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语文界对“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研究热情高涨,多文本阅读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说明了它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那么具体到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该如何进行多文本阅读的教学设计呢?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 多文本阅读 单元内 语文教学
首先,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多文本阅读的好处是什么?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平常的语文课阅读教学一直都在进行,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在跟进。无论是单文本阅读还是多文本阅读,阅读有几个鲜明的作用:提高修养,获取知识,传承文化。那么我们为什么更热衷于多文本阅读教学这种形式呢?因为多文本阅读不同于单文本阅读的地方是:课堂容量大,更多的时间可以放在学生的阅读上,老师的讲则必须是精讲,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是同时阅读几篇文章,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这种阅读形式更贴近“阅读”的本真意义,或者说更贴近“阅读”的本色;同时对于老师而言,相比于单文本的深挖掘,多文本阅读也给了老师更多的自由,在教学设计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教学方面则更多地体现了老师的个性与特色,语文课进而也异彩纷呈。
其次,多文本阅读教学如何提升有效性?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有怎样的意义?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很多老师花费不少精力来进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寻找了很多课外的相关文章,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设计。我觉得还是挺耗时的,有点儿舍近求远。我们的教材在编纂时,已经是按照相同的主题进行了单元的编排,同一单元的文章为什么不能作为多文本阅读的素材呢?如: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6课的《短文两篇》,在同一课之内的两篇文章《陋室铭》和《爱莲说》已经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体会“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又为什么要寻找那么多课外的生僻古文来学习这个知识点呢?所以,我认为,如何提升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师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在进行多文本教学设计之初,教师必须明确的就是“我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多文本阅读课,我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只是同一主题的深化,老师要做的基本就是筛选相关的素材,推荐给学生,稍作点拨总结即可。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读者的精神洗涤的过程,是读者思考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任何一位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去做的。而教师的意义更多的是应该体现在教给学生方法和启迪,“教是为了不教”。如果学生毕业多年,他依然手不释卷,依然热爱阅读,专注于阅读,能从阅读中找到乐趣,甚至能从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成功的。
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的思路?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思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认为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设计可以有两个基本的思路——“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所谓“同中求异”即在主题与写法相同或相近的文本中发现不同之处。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和杨绛的《老王》以及李森祥的《台阶》,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凡人小事”,可以就这个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开展多文本阅读。但是如果进行“同中求异”的思考,就可以从写人叙事的方法上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设计。例如三篇文章都有一个共性,即通过典型的小事件突出人物的性格,这是“同”,那么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是否还有个性化的“异”呢?通过这种方式的深入思考,还可以发现《阿长与<山海经>》在塑造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时,文章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开头写了她许多“我”所不喜欢的特征,有的甚至是缺点。她卑微、粗心、丑陋、愚昧……这些都是作者对阿长的“抑”。正是这些“抑”为后面的“扬”起着铺垫作用,使得后面的“扬”显得酣畅淋漓。而在《老王》这一课,却没有使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在老王的形象塑造过程中作者使用的是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一生凄凉艰难但又厚道、善良、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在《台阶》中,作者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描述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依然没有使用先抑后扬的写法,而是侧重于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这种“同中求异”的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有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发现。所谓“异中求同”,即在主题与写法不相同或不相近的文本中发现相同之处。例如语文课本中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以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三个文本,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的时候,是否可以发现其中隐约存在的共性呢?我认为,它们有共性,即三个文本背后都有一个勇敢不屈的斗士形象,都有一片拳拳爱国心。这种“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综上所述,多文本阅读教学是今后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教师的教学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个思路进行多文本阅读的设计,将非常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单元之内进行的“多文本教学”的尝试,应该是一种理想的选择,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陶行知先生说:“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参考文献
[1] 陈笑飞.自主性文本阅读教学浅探[J].才智,2012(18):58-59.
[2]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308.
【关键词】 多文本阅读 单元内 语文教学
首先,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多文本阅读的好处是什么?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平常的语文课阅读教学一直都在进行,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在跟进。无论是单文本阅读还是多文本阅读,阅读有几个鲜明的作用:提高修养,获取知识,传承文化。那么我们为什么更热衷于多文本阅读教学这种形式呢?因为多文本阅读不同于单文本阅读的地方是:课堂容量大,更多的时间可以放在学生的阅读上,老师的讲则必须是精讲,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是同时阅读几篇文章,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这种阅读形式更贴近“阅读”的本真意义,或者说更贴近“阅读”的本色;同时对于老师而言,相比于单文本的深挖掘,多文本阅读也给了老师更多的自由,在教学设计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教学方面则更多地体现了老师的个性与特色,语文课进而也异彩纷呈。
其次,多文本阅读教学如何提升有效性?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有怎样的意义?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很多老师花费不少精力来进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寻找了很多课外的相关文章,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设计。我觉得还是挺耗时的,有点儿舍近求远。我们的教材在编纂时,已经是按照相同的主题进行了单元的编排,同一单元的文章为什么不能作为多文本阅读的素材呢?如: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6课的《短文两篇》,在同一课之内的两篇文章《陋室铭》和《爱莲说》已经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体会“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又为什么要寻找那么多课外的生僻古文来学习这个知识点呢?所以,我认为,如何提升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师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在进行多文本教学设计之初,教师必须明确的就是“我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多文本阅读课,我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只是同一主题的深化,老师要做的基本就是筛选相关的素材,推荐给学生,稍作点拨总结即可。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读者的精神洗涤的过程,是读者思考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任何一位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去做的。而教师的意义更多的是应该体现在教给学生方法和启迪,“教是为了不教”。如果学生毕业多年,他依然手不释卷,依然热爱阅读,专注于阅读,能从阅读中找到乐趣,甚至能从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成功的。
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的思路?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思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认为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设计可以有两个基本的思路——“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所谓“同中求异”即在主题与写法相同或相近的文本中发现不同之处。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和杨绛的《老王》以及李森祥的《台阶》,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凡人小事”,可以就这个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开展多文本阅读。但是如果进行“同中求异”的思考,就可以从写人叙事的方法上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设计。例如三篇文章都有一个共性,即通过典型的小事件突出人物的性格,这是“同”,那么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是否还有个性化的“异”呢?通过这种方式的深入思考,还可以发现《阿长与<山海经>》在塑造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时,文章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开头写了她许多“我”所不喜欢的特征,有的甚至是缺点。她卑微、粗心、丑陋、愚昧……这些都是作者对阿长的“抑”。正是这些“抑”为后面的“扬”起着铺垫作用,使得后面的“扬”显得酣畅淋漓。而在《老王》这一课,却没有使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在老王的形象塑造过程中作者使用的是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一生凄凉艰难但又厚道、善良、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在《台阶》中,作者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描述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依然没有使用先抑后扬的写法,而是侧重于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这种“同中求异”的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有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发现。所谓“异中求同”,即在主题与写法不相同或不相近的文本中发现相同之处。例如语文课本中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以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三个文本,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的时候,是否可以发现其中隐约存在的共性呢?我认为,它们有共性,即三个文本背后都有一个勇敢不屈的斗士形象,都有一片拳拳爱国心。这种“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综上所述,多文本阅读教学是今后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教师的教学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个思路进行多文本阅读的设计,将非常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单元之内进行的“多文本教学”的尝试,应该是一种理想的选择,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陶行知先生说:“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参考文献
[1] 陈笑飞.自主性文本阅读教学浅探[J].才智,2012(18):58-59.
[2]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