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一个宇宙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an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首诗是一个宇宙,一首诗是一片风景,一首诗是一种形式,一首诗是一座宝藏。斯德曼(Stedman)说:“诗是一种富有韵律而且充满想象的语言,它表现着人类灵魂的创造、趣味、思想、情感与洞察。”我们要欣赏新诗,首先必须了解新诗的含义和特质。新诗相对于旧诗,就如同现代相对于传统,所以新诗也叫现代诗,是现代人用现代的语言,表现现代人的情感、思想、生活的诗。一切文学的发展,都像长江的后浪推动前浪,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从诗歌的发展历史来看,新诗的萌芽、茁壮、兴盛,是必然的现象。它是以最精炼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藉诗人自我内在的体验与感觉,创造新的意象与境界,来表现生命的真理。它是一种精炼的语言,它具有音乐性,它是诗人对生命的观察和体验,它是一种创造,它富有想象力,它表现生命的真理。
  欣赏新诗,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从结构上,是否有完整性;第二,从内容上,是否有丰富性;第三,从意境上,是否有启发性。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考察,第一,情——感情是否丰富;第二,理——内容是否合理;第三,法——技巧是否规矩。王尔德说:“一切都会过去,只有美永远存在。”一切的文学作品,都在追求至真、至善、至美,虚假不“真”的东西,不美,丑恶不“善”的东西,不美,“美”是一切。诗人的心求美,诗人的创作技巧求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也是求美,诗人是为美而生,为美而存在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他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王国维虽然是就词而论,其实,诗作也是如此。每一首有价值的好诗,虽然境界有大小的不同,但一定都是作者的真性情,都具有作者独特的风格,最特别的,都会很有趣味。
  我们欣赏一首新诗,当然先读诗的语言,诗人对语言的运用,是否正确、恰当,是否明白、贴切,是否美丽、创新,都很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是否有趣。诗的趣味,常常是来自音节的变化,琅琅上口,产生声音的美,令人有愉快的感觉。另外,诗的趣味,也来自视觉的快感,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在遣词造句的时候,讲究色泽的绚丽,情景的逼真,以及造型的突出,都是来形成图画的美的。在意境的表达上,诗人的情意和外界的景象的融合,交互反射,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心灵世界,则是心灵的美。所以,欣赏一首诗,就是要追求声音的美、图画的美,和心灵的美,甚且不只是美的接纳,而且也是美的创新。读者在欣赏一首好诗之后,心有所感,心有所悟,也许因而触发一些灵感,或在写作技巧上,或在身心修养上,产生一些积极正面的作用。
  诗是作者心灵的抒写,生活的牧歌,我们欣赏诗作,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只要一个人心中有诗,他便有所恃,没有诗,他便感到精神贫乏。如果散文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饭酿成酒,欣赏诗作,可以培养我们纯正、高尚的文学趣味。如果小说是花团锦簇的花架,诗就是花架上的花,我们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应该先从欣赏诗开始。因为诗是最精炼的语言,诗人常常希望用最少的文字表现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所以诗人的语言,很多是跳脱式的、不连贯的,省略一些诗人认为不必要交代和说明的文字,于是看懂文字,不一定看懂诗,也就是晓得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欣赏诗作,应该在明白字面的基础上,进而领略它的言外之意。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的创作是如此,诗的欣赏也是如此。我们读到一首好诗,也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沉浸在一种忘我的情境之中。从艺术的角度而言,没有意境,就没有诗歌,诗人所创造的意境,往往令读者置身其中,浑然忘我。朱光潜说,“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心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霎时霸占住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领略它,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这种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同样,欣赏一首好诗,我们心目中一定会产生一种意境,一种非常鲜明而生动的意境,像是一幅图画,刹那之间,我们被诗人的情绪所感动,诗中强烈的气氛、丰富的意象,完全占领我们的心灵,我们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作品之中,无暇顾及其他。在欣赏诗作的当下,读者的心灵因被感动而满足。
  如果欣赏诗的人,对于诗一无所知,不懂诗歌创作的技巧,也不知道如何探索诗人所呈现的意境,就无从谈到诗的欣赏。虽然读者不一定都要成为诗人,但是对诗的知识愈丰富,对生命的体验愈深刻,对诗的欣赏,是愈有帮助的。了解如何创作诗,才能了解如何欣赏诗,任何一首好诗都是客观生活的反映,如果我们不了解客观的生活,没有深刻体悟生命的酸甜苦辣,就无缘明确而真实的品尝诗的滋味。
  如果我们只是随便翻翻,走马观花一般的阅读诗作,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欣赏诗作,不应该只是一种认识的活动,而是情感与理智的结合,透过分析、综合、判断,达到理解的目的。直觉只是美感的产生,欣赏还必须有理性的指引,没有对诗的认识,就谈不上对诗的欣赏。因此,新诗的欣赏,像其他文类一样,从了解作者开始。《孟子·万章》:“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除了了解作者的个性、学养、文学的成就,对作者所生长的环境、社会背景,也应该尽量明白,对诗作的欣赏,有直接的帮助。
  其次,要解析文学,了解词意,文字都看不懂,哪里谈得上欣赏。而对写作的技巧,章法的修辞,也要一一考究。《孟子·万章》:“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古人也说:“诗无达诂。”诗人的创作,除了苦心经营,有时也是灵感一现,对于字句的安排以及意境的营造,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声东击西,别有所指。欣赏诗作时,如何体会诗人的用心、苦心,是很重要的。所谓“以意逆志”。就是直探本心,而不是瞎子摸象,只取一端,也不是信口雌黄,胡乱猜测。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应该仔细探寻追索。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所谓“沿波讨源”,强调必须从整个作品去把握诗意,而不能只是单独欣赏美丽的词藻而已。
