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饮酒》等为例看巧用微课教学助推诗歌赏析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8c4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教学一直困扰着高中语文教学,但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微课教学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在诗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借助微课营造诗歌意境、借助微课探析诗歌意象以及借助微课提高答题技巧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微课教学对诗歌赏析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微课 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信息化技术的时代背景下,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胡铁生学者认为微课又叫微型课程,依据所学的学科知识而组建,形成新的网络教学信息。它是以“微视频”为中心,利用与教学目标相符的教案、内容、反思、点评等演示信息,组建一个结构完整、网页化、对外性、情境化的信息动态和交叉教学的应用环境。在信息化的教育创新改革背景下,将微课作为授课工具,辅助传统的诗歌授课方式,也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学生可根据微课所产生的视觉与听觉效果,沉溺在逼真的诗歌意境中,感受诗歌艺术之美。
  一、巧用微课营造诗歌意境
  (一)主题音乐导入
  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过:“音乐是一切的智慧与哲学的源泉,用心欣赏音乐总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无论是在平时生活中还是在课堂学习中,它总是无处不在,为生命注入新活力。诗歌教学中老师借助微课工具,营造浓厚的学习意境,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微课题材丰富,高中语文微课在授业解惑时兼备文学的艺术享受。学习魏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一课时,语文老师可以在授课前把《班得瑞·春野·山溪》制作成微课的主题音乐,让同学们用心体会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的隐者生活。在美妙的纯音乐听觉享受下,同学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共同的主题旋律,眼前似乎呈现出若隐若现的田园场景。和谐自然的主题旋律从作者和山峰之间飘出,慢慢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甚至可以让人看到群山之间缭绕着若有若无的岚气,茂密的深林上盘旋着一群群欢快的鸟儿,在夕阳的余光下显得格外的灵巧耀眼,诗人此时在自家的菜地里采摘菊花,微微一抬头,目光与眼前的群山相会,这是多么的自然与宁静!画面中的一鸟一木一花一人全部契合到自然之中,同学们内心的感受与诗人所描绘的田园情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对自然树起崇尚之情。
  (二)尝试激情朗诵
  古诗词的朗诵也有着独特的朗读技巧,需要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情世界。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借助微课导入2016年CCTV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上徐涛所朗诵的音频,可以让同学们运用想象,大胆联想,构造大脑深处所凸显的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美丽的自然风光。同学们会不由自主地控制自己音调的高低、音量变化的大小、声音的强弱以及速度的快慢,节奏的轻重缓急也随着诗人的情绪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伴随着有感情的朗诵氛围,大家脑海里的情景发生着变化,诗里所描绘的场景似曾相识,在秋天的一个傍晚,一场秋雨过后,绵延起伏的群山都变得格外清新凉爽,皎洁的明月透过松柏之间的缝隙零星散落在石头上,清澈的溪流在石头上叮咚地流淌着,不知哪户的姑娘洗衣服归来,欢笑声徘徊在整片竹林里,溪水的旁边有一大片荷花,突然荷花朝两旁移动,原来是渔船正在撒网捕鱼。
  二、巧用微课探析诗歌意象
  真正学好诗,感悟到它的独特美,需要借助现代的信息化手段,植入丰富的情感元素,创造身临其境的逼真意境,逐个突破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一)创设动态情境
  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所学的课程设计合理的微课,用动态的图画和微视频的方式来展示,并设置诗歌的主题音乐,丰富学生们的情感,让知识在情境的多方感官刺激下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针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鉴赏,同学们不容易构思“烟花”“孤帆”以及“长江”等意象所串联的浩瀚情境。授课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制作体现自我个性的微视频,通过动态的画面以及有趣的旁白解说,营造这样的情景:诗人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在天下闻名的黄鹤楼送别自己的多年好友。目送友人的船逆流而去,只剩下浩浩荡荡的长江流向天际,诗人倍感失落。
