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绍兴师爷,人们就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头戴方巾,身穿大褂,抹着白鼻子,在官老爷身边转来转去,尽出点子的文丑。陈道明出演的电视剧《绍兴师爷》,把方敬斋塑造成为一个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善恶分明,救民于苦难的好人。一些研究绍兴师爷的文章、书刊,纷纷出来说好话,绍兴师爷的博物馆也已在绍兴安昌镇建立起来。
师爷是由古代的幕宾演变而来,出现于明代,盛行于清朝,受聘于官场,依附于官场,为官场服务的一种特殊职业。从事这职业的并非只有绍兴人,全国各省都有。但是,绍兴师爷的人数最多,名声也最响亮。在清代,全国各级衙门都竞相聘用绍兴人当师爷,有“无绍不成衙”的说法。
当然,绍兴师爷的出名,并不是单靠人多,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原因。
绍兴师爷才智出众,具有做智囊的素质。他们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且足智多谋,能为主官排忧解难,创造政绩,谋取官声,带来官运。有这么一个故事。康熙八年,圣祖玄烨亲临绍兴祭禹,浙江的巡抚、将军率属下官员陪祭。在行礼时,藩台不慎朝冠落地,被将军看到。将军素与藩台不和,向朝廷参奏。按大清律法,朝冠落地是大不敬,罪责严重。吏部下令浙江巡抚查核。巡抚有心保护藩台,又怕得罪将军,左右为难,向绍兴师爷请教两全之法。绍兴师爷代他拟了一份奏折,说“臣位列于前,礼无后顾”,送了上去,官司就不了了之。为什么这短短九个字就把官司搅了?原来在祭祀时,按官阶大小列队,将军位列藩台之前,应该看不到藩台落帽。如他回首后顾,是对皇上的不敬。将军当然不敢再坚持说亲眼所见,吏部也不想得罪八旗高官,只好息事宁人。这样就封了将军之口,保护了藩台,巡抚自己也可以不负责任。
这则故事说明了绍兴师爷的智谋和作用,而雍正时期邬斯道为河南巡抚田汝镜上奏折的故事,则更彰显了绍兴师爷的胆识和价值。
邬斯道是绍兴人,自幼好学,但科举不遂,以游幕为生。客居河南期间,被田汝镜搜罗幕中,成了田汝镜的贴心师爷。有一天,他问田汝镜:大人是要当有名的督抚呢还是当平常的官员?田汝镜说,当然要当有名的督抚。邬斯道说,那就请大人放手让我行事,不要干涉。田汝镜问他要做什么?邬斯道说,我将为大人起草一份奏折。田汝镜出于对邬斯道的信任,同意了邬的意见,也不问内容。奏折上去,受到雍正皇帝重视,田汝镜才知道这分奏折是参劾权倾一时的吏部尚书、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的隆科多,大大地捏了一把汗。隆科多是雍正皇帝胤禛的舅舅,康熙皇帝驾崩后,由他宣读遗诏,扶持胤禛登上皇位。对这样一位重臣,邬斯道怎敢参奏?原来隆科多恃权不法,傲恣日盛,遭到雍正皇帝的忌恨,极想除掉他,只是苦于“中外大臣无敢言其罪”。邬斯道窥测到了这层内幕,才大胆为田汝镜上奏折,迎合雍正皇帝的心意。结果隆科多获罪,田汝镜受到重用,邬斯道也出了名。后来邬斯道为了一点小事,与田汝镜不和,甩手离去。田汝镜事事不顺利,要把邬斯道请回来。邬斯道大摆架子,提出每天要有一个五十两的大元宝放在他的桌上,才肯回来办事。田汝镜只得依允。雍正皇帝听说此事后,曾在田汝镜的奏折上批示:邬先生安否?
