在主题表达上的差异。虽然迪士尼电影取材于中国故事,却并没有遵从中国传统理念。相反,电影的主题表达彰显的是美国文化价值观
  1.迪士尼电影:个人主义
  正如黄曦所言:“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信仰就是个人主义”[3]。无疑木兰出于父亲的爱才决定从军。然而,迪士尼对木兰从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解,即“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电影中,更多的是她希望能证明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选秀失败让她倍感沮丧,似乎找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在自我反思中,她渴望为家庭带来荣誉。战场之上,她成功击退敌军,却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被同伴丢弃在荒原之后,她对木须龙说道“也许我参军并不是为了我的父亲。或我真正想要的不过是证明自己可以做一些对的事,这样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能够看到一些价值”。“努力证明自己”是中国人对木兰从军从未有过的理解。木兰拯救了皇上和整个国家,成为了民族英雄,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她拥有美国文化所欣赏的大胆又富有智慧等性格特征,是一位典型的新时期女性代表。   2.中国版电影:集体主义
  中华文化将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家族利益第二,最后才是个人利益。电影开场介绍了木兰父亲糟糕的身体状况,给出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原因。战场之上,木兰为夺取胜利,数次以身犯险,在她提出完美的反击策略时却遭到了大将军的欺骗和背叛。她的大军被敌军包围,陷入绝望。此种情形下,她仍然对将士们说道:“将军可以欺我,将士可以叛我,但我花木兰永远忠于我的国家”。战争之后,她明白为维持两国和平,她的爱人必须和柔然公主联姻,便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她选择回家,因为必须回家才能尽孝。木兰为国家和家庭奉献了自己的生命,相比与迪士尼塑造的个人英雄,国产电影塑造的是一位民族英雄。
  文化价值的不同让迪士尼虽然采用了中国故事,保留了中国特征,但是深层意义上,这却是一部典型的美国电影,而这种本土化的电影改编策略让《木兰》在美国更受欢迎。
  四、中美电影里文化传播的对比研究
  美国拍摄有关东方题材的电影,比如《花木兰》,目的在于突破并摆脱现有的题材的局限性。迪士尼电影将关于中国的故事以符合美国人的欣赏风格进行改编,这不仅在美国当地带来了高额的电影商业利润,也成功地在全世界各地传播美国的精髓文化。善于将其他国家的故事改编成为美国特色的电影是美国电影文化输出的一大特色。
  (一)美国电影改编在文化传播的成功之处
  美国电影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善于挖掘全球的优秀电影与故事。买下其它国家素材版权,注入美国核心文化进行重新加工,使其成为一部崭新的美国式电影是其惯用手段。“从1960年将日本电影改编成以墨西哥为背景的美国式电影《豪勇七蛟龙》取得成功之后,美国便开始大量对外来作品重新包装为本土化后再投入市场,以此获得商业利润。进入新世纪后,电影改编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成功改编日本电影《午夜凶铃》之后,美国便开始青睐于亚洲故事,《绯闻女孩》与《无间道》都曾被美国电影公司翻拍”[4]。观众总是在电影不经意的叙事中接受渗透在电影中的文化。通过挖掘国外文化中扩大自己电影市场,宣扬美国文化,对于美国而言,美国文化全球化永远不是一个宣传标语。
  (二)中国电影改编在文化传播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有成千上万部电影改编作品,其中的大部分都来自于中国历史,也有些改编自韩国浪漫爱情故事。无尽的翻拍首先缺乏创新,不仅让国内观众失去兴趣,产生审美疲劳,同时也没有走进国际市场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毫无闪光点。近日来黄磊主演的电视剧《深夜食堂》便是改编自日本,然而这部剧却受到“原著馋到崩溃,翻拍尬到反胃的”的扑街效果。照搬照抄日式电影风格,服装,食物根本不符合中国实际,得不到国人的支持,又如何受到世界的青睐,人们也对中国电影翻拍越来越失望和担忧。
  (三)中美电影改编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启示
  1.电影中的文化自信
  美国的文化自信滲透在各个电影制作中,比如“《功夫熊猫》中,迪士尼会将笨重可爱的熊猫改编成一个灵活的拯救世界的英雄。以他们之所想,创造一切带有美国精神的电影人物。中国也有不少来自国外题材的电影电视,但是在文化自信方面似乎欠缺了许多。建立文化自信是任何形式下实现中华文化传播成功的第一步。数十年前,当西方的文化浪潮还未席卷全国时,中国影视能艰难的环境下有了李小龙这样的国际巨星,将中国武术用电影发扬全球。能塑造出至今都在国际上流行的,陪伴无数国际观众成长的“MonkeyKing”。那个年代的文化自信造就了这些经典,这样文化自信也应该传承到当今的每一部电影制作中。
  2.不同的电影市场
  另外一个原因便在于中美不同的电影市场。美国电影改编能力获得世界的赞赏,能在吸引美国本土观众的同时受到全球的关注。不同于美国电影,中国电影的市场便常常限制在国内。极少有电影制作以国际观众为市场,即使能受到国内观众喜爱的电影也难获得国际的青睐。失去国际市场,中国也难以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选取国外传说,加以本土化在目前中国电影改编市场开依旧是空白。中国电影可以借鉴迪士尼改编电影策略,以全球市场为目标,选取国外优秀而又经典的故事,从中国文化价值角度出发进行改编。吸取国外故事,加以中国式本土化,不仅能突破现有题材,更是彰显大国风范,传播中华文化的一大挑战。
  五、结 语
  通过中美电影《花木兰》的对比分析,本文讨论了两部电影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极大不同之处,又延伸到其它的中外电影改编情况。文化差异常常被人们认为是电影改编的绊脚石,然而美国电影的成功改编却说明跨文化电影改编也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
  中国电影及电视剧能进入国际市场并引起国际关注的数量十分有限,在文化传播方面的效应更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借鉴经验,拓宽电影选材范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应是当下各电影电视剧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徐慧.从文化价值观角度看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D].湖北工业大学,2013.