  (二)品味诗歌意象
  授课老师在制作微视频时应注意意象的镜头特写,引导学生们快速找出代表性意象。学习《雨霖铃》时,老师要为学生们展示柳、风、月、酒等常见的诗歌意象,讲解它们各自的典型意义,分析诗人此时此景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通常解读写景的诗歌,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到诗人所表达的诗歌意象,观察意象所具备的特点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情感。如“杨柳”主要源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翩翩姿态和离别的依恋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是谐音,古人在送别好友时往往是折柳相送,表达自己与好友之间的深厚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送别类的依依不舍的情感或是续写别后的思念。“残月”在古诗词中也是思念友人或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柳永把杨柳、晓風、残月三个有着相似情感基调的景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所描绘的情景鲜明,思念之苦溢于言表。
  三、巧用微课提高答题技巧
  (一)诗歌的“炼字”分析
  对炼字艺术的鉴赏是在高考诗歌题型中常见的重要命题点,需要老师借助微课工具,加强此类题型的练习与讲解。比如诗人戎昱所著的《移家别湖上亭》中的“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试卷中的问题是:“古代诗人著诗很注重炼字的运用,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精准传神,请简单地进行分析。”语文老师在讲解此题前首先要根据本诗设计恰当的微课,加强对事物特征的理解,添加柳条藤蔓以及黄莺等物的图片,并添加文字对这些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详细说明,帮助学生们把握情感路线,避免偏题。问题中的“精准”对应诗中指的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景物的动态特征;“传神”指的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事物人所具有的情感。诗中的动词“系”字,不仅符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静态特征,而且描绘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锯的动态美,表达出相互依恋、不忍离别的深情。“啼”字不仅符合黄莺叫声的特征,而且神似对好友的殷勤挽留、痛楚离别,让读者不禁潸然泪下。
  (二)诗歌的意象分类
  意象是诗歌的精神寄托,通过客观物象的特征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情变化。古典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固定的意象,不同物象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一般是固定的,语文授课老师应借助微课整理分类,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
  高考常见的诗歌有送别类、思乡类、愁苦类、爱情类等。诗人、词人表达自己依依惜别的饯别类,意象有杨柳、南浦、酒、长亭等,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是表达对亲人的挂念的思乡类,意象有月亮、双鲤、捣衣、鸿雁等,鸿雁属于群飞候鸟,它们会在每年的秋季成群结队地飞回自己的老巢,此景会引起客居他乡的故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孤独的羁旅之情,所以古人常常以雁抒发情感,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通过意象渲染凄惨、悲凉的氛围以此表达内心的忧伤和悲痛的情感,意象有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梧桐等,梧桐在古人的文化意识中是悲惨凄凉的代表,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诗人用以表达恋爱、相思之情的爱情类,意象有红豆、连理枝、比翼鸟、莲等,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走向使用者设计:兴起、定义、意义与理由[J].中国电化教育,2005(7).
  [2] 邵征锋.基于“大系统、微课程”新理念下的自适应性高中数学课程建设[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 褚莉莎.无可奈何花落去——诗歌意象微课研究[J].名作欣赏,2016(10).