  有人说欣赏文学作品要“先钻进去,然后再跳出来”,鉴赏诗歌也是一样。我们在“钻进去”领略诗歌的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之后,也应“跳出来”,站在宏观的角度,整体观照全诗,甚至顾及其他诗人诗作。
其他文献
王启国编译  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在提高,只不过是我们评判富裕的标准变了,心态变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  大约930年前,征服了英格兰的威廉一世拥有大量的财富、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一支残暴的军队。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威廉一世可以说是富甲天下,无人能敌,但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他连抽水马桶这样的生活用品也没有,另外,他也没有纸巾和割草机,日子根本就没法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相比。  历史上富裕的王侯将
期刊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父继洵,官湖北巡抚。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故操心顾,虑患深,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弱冠,从军新疆,游巡抚刘公锦棠幕府。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会刘以养亲去官,不果。自是十年,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视风土,物色豪杰。然终以巡抚君拘谨,不许远游,未能尽
期刊
儿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公司,在机关里当一名小职员。  父亲退休在家。家住一楼,屋后一方小园,养了许多兰草,其中不乏珍贵之品。公司内外不少人高价求购,父亲却说:“好草无价!”心存侥幸者再问,父亲道:“草就是我,我就是草,买得了吗?”遂绝了上门讨要之人。  一天,儿子对父亲说:“爸,有一件事,我想……”  “啥事?”  儿子犹豫了。  “啥事呀?”  “我们处长,想要一盆兰草。”  “兰草——”父亲看了儿
期刊
大赛特约文学指导 朱克 朱威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广泛阅读,对于同学们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学阶段是阅读的最佳时期,也是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在这一时期多阅读多积累,对于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阅读心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喜欢具有“精品”特征的微型文
期刊
从天空的怀抱里飞出,通过苍白的面容做了自白,  从云裳的褶缝里抖落,烦乱的天空在表现  飘向森林的棕褐光秃,内心的哀愁。  撒向田野的寂寞空阔,  轻柔无声,缓缓飞扬,这是天空的诗啊,  雪花儿飘降。用无声的音符缓缓记录;  这是绝望的隐秘啊,  正如云雾般朦胧的幻想早就郁积在云层的肺腑,  突然结晶成为奇文异彩,如今才向田野树木  正如烦乱的心绪难以隐藏,悄悄地倾诉。    【导读】  亨利·瓦
期刊
好的小说对读者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令读者废寝忘食,希望一口气就把厚厚的一大本巨著看完。俗话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阅读小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也是如此。到底小说有什么魅力,能让读者到了如此忘我的境界呢?  人在现实的世界里,常常遇到挫败、失落、不满足,小说的想象世界,成了最好的逃避的处所,至少可以暂时填补心灵的空虚、无助和无奈。小说所描写的人生,并不是现实生活的记录,而是经过加工、包
期刊
“自古兵者为不祥,放下你手中的枪!”该文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殷切向往。  与其他战争题材的文章不同,这篇文章通篇嗅不到硝烟的气息,却渗透着作者无限的愤懑。文章取材于生活,由生活中的片段引发对战争的思考,语言朴实生动。  “凭君莫话封候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即使是大丈夫建功立业,也是建立在黎民生灵涂炭的基础之上,从“战争所带来的必然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一句,不难看出作者有
期刊
这是一片简洁生动的文章。  文章中,作者不用华丽的语言装饰画面,也不过多泼墨于背景烘托、气氛渲染。一问一答,一举一动均真实贴切,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读者真实快速并真切地嗅到主旨的芳香。  纵览全篇,主旨均在简单行文中,在简述自己报考了沈阳一所日办学校并通过笔试,以及笔试前的一些情况后,就直切主题,用大幅篇章的简单对话推动故事发展。以“想当公司经理”应答“为何到这儿来上学”;以“熟悉业务、善
期刊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小说也是如此。  本文的构思可谓精巧,一波三折。弟弟从高高兴兴地去报到到垂头丧气地回来,又从被爹逼走到最终想留下来;而爹呢,从生气地赶走儿子到思念儿子,又从找儿子到盼望儿子归来,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富于变化,紧紧地抓住了读者。而把两条线连起来的又是什么呢?作者把弟弟的来信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样,高低起伏的情节像串珍珠一样被简短的文字富有新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文章精炼,短小,
期刊
这是一篇很仆实的小小说,文中的话语来自生活,读起来亲切自然,但文章的主旨却不像文中叙说的那样轻松畅快。它反映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现象: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形势依然严峻。  文章以“弟弟”任教展开情节,以来往家书纵贯全文。情节跌宕,一波三折,余波不平,引人深思。  和文中的“弟弟”一样,很多人总以为以蛇肉、耗子肉为荤是茹毛饮血的历史,总以为没有粉笔的教学只属于张艺谋的电影,总以为没水没电的生活已经结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