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学语文教改

来源 :科教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123jun123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方式,正由重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学习;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由呆板的机械性教学转向互动交往式教学。如何看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影响着三大转变的实现。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主体参与;激励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7-0008-01
  
  传统的教育观,教师课堂教学关注的只是学生的认知活动,而其它诸如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等非智力因素,不是被忽视,就是被置于次要地位。其课堂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的复制为内容,以课文或练习的讲解为基本活动。抹杀学生个性,唯教师或教参是尊。其结果必然走进“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死胡同。
  素质教育的思想精髓是通过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成长,使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心理、个性、行为都得到健康发展。因而,学生的学习活动绝不是大脑的思维活动,绝不仅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活动,而应该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活动。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使学生焕发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利、高效进行。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真正的素质教育就是应该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因人而异,着眼于教育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科学的而不是教条的,创新的而不是陈腐的,灵活的而不是僵死的,讲求实效的而不是花拳绣腿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让学生想学,乐学,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学生没有对学习产生兴趣,绝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在目标展示,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多下工夫,科学有序的安排教学步骤,适时地调控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兴趣持续不断,始终自觉自愿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计》(人教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第九课)一文时,我先由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导人课文,让学生即兴讲与课文有关的三国故事;然后介绍《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四至第四十六回回目及清代毛宗岗父子为《三国演义》编回目的要求和特点:最后要求学生把全文十个自然段编成五个回目。有介绍,有样板,还有一定难度,学生一下来了兴趣,或相互讨论,或独立思考,轻松愉快完成了“对小说的情节内容加以概括”这一学习任务。
  必须承认:教师精彩的讲解,深人的分析,只能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我需要时,才能使学生开始学习过程。因此,教师不管教什么内容,都必须在“转化”上下工夫,把教师的“教”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在教材处理和教法研究等方面做深人细致的工作,准确把握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与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办法,积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人学习活动。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体现他们的价值。教《警察与赞美诗》(人教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第十课)一文,为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该文“语言幽默”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课堂讨论、比较幽默语言与一般表述性语言的差别及造成差别的原因。达成共识后,我写了一段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般表述性语言在黑板上,让学生改写成一段幽默的话。任务一布置,学生个个情绪激动,都感到有话可说,参与率百分之百,效果也令人满意。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有序、有效、持续地进行,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激励评价。只有通过激励学生的主体潜能,才能使学生心灵闪现的思想火花变成熊熊烈火,涌动的学习激情变得波澜壮阔;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我能行叶我比上一次行一我今后更行”的心理飞跃,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与竟争意识;使每一次参与都成为再学习再创造、再进步的内驱力。为此,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行为科学、情感科学等相关知识。在学习《阿Q正传》、《祝福》、《项链》等篇目时,我将个人研读、集体讨论、教师点拨相结合,为学生自主式探究阅读提供良好的氛围。学生对人物的分析中心的提炼,只要言之有理,都予大胆肯定。允许有不同看法,允许保留意见,绝不唯教参是尊。这种激励,既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提高他们敢讲真话、露真情,不讲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的人格修养。
  综上所述,如何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给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愿学、乐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我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完善。
其他文献
【摘要】概念是数学的基础与核心,数学教学要以概念教学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全力打造概念教学的“桥头堡”。具体措施:体验——结合实际,认识概念;认知——挖掘内涵,理解概念;感悟——寻找联系,掌握概念;创造——解决问题,深化概念。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概念;教学;深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7-0010-02    职高数学
期刊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实行教学互动的教学方式,就是强调在师生平等交往、多元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倡导的师生教学互动。不再是单纯的单向的知识训导,而是对“过程与方法”、睛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启迪性互动。  【关键词】阅读;语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62.1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
期刊
【摘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必须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培养,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翔。  【关键词】小学美术;培养;想象力  【Abstract】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because knowledge is limited, bu
期刊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体育;健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7-0009-02    新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基于“整体”与“一贯”的理念,将初中(七、八、九年级)原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是对传统的初中体育的根本性
期刊
【摘要】在当今的竞技比赛中,不仅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技、战术水平,还要有较强的稳定性,这就要求运动员赛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此本研究,从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表现特征入手,逐一分析了运动员赛前心理的几种表现形态,最后给出了关于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几种可行方法。  【关键词】赛前;心理训练;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去用各种各样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交际训练灵活多变,轻松自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英语游戏;学习环境;兴趣;英语教学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f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8.2 【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7-0015-01     其实大学时代,我就学习了许多器乐,钢琴 、笛子、大提琴,我老父亲喜欢拉小提琴,也许我从小的心灵受到过熏陶吧,学的多了,也为究竟专哪一个乐器犹豫过,至今家里有各种乐器演奏的音乐书籍不下50本,盒带好几百。在学校时学任何乐器也都很快成为同学中起步晚,却最后成为靠前的“权威”,当然那都是小
期刊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文章分析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ourse is very strong
期刊
以前在毕业班上,每每接过一个班,看着手中的成绩单,我的心总是沉甸甸的,班里总有一些学生早已对数学失去了信心。做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想,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对如此完美的学科失去了兴趣?我们应该怎样挽回呢?如果只是凭着老师一味的给他们打补丁,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数学本源于生活,而我们的生活又处处离不开数学。我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首先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喜爱数学,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用生
期刊
【摘要】语感就是一种能力,一种对于语言文字的感觉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一个人的语感是要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逐步形成的。  【关键词】提高;语感;语文;升华  【Abstract】Is a sense of language ability, a feeling for language ability. Keen sense of lang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