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误区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它大大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氛围和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同时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然而教师们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弱化了工具性。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还不够大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
  笔者很有些担心,这样长期下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将走向另一种悲哀--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基本的语言问题都不能过关。
  
  二、以“问”代“灌”
  
  牵着学生鼻子走。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但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产生了。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有时甚至一问追着一问。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
  “满堂问”的教学,其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三、没有实效的热闹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
  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生机盎然。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收获?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
  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四、课堂教学中“务虚”
  
  许多教师为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为什么提倡将讨论引进课堂?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讨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自主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只要学生讨论了,“参与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没有架空。只要学生“有效讨论”了,这节课的教学才真正具有意义。
  什么叫“有效讨论”?首先它得有一个适当的主题,其次,讨论得有一个大致完善的过程。任何一个过程的完结都是需要时间的,对于一次讨论,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没有固定的指标。但是,一节课的讨论时间不够肯定是行不通的。
  
  五、多媒体使用不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动画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
  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动思动笔的时间。
  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于:多媒体迷住了学生读书的眼。
  语文课是语文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学生只能通过语言文学才会理解、体悟、想象。所以借用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
  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
  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会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迈进。
  (河北邯郸市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提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正确认识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的辩证关系,以高素质的教师为中间媒介,促进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同时,要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加强听说读写技能各个环节的训练,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  关键词: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 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中学教师遇到一些问题,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一、情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因素     有人曾调查了参加第一到第四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的学生对九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情况,其中居于前四位的是物理
期刊
“人生最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今年的暑假里我最最快乐的时刻那就是与妈妈住了两天。在那两天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哦,差点给忘了,妈妈和她现在的丈夫终于答应了我的请求,那就是以后的寒暑假,我要与妈妈一起过了!我幸福得要死,我再不是一个只有爸爸而没有妈妈的孩子了……”  这是学生白云写在关于暑假的一篇作文里的一段话,也就是这段话解开了我的心头之谜:过去的白云永远紧锁着眉头
期刊
排一出好戏,上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说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就语文课而言,增进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教学质量也是有很大作用的。近年来,我们学校在开展校本研究“语文趣味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尝到了收获的甜头。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一、教师要不断“积淀”,扩大视野,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供支柱   厚积而薄发。一个想教好语文的人,必然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读书使教
期刊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也是落实教学指导思想必不可少的条件。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本人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一、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看,传统课堂存在着不少弊端。在课堂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过于注重自己行为的演示,听到的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做到的是对学生超量的训练,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学生成了“配角”和“观众”,
期刊
家访是让老师在切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登门造访,与学生、家长架起了联系与沟通的桥梁,织成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的纽带,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     一、勤家访,架好主桥梁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有利于交换意
期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倡学生质疑,是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获得主动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
期刊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故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的人生准则来维系,随着社会的讯猛发展,
期刊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比较重视课堂的开讲部分,他们常常会在导入设计上绞尽脑汁,而对结讲则大为忽视。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偏向,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场戏,“开场戏”固然要有吸引观众的作用,而“收场戏”则更应具有撼动人心的功效,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做到一堂课良好的结讲,通常有下列几种方法:    一、总结概括    是指在结讲阶段,教师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作出归纳总结,
期刊
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下面试举几例说明之。     一、创设导入情景    一般用于授课开始。方法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为主,内容多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    二、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