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印象里,客家围楼总是那么独特而又神圣。我一直期待着有一天能亲临那些只能在电视或报纸上看到的高大围楼,感受一下客家人别样的风土人情。
日前,在粤北,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韶关市始兴县,我看到了过去一直渴望看到的客家围楼,并了解到一段与围楼息息相关的革命战争年代腥风血雨的历史。
11月15日下午,天气晴朗,记者和始兴老促会秘书长林海养一路驱车,直奔“红围”。“红围”位于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距县城只有4公里,出了县城,在一条村道上兜上几个弯便到了。“看,那便是‘红围’。”汽车还没停下来,林海养便介绍了起来。沿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座高大雄伟的围楼耸立在眼前。尽管围楼看起来稍显沧桑,墙壁到处是子弹孔,并且,围楼的墙壁上已经长出了野草和青苔,然而,其坚固的外表及其庞大的结构,还是让我惊诧不已。穿过草甸,走到围楼下,顿时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抬起头往上看去,十几米的高墙,显得十分威严。可以想象,战争年代,这个庞大的围楼是个多么坚固的“碉堡”,老百姓住在里面,可以轻松的避免土匪偷抢和日本侵略者的掠杀。
推开两扇小小的木门,我们走进了这个经历了近两百年风风雨雨的“城堡”,眼前场景,顿时让我惊呆了,如此高大的围楼怎么就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呢?只见屋内已经没有了楼层,四面高墙仍然较为完好,厚厚的墙壁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枪眼”;地上,由门口进去不到三米处,两边分成了两排大小一致的房间,左右两边各9间,共18间;两排房间的中间是“天井”,“天井”中有一口废弃的水井;门口的左右两旁,都有一个一米半左右的楼梯通往二楼……“太可惜啦,当年日本侵略者一把火把围屋烧成了这样,五层楼基本上没留下什么东西。”看着眼前的景象,林海养感叹道。尽管围楼内部已经断壁残垣,破烂不堪,围屋的楼层也不复存在了,但先辈们别具匠心的构思仍能一览无遗,让人叹服。
“红围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林海养给我介绍起“红围”的前世今生。
原来,“红围”实际上叫“奠安围”,之所以叫“红围”,一是因为它的墙壁用红坭石灰和糯米、蜜糖浆的混凝土、鹅卵石和部份青砖砌成,长年日洒雨淋,风雨侵蚀,墙体呈红色;二是因为红围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它为指挥广东的抗日斗争作出过贡献。始兴当地老百姓都认为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解放以后就把它叫“红围”。
红围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春至1941年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的所在地,广东省委和抗战军民的堡垒和根据地。1940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从南雄迁入红围,省委书记张文彬和机关人员住在四楼,省委电台设在五楼,电台负责人黎百松,译电员李汉,机务员李扬,司徒明以老板娘身份掩护。常住红围的还有省委组织部长李大林、青年部长吴华、妇女部长张越霞等同志。在那白色恐怖、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在红围,原省委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仍然组织开展一系列重大活动,作出过许多重大决策。红围,在中共广东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5年2月1日,始兴沦陷,15日红围被日军烧毁。2000年始兴县委、县政府将红围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在原省委书记汪洋的关心和支持下,红围得到了维修和保护,并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林海养说,2010年5月,红围旧址修复保护工程正式落成。现在红围已成为始兴县广大党员和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已逐步成为始兴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2011年4月,红围成为首批省级党员教育基地。“红围还是电影《战时省委》的拍摄地呢。”林海养很是为家乡宝贵的革命历史资源骄傲。
沿着红围二楼的平台慢慢地走上一圈,我们细细品味着关于红围的光辉历史,那一刻,我们仿佛回到了烽烟四起的年代,似乎自己正和老百姓们一起在围屋抵御外敌的入侵……
红围展现给我们的,不止是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更让我们从侧面感受到客家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日前,在粤北,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韶关市始兴县,我看到了过去一直渴望看到的客家围楼,并了解到一段与围楼息息相关的革命战争年代腥风血雨的历史。
11月15日下午,天气晴朗,记者和始兴老促会秘书长林海养一路驱车,直奔“红围”。“红围”位于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距县城只有4公里,出了县城,在一条村道上兜上几个弯便到了。“看,那便是‘红围’。”汽车还没停下来,林海养便介绍了起来。沿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座高大雄伟的围楼耸立在眼前。尽管围楼看起来稍显沧桑,墙壁到处是子弹孔,并且,围楼的墙壁上已经长出了野草和青苔,然而,其坚固的外表及其庞大的结构,还是让我惊诧不已。穿过草甸,走到围楼下,顿时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抬起头往上看去,十几米的高墙,显得十分威严。可以想象,战争年代,这个庞大的围楼是个多么坚固的“碉堡”,老百姓住在里面,可以轻松的避免土匪偷抢和日本侵略者的掠杀。
推开两扇小小的木门,我们走进了这个经历了近两百年风风雨雨的“城堡”,眼前场景,顿时让我惊呆了,如此高大的围楼怎么就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呢?只见屋内已经没有了楼层,四面高墙仍然较为完好,厚厚的墙壁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枪眼”;地上,由门口进去不到三米处,两边分成了两排大小一致的房间,左右两边各9间,共18间;两排房间的中间是“天井”,“天井”中有一口废弃的水井;门口的左右两旁,都有一个一米半左右的楼梯通往二楼……“太可惜啦,当年日本侵略者一把火把围屋烧成了这样,五层楼基本上没留下什么东西。”看着眼前的景象,林海养感叹道。尽管围楼内部已经断壁残垣,破烂不堪,围屋的楼层也不复存在了,但先辈们别具匠心的构思仍能一览无遗,让人叹服。
“红围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林海养给我介绍起“红围”的前世今生。
原来,“红围”实际上叫“奠安围”,之所以叫“红围”,一是因为它的墙壁用红坭石灰和糯米、蜜糖浆的混凝土、鹅卵石和部份青砖砌成,长年日洒雨淋,风雨侵蚀,墙体呈红色;二是因为红围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它为指挥广东的抗日斗争作出过贡献。始兴当地老百姓都认为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解放以后就把它叫“红围”。
红围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春至1941年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的所在地,广东省委和抗战军民的堡垒和根据地。1940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从南雄迁入红围,省委书记张文彬和机关人员住在四楼,省委电台设在五楼,电台负责人黎百松,译电员李汉,机务员李扬,司徒明以老板娘身份掩护。常住红围的还有省委组织部长李大林、青年部长吴华、妇女部长张越霞等同志。在那白色恐怖、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在红围,原省委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仍然组织开展一系列重大活动,作出过许多重大决策。红围,在中共广东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5年2月1日,始兴沦陷,15日红围被日军烧毁。2000年始兴县委、县政府将红围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在原省委书记汪洋的关心和支持下,红围得到了维修和保护,并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林海养说,2010年5月,红围旧址修复保护工程正式落成。现在红围已成为始兴县广大党员和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已逐步成为始兴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2011年4月,红围成为首批省级党员教育基地。“红围还是电影《战时省委》的拍摄地呢。”林海养很是为家乡宝贵的革命历史资源骄傲。
沿着红围二楼的平台慢慢地走上一圈,我们细细品味着关于红围的光辉历史,那一刻,我们仿佛回到了烽烟四起的年代,似乎自己正和老百姓们一起在围屋抵御外敌的入侵……
红围展现给我们的,不止是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更让我们从侧面感受到客家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