这虽是野史的记载,难于考量其真伪,但也能说明绍兴师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同治年间,马心田帮助山东巡抚丁宝祯智杀大太监安德海的事,则更被世人所称道。同治八年,安德海声称奉西太后谕旨,南下置办龙袍。他乘坐特大官船出京,经直隶进入山东。船上插满龙凤旗帜,女乐歌舞,所到之处,摆尽威风,还要地方官员敬献财物,大刮地皮。丁宝祯恨之入骨,决心除掉他,便与师爷马心田商量。马心田说,安德海是西太后的红人,作威作福,除掉他利国利民,除不掉我们将大祸临头。丁宝祯要马心田想一个安全稳妥的办法。马心田思考以后,提出用“声东击西,金蝉脱壳”之法,即利用两宫的矛盾,先向东太后告密,借东太后之手打击西太后。告密文书采用夹单方式。夹单非正式奏章,军机处不会登记。如果治不了安贼,西太后也抓不到把柄,无后顾之忧。丁宝祯依计而行,果然得到东太后谕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既除了害,又让西太后无话可说。
绍兴师爷训练有素,精通衙门的事务。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各级衙门的事务繁多,师爷的分工趋细,要求也提高。出现了奏折师爷、刑名师爷、钱谷师爷等。他们不仅要攻读儒家经典,博通政制民情,熟习律法经济,还要精研各种专门业务。如刑名师爷,必须熟习大清律法,了解各种成功案例,善于判断各类案件。钱谷师爷,必须精通钱粮、赋税的各种法律规定,了解土地人口情况,具备理财和结算的技能。要当一个好师爷十分不易,天资聪颖的人没有三、五年刻苦学习也难窥其堂奥。乾隆年间著名绍兴师爷龚未斋总结他一生为幕僚的经验,说:为幕亦须胸存经济,通达时务,庶笔有文藻,更须天生美才,善于酬应,妙于论言。
乾隆年间绍兴师爷汪辉祖,他从小就熟读经史,十七岁考中秀才,后转学师爷,专习刑名。他断案依据律法,注重证据,审理精严,定谳审慎,一生经办了无数案件,极少出现差错。他在同行和地方官员中声望极高,遇有疑难案件,纷纷向他请教。乾隆四十七年,浙江新城县发生一起寡妇叶氏被逼改嫁而自杀的命案。叶氏先后嫁过两个男人,后夫姓孙,死后留有田产。叶氏雇秦姓男子耕种,有人说她的闲话。后夫侄子孙乐嘉听到,担心伤害孙家名声,要叶氏辞退姓秦的雇工。叶氏虽然答应却不行动。孙乐嘉又奉族长之命,去劝叶氏改嫁。不料叶氏立即叫姓秦的雇工代她去县衙告状,说孙氏族人逼她改嫁。逼迫寡妇改嫁,在当时属于严重违法。县里派人调查,惊动乡里,姓秦的雇工突然失踪,叶氏投缳自尽。新城知县勘验现场,认定孙乐嘉“威逼尊长自尽”,拟判徒刑。上报到浙江省按察使。按察使认为,孙氏族人尚有意图谋财之罪,改判孙氏族长绞刑,孙乐嘉流放。案子送到巡抚那里,巡抚觉得案情复杂,下令湖州府同知唐若瀛再审。唐若瀛与幕宾一时不知如何办好,请教汪辉祖。汪辉祖细读案卷后,对唐若瀛说,此案另有隐情,不宜苛治。逼迫寡妇改嫁前提是寡妇自愿守寡。据现场勘查记录所说,叶氏死时身穿红衣绿裙,绣袜花裤,脸上施有脂粉,不像个守寡的样子。她与前夫结婚十七年,前夫死后没有守寡。与后夫结婚才一年,却要坚持守寡,也不合情理。汪辉祖又说,叶氏的居室与雇工居室仅以木板区隔,有通道而无门,如居室。此案只要找到姓秦的雇工,就不难厘清。唐若瀛依言,缉捕秦姓雇工到案,一审,秦姓雇工即坦承自己与叶氏有奸情,听说孙氏族人要叶氏改嫁,起先想以打官司恐吓对方,后见事情闹大,害怕事泄,赶紧逃逸,不料叶氏因此自杀。案情终于大白,唐若瀛及其幕宾对汪辉祖佩服得五体投地。汪辉祖著有《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学治臆说》《学治续说》等书,是学做师父的必读书目。