  [2] 王新舒.木兰“出走”以后—谈迪士尼影片“花木兰”的变与通[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
  [3] 黄曦.中美两部电影《花木兰》的对比研究[J].电影文学,2011.
  [4] 赵楠.电影翻拍: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重建与解构——以好莱坞对亚洲电影的翻拍为例[D].山东大学,2009.
  [5] 刘来.从电影《花木兰》谈文化转移理论-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J].电影艺术,2001(02).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过程性事件”是新闻媒体常常要面对的事件类型,此类事件结果未定,容易与新闻媒体追求事件“结果”的取向产生紧张关系。本文以2013年至2015年期间,江苏省内传媒关于“高考新方案”出台的系列报道为文本,分析作为“过程性事件”的新闻生产所存在的问题、造成的负面后果。同时指出,政府、媒体和公众在面对此类事件时各自需要做出的改变。  关键词:媒体;过程性事件;高考新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技术催生新闻生产的变革。数据新闻依托技术与数据而生,数据新闻报道的传播对象是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而以用户为导向的媒介产品主要是服务,因此数据新闻生产也应立足于新闻服务。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是融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其可看性增强,其服务功能在新闻实践中已经显现,甚至直接影响数据新闻的实践发展。本文以财新网“数字说”2016年度策划系列报道为案例进行内容分析
期刊
摘 要:伴随着媒体生态格局的不断演进,“内容为王”的理念开始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被逐渐解构。本文旨在从“破坏性创新”理论的视角出发,从资源、流程和价值观等角度分析传统媒体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因,探讨了电视媒体行业中视频网站自制剧对传统电视剧的影响,对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理念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内容为王;破坏性创新;网络自制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
期刊
摘 要:如今,微信已不再仅仅面向年轻群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加入到用户的行列。微信必然能够在某些角度满足老年用户的需求,契合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指导、以内容分析为手段、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老年群体对微信的使用需求、用户需求的满足情况,以及微信在满足老年用户需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老年群体;微信;需求层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
期刊
摘 要:本研究对四川凉山147名彝族青少年学生进行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旨在了解彝族青少年手机媒体的使用状况,分析手机媒体对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影响和方式,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手机媒体;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000-02  一、研究缘起  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彝族传统文化在不断与主流文化共荣共存中呈现出与
期刊
摘 要: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很重要,但如果学校没有这门课的话,他们也不会主动去学习。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教学,他们希望教师能够深入浅出的讲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能辅助以音频、视频等手段。笔者建议,国家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关政策,让每个高校新闻传播专业都要开设这门课程。有条件的高校,设置为专业必修课;条件一般的高校,设置为专业选修课。 
期刊
摘 要:网络综艺节目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从制作层面来说已日臻成熟。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选题研究是对节目策划和内容的基础性研究,从选题上窥见网络综艺节目在制作上的基本倾向。热播节目《奇葩说》诞生于网络平台,作为一档辩论类综艺节目,选题直接决定着节目走向和节目风格。本文对《奇葩说》第四季选题归纳总结,发现其选题存在多样性匮乏、价值单一、思辨性和针对性差的问题。  关键词:《奇葩说4》;选题;选
期刊
摘 要: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以自然为媒介、将山水媒介化,并且把源于神话传说的形象——刘三姐置于漓江山水间,从舞台剧到电影再回归自然历经两次祛魅过程。在一次次的文化传播中,“刘三姐”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狂欢符号,《印象·刘三姐》在传播中成就本土文化产业的深层机理是值得探讨的,它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多种相关机制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是时间沉淀、意义变迁、祛魅提纯、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结果。  
期刊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健身的观念已经进入人们的意识之中,特别是现代爱美女性普遍追求骨感紧实的身材,减肥现象也是愈演愈烈。健身观念的转变、健身消费的增长也促进了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发展,各类运动塑身的方式也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利用微博进行“减肥文化”宣传的营销号更是不在少数,这些活跃在微博平台上的意见领袖和舆论一起推动着“减肥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迸发新生,引发减肥热潮。关于有氧运动、无氧运动、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越南《人民报网》广西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框架理论的内容分析法,探讨越南主流媒体如何呈现和构建“广西形象”。研究发现,越南《人民报网》主要报道越桂合作交流的积极内容,新闻报道态度呈正面,在传递本国价值倾向的同时也塑造了良好的广西形象。文章指出,越南主流媒体对广西的报道遵循服务于国家利益的逻辑;“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借助国外媒体报道中国地方政府在次区域合作中的作为和成果,有助于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