  [4] 陈岚.让微课在诗歌教学课堂更加精彩绽放[J].文理导航,2016(7).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历诗人韦应物,生逢“开元”盛世,后遭“安史”祸乱,其诗作由盛唐余韵转向清雅闲淡之风,特别是妻亡后的一系列“悼亡诗”。这首诗,寓簡洁明快之语言表达出无尽之情思,既自然,又含蓄,真实凝练却蕴含丰富。景物描写丝丝相扣、浑然一体,人物情景铺写细致入微,虽仅一句,然涵盖作者对亡妻不尽之思念,可谓韦应物悼亡诗中颇具特色的一首。  关键词:韦应物 《子规啼》 悼亡诗 赏析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
期刊
摘 要:《摆渡人》是一部关于心灵变化历程的书。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描述了一个小女孩迪伦从遭遇车祸死亡到灵魂被摆渡走向另一个世界重生的旅程,最终找到内心深处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如果说摆渡人引领了女孩的灵魂,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女孩也是摆渡人的灵魂“摆渡人”。  关键词:《摆渡人》 死亡意象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说:“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摆渡人》是英
期刊
摘 要:《中国在梁庄》是梁鸿发表于2010年的一部关于故乡梁庄的纪实性文本,刚一出版就引起了学界巨大的反响。书中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梁庄的问题也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广大农村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在梁庄》 农民 传统文化 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高速发展,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各大城市。现代化的观念也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涌入乡村。梁鸿不禁发问:“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了民族的累赘,成了
期刊
摘 要: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当前学科交叉与融合形势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文学地理学的兴起也是时代大背景之下,时间纬度向空间纬度转向的一个重要体现。线性时间在事物发展中的绝对权威,渐渐地被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代表的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弊端所影响,人们开始关注生存、关注生命的意义,由此促成人类对于空间维度的重视,促成了一个新的“空间转向”。空间维度的思维方式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由此兴起文学
期刊
摘 要:沈炳震,字寅驭,自号东甫,浙江归安竹墩人,娶姚氏,育有七子。他生于康熙己未(1679)正月十四日,少时即聪慧过人,籍学宫后日有名,然省试八次均未中进士,遂谢举子业。他笃志古学,后被举荐参加乾隆元年(1736)博学鸿词科,复不遇,归二年卒于乾隆丁巳(1737)十二月初三日,享年五十有九。但是目前学界对于沈炳震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集中在其著作《新旧唐书合钞》上,而对于人物生平未有详细研究,故撰此
期刊
摘 要:王安忆是一位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现如今都保持着旺盛创作力的作家。2015年末,王安忆的新作《匿名》再一次表现出她创作上的转变,引起文坛的注意与讨论。本文以探索新作《匿名》的创作转变为基点,回顾了王安忆整体的创作历程,并分别从创作视角、叙事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对其创作进行前后期对比,从而更加突出《匿名》中所体现出的新变化。  关键词:王安忆 《匿名》 创作转变  王安忆是位迄今还活跃在文坛
期刊
摘 要:宋词所涉“风”意象因作者主观情感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词作中的“风”意象也随着两宋时局动荡产生了新的情感偏向与意义。横向而言,“东风”“西风”“香风”等意象群都有各具特色的情感内涵,如离愁、别怨。  关键词:宋词 风 意象  “风”是人直观可以感受但是无法看到的物象,它又常常带来降水与天气的变化,同时风又预示着季节的变换,是无处不在而又带着极大神秘感的自然物象。这种存在感与神秘感引
期刊
摘 要: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一个朝代,宋徽宗赵佶设立“画学”并将其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走上了绘画的道路,使宋朝的绘画不断成熟,其中最为成功的当属工笔花鸟画。南宋画家林椿的《枇杷山鸟图》精微细致,生动传神,本文特意从线条和构图两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此画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宋代花鸟 线条 构图 审美特征  一、线条  在工笔花鸟画中,线是构成其画面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
期刊
摘 要:数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是非常丰富的,是指能表示数量或者程度的形容词。而一定数量词的运用,能使句子大放异彩,让文章熠熠生辉,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穆旦在《赞美》一诗中运用了许多数量词,极大化的语言下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实中寓虚、有限寓无限,超时空、超历史下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使这首诗的语言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数量词 穆旦 《赞美》  南唐词人李煜在《一剪梅》中曰:“问君能有
期刊
摘 要: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人们较为熟知的作品之一,又被称为《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代表,这首奏鸣曲正是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本文主要从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的研究背景出发,深入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和《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总结《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征,最后深化对其的艺术赏析。  关键词: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艺术赏析  一、有关《月光奏鸣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