名人加入,更提高了绍兴师爷的声望。绍兴师爷中出过不少名人,有的成名以后入幕,有的入幕以后成名。其中有文人学者,也有高官大臣。前者有徐渭、章学诚、赵之谦,后者如沈文奎、俞廉三等。
绍兴师爷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能人辈出,影响不小,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了三四百年。沄
师爷是由古代的幕宾演变而来,出现于明代,盛行于清朝,受聘于官场,依附于官场,为官场服务的一种特殊职业。从事这职业的并非只有绍兴人,全国各省都有。但是,绍兴师爷的人数最多,名声也最响亮。在清代,全国各级衙门都竞相聘用绍兴人当师爷,有“无绍不成衙”的说法。
当然,绍兴师爷的出名,并不是单靠人多,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原因。
绍兴师爷才智出众,具有做智囊的素质。他们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且足智多谋,能为主官排忧解难,创造政绩,谋取官声,带来官运。有这么一个故事。康熙八年,圣祖玄烨亲临绍兴祭禹,浙江的巡抚、将军率属下官员陪祭。在行礼时,藩台不慎朝冠落地,被将军看到。将军素与藩台不和,向朝廷参奏。按大清律法,朝冠落地是大不敬,罪责严重。吏部下令浙江巡抚查核。巡抚有心保护藩台,又怕得罪将军,左右为难,向绍兴师爷请教两全之法。绍兴师爷代他拟了一份奏折,说“臣位列于前,礼无后顾”,送了上去,官司就不了了之。为什么这短短九个字就把官司搅了?原来在祭祀时,按官阶大小列队,将军位列藩台之前,应该看不到藩台落帽。如他回首后顾,是对皇上的不敬。将军当然不敢再坚持说亲眼所见,吏部也不想得罪八旗高官,只好息事宁人。这样就封了将军之口,保护了藩台,巡抚自己也可以不负责任。
这则故事说明了绍兴师爷的智谋和作用,而雍正时期邬斯道为河南巡抚田汝镜上奏折的故事,则更彰显了绍兴师爷的胆识和价值。
邬斯道是绍兴人,自幼好学,但科举不遂,以游幕为生。客居河南期间,被田汝镜搜罗幕中,成了田汝镜的贴心师爷。有一天,他问田汝镜:大人是要当有名的督抚呢还是当平常的官员?田汝镜说,当然要当有名的督抚。邬斯道说,那就请大人放手让我行事,不要干涉。田汝镜问他要做什么?邬斯道说,我将为大人起草一份奏折。田汝镜出于对邬斯道的信任,同意了邬的意见,也不问内容。奏折上去,受到雍正皇帝重视,田汝镜才知道这分奏折是参劾权倾一时的吏部尚书、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的隆科多,大大地捏了一把汗。隆科多是雍正皇帝胤禛的舅舅,康熙皇帝驾崩后,由他宣读遗诏,扶持胤禛登上皇位。对这样一位重臣,邬斯道怎敢参奏?原来隆科多恃权不法,傲恣日盛,遭到雍正皇帝的忌恨,极想除掉他,只是苦于“中外大臣无敢言其罪”。邬斯道窥测到了这层内幕,才大胆为田汝镜上奏折,迎合雍正皇帝的心意。结果隆科多获罪,田汝镜受到重用,邬斯道也出了名。后来邬斯道为了一点小事,与田汝镜不和,甩手离去。田汝镜事事不顺利,要把邬斯道请回来。邬斯道大摆架子,提出每天要有一个五十两的大元宝放在他的桌上,才肯回来办事。田汝镜只得依允。雍正皇帝听说此事后,曾在田汝镜的奏折上批示:邬先生安否?
