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清代外销通草水彩画的艺术价值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草水彩画是清代外销工艺品之一,人们长期以来看重它的画面内容和商品价值,却忽略其画面的艺术价值。本文从通草水彩画的价值属性、绘画技法、艺术内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让人们更加深入的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通草水彩画;艺术属性;绘画技法;艺术内涵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随着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以来,中西交流逐渐频繁,广州口岸发展成为了外销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基地,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外销画也成为重要的外销商品之一。受“西画东渐”风气的影响,广州的画师为了满足外商的需求,绘画作品中融入中国地域文化,又借鉴了西洋绘画技法进行绘画创作,绘制了各种主题、多种形式的外销画,主要包括油画、玻璃画、象牙细密画和水彩画。水彩画发展尤为迅速,并且按照质地可分为绢本、纸本、通草纸等多种载体,其中通草水彩画(以下简称通草画)由于尺幅小巧玲珑、质地洁白坚韧、色彩艳丽、价格便宜等诸多先天优势而广受欢迎,在摄影术未出现之前,它是西方人迅速直观了解中国社会的有效载体,因此,通草画也成为清代末期外销数量最多的外销画,它是清代广东一道亮丽的名片。
  一、艺术价值属性
  通草是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在古代有药材、人造花饰物等用途。“进入19世纪初,通草片又被广州的画家们发明用来描绘水彩画,远销欧美”①。通草画是东西方商品贸易基础上产生的文化产物,具有商品价值属性。西方人对待通草画并不是以审美的眼光,而是带着猎奇的心态和科学考察的动机来消费使用,对画面要求使用自然主义的写实标准。通草画内容主要涉及官员肖像、市井买卖、港口、节庆民俗、农业、手工业、植物花卉等各方面生活题材,相比油画和玻璃画,它便于携带、价格便宜,又能满足客户的主观需求,因此通草画是西方民众了解神秘东方社会的重要商品。
  贸易是艺术发展的助推器,随着中西贸易的不断增长,通草画作为艺术的载体,承载着太多的东方历史情调和民族特色,它是广州外销的主要工艺美术品之一。时至今日,通草画被越来越多的观众、专家学者认同,如郑洪明先生认为“通草水彩画以高度的纪实功能,反映了广州地区的民间历史概貌,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是广州向西方世界展示当时中国历史文化和岭南风情的鲜活文本”②。一些博物馆也开始收藏和展示通草画,但同时也存在一个认识问题,就是大家长期以来注重通草画的写实功能,对画面的内容研究较多,而对于画面的艺术造诣缺乏深入的研究,往往笼统的一笔带过,忽略了工艺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价值。在外销画中,有部分精美的通草画蕴含了画家的创作理念,如“林呱”“庭呱”“新呱”等知名通草画创作者能够巧妙地融汇中西绘画技法,采用独具一格的构图方式,选用先天具有立体效果的通草纸,将清代社会现实进行描绘,画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它是清代广州草根阶层的一种世俗文化艺术,用写实手法表现清代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全景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中西相融的绘画技法
  技法表现是绘画艺术的形式手段,更是绘画展现艺术美的核心介质。中国外销画师通过出洋留学、向来华的西方画家学习、外销画室中传授、临摹西方艺术品等几种方式学习西方绘画技法绘制通草画,因此通草画是以中国画师的视野,在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融合了焦点透视、光影明暗等西洋绘画技法,绘制西方人喜爱的“中国趣味”题材。
  (一)融入西方焦点透视技法
  为了迎合西方市场,增强画面的写实性,通草画采用西方传入的焦点透视方法进行构图,画面坚持近大远小的原则,在平面上科学创造出三维立体空间,真实表现了清代中国的现实生活场景。焦点透视指的是将视角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得到稳定的形象,不同距离的物体得以在同一画面上正确体现近大远小的关系。它是西方绘画的基础技法之一,便于追求画面的科学性和写实性。与之对应的中国传统绘画则采用散点透视,通过多视点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的景物,表达方式比较写意,追求的是一种境界,二者比较而言,焦点透视比较符合观察者的视角。例如图1,画面描绘了清代炮台周边的风景,其中树木、人物、建筑都运用了焦点透视方法,体现了近大远小的关系,更加符合人的视觉感受。
  (二)融入西方光影明暗技法
  光线和明暗是画家创造画面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绘画表现的一个主要方面,通过画面的明暗来表现空间、体积、结构,同时也表现了一种光感,它是写实性绘画的基础。通草画作为典型写实性绘画,在远近明暗的处理上,极力靠近西方绘画风格,营造一种空间的层次感。画面在表现珠江水面、船只阴影、炮台门楼、房屋建筑、天空等室外景观题材上,光影明暗效果显著,运用恰到好处,让观者感觉更加真实,有身临其境之感。图1画面中的码头、炮台围墙、江面、天空则巧妙运用了光影明暗技法,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