这虽是野史的记载,难于考量其真伪,但也能说明绍兴师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同治年间,马心田帮助山东巡抚丁宝祯智杀大太监安德海的事,则更被世人所称道。同治八年,安德海声称奉西太后谕旨,南下置办龙袍。他乘坐特大官船出京,经直隶进入山东。船上插满龙凤旗帜,女乐歌舞,所到之处,摆尽威风,还要地方官员敬献财物,大刮地皮。丁宝祯恨之入骨,决心除掉他,便与师爷马心田商量。马心田说,安德海是西太后的红人,作威作福,除掉他利国利民,除不掉我们将大祸临头。丁宝祯要马心田想一个安全稳妥的办法。马心田思考以后,提出用“声东击西,金蝉脱壳”之法,即利用两宫的矛盾,先向东太后告密,借东太后之手打击西太后。告密文书采用夹单方式。夹单非正式奏章,军机处不会登记。如果治不了安贼,西太后也抓不到把柄,无后顾之忧。丁宝祯依计而行,果然得到东太后谕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既除了害,又让西太后无话可说。
绍兴师爷训练有素,精通衙门的事务。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各级衙门的事务繁多,师爷的分工趋细,要求也提高。出现了奏折师爷、刑名师爷、钱谷师爷等。他们不仅要攻读儒家经典,博通政制民情,熟习律法经济,还要精研各种专门业务。如刑名师爷,必须熟习大清律法,了解各种成功案例,善于判断各类案件。钱谷师爷,必须精通钱粮、赋税的各种法律规定,了解土地人口情况,具备理财和结算的技能。要当一个好师爷十分不易,天资聪颖的人没有三、五年刻苦学习也难窥其堂奥。乾隆年间著名绍兴师爷龚未斋总结他一生为幕僚的经验,说:为幕亦须胸存经济,通达时务,庶笔有文藻,更须天生美才,善于酬应,妙于论言。
乾隆年间绍兴师爷汪辉祖,他从小就熟读经史,十七岁考中秀才,后转学师爷,专习刑名。他断案依据律法,注重证据,审理精严,定谳审慎,一生经办了无数案件,极少出现差错。他在同行和地方官员中声望极高,遇有疑难案件,纷纷向他请教。乾隆四十七年,浙江新城县发生一起寡妇叶氏被逼改嫁而自杀的命案。叶氏先后嫁过两个男人,后夫姓孙,死后留有田产。叶氏雇秦姓男子耕种,有人说她的闲话。后夫侄子孙乐嘉听到,担心伤害孙家名声,要叶氏辞退姓秦的雇工。叶氏虽然答应却不行动。孙乐嘉又奉族长之命,去劝叶氏改嫁。不料叶氏立即叫姓秦的雇工代她去县衙告状,说孙氏族人逼她改嫁。逼迫寡妇改嫁,在当时属于严重违法。县里派人调查,惊动乡里,姓秦的雇工突然失踪,叶氏投缳自尽。新城知县勘验现场,认定孙乐嘉“威逼尊长自尽”,拟判徒刑。上报到浙江省按察使。按察使认为,孙氏族人尚有意图谋财之罪,改判孙氏族长绞刑,孙乐嘉流放。案子送到巡抚那里,巡抚觉得案情复杂,下令湖州府同知唐若瀛再审。唐若瀛与幕宾一时不知如何办好,请教汪辉祖。汪辉祖细读案卷后,对唐若瀛说,此案另有隐情,不宜苛治。逼迫寡妇改嫁前提是寡妇自愿守寡。据现场勘查记录所说,叶氏死时身穿红衣绿裙,绣袜花裤,脸上施有脂粉,不像个守寡的样子。她与前夫结婚十七年,前夫死后没有守寡。与后夫结婚才一年,却要坚持守寡,也不合情理。汪辉祖又说,叶氏的居室与雇工居室仅以木板区隔,有通道而无门,如居室。此案只要找到姓秦的雇工,就不难厘清。唐若瀛依言,缉捕秦姓雇工到案,一审,秦姓雇工即坦承自己与叶氏有奸情,听说孙氏族人要叶氏改嫁,起先想以打官司恐吓对方,后见事情闹大,害怕事泄,赶紧逃逸,不料叶氏因此自杀。案情终于大白,唐若瀛及其幕宾对汪辉祖佩服得五体投地。汪辉祖著有《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学治臆说》《学治续说》等书,是学做师父的必读书目。
名人加入,更提高了绍兴师爷的声望。绍兴师爷中出过不少名人,有的成名以后入幕,有的入幕以后成名。其中有文人学者,也有高官大臣。前者有徐渭、章学诚、赵之谦,后者如沈文奎、俞廉三等。
绍兴师爷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能人辈出,影响不小,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了三四百年。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