  (三)继承中国传统“留白”技法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美表现方法之一,作者在绘画过程中对画面进行精心设计,留有空白空间作为背景或空隙,通过墨彩与形体之间的虚实关系,变无为有,使构图更加的协调,渲染出美的意境。通草画大多数都采用了留白处理技法,根据目前所见的通草画画面结构所采用的留白方式,分为全留白处理、半留白处理以及局部留白处理,不同程度表现画面主题。全留白处理是指画面除了主题图像外都是空白,这种留白方式能够更加快捷、准确的表达主题,主题之外的场景引人遐想,人物肖像类通草画多采用此种留白方式,如图2。半留白处理是指画面的下半部是图像,上半部采用留白处理,这种留白方式一般是对天空、背景的艺术表现,简单明了,有限的画面表现出无限的空间,船只、港口等题材通草画多采用此种留白方式。局部留白是指画面局部采用留白处理,因为整幅多种色彩给人带来一种眼花缭乱的压抑感,局部留白能够以无胜有,对画面起到点缀、协调的作用,让观者视觉上更加舒服。
  (四)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线条勾勒技法
  通草画追求写实风格,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线条技法,在绘制过程中先以线造型,根据不同的画面内容采用不同风格的线条,比如描绘关于动植物、花卉、皇室人物等题材,为了追求内容的逼真效果,绘画笔法严谨细腻,尤其是描绘表现动物的触须时線条更加精致,如图3。然而我们发现,要表现市井社会生活题材的通草画时,画中的线条笔法则是悠然写意,比较符合所画对象的时代特征,达到真实表现清代底层社会生活状况目的。   三、文化艺术内涵
  通草画是清代重要的外销商品,属于艺术品范畴,赋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魅力,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画面内容来看,通草画如实反映清朝时代艺术特征。通草画作为清代广府地区的全景图,内涵丰富,我们透过画面表现的历史信息和艺术元素,可以探求广府地区的一些时代艺术内涵。首先,通过人物肖像画了解清代的簪花习俗和服饰特点。通草画作为写实画作,在女子人物肖像题材画中普遍有簪花现象。清朝时期,男子要接受剃发,簪花习俗只能普遍存在于女子当中,因为簪花对装饰者有诸多的好处,“广州女子喜欢在鬓旁簪上茉莉花、素馨花,一是追求美观;二是香花可以消除暑气,让室内潮湿闷热的空气变得清新,对于生活在南方天气炎热的人们来说,些许清凉是很惬意的;三是茉莉花的花期较长,可以在较长的时间作为装饰品”③。清代衣冠服饰不仅是生活的消费品,更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通草画中人物肖像画内容丰富,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涵盖了清朝社会的各个阶层,为了解清代服饰着装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可以看到清代男子一般服饰为长袍、马褂相配,外套马甲,内穿短衫、短袄,头戴瓜皮帽;满族女子衣服窄而瘦长,外有坎肩,内配裙或裤,汉族女子衣服则越来越肥,袖口渐宽。其次,通过船只画可以了解清代广州地区船舶类型和港口风貌。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网交错,船舶成为人们重要的生产生活以及对外贸易的工具,通草画如实地反映广州港口的面貌、港口的生活风情和沿岸商埠的景象。根据通草画内容,船舶主要有官船、民用生产用船、商用娱乐船等类型,其中养鸭船和花艇是广州的一道风景,“养鸭是水乡农村常见的副业,珠三角的养鸭户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养鸭船’,其中以花地的‘北鸦村’最为有名,非常吸引来华西洋人的目光。根据鸦片战争前广州的夷务管理制度,花地是外国人经常去的地方之一,因此养鸭船反复出现在外销画中”④。花艇是一种广州口岸的娱乐船舶,大量的出现在外销画上,清代广州商业气息浓厚,从长堤经沙面到白鹅谭的珠江水面是有名的风月场所,大量花艇云集此处,这些绘画作品真实反映出广州口岸当时风靡一时的风情景象。第三,通过民俗画了解清代广州地区的民俗节庆文化。每逢节庆,广府地区广大民众都会举办精彩纷呈的社会习俗活动,继承和发扬本土民俗节庆文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域人群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同时,这些特色活动不仅影响了本土民众,也强烈地吸引着西方人的眼球。为了满足西方人好奇的口味,广州的画师们将这些民俗活动作为通草画的重要题材进行创作,画面有元宵节舞龙、舞狮、各式花灯以及端午节划龙舟等传统活动题材,我们透過节日的盛况来透视清代广府人精神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诉求。时至今日,节庆中舞狮、划龙舟等民俗活动依然盛行。
  (二)从艺术发展来看,通草画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艺术产物。清代中期以后,广州不仅是中西商品贸易中心,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心,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跋山涉水来到广州,慕名而来感受这神秘的东方国度。为了让更多的西方人直观的、客观的了解中国社会,商品市场上客观需要一种能够反映中国社会万象文化商品,且价格便宜、便于携带,既可以作为来华外国商人的一种旅途手信,又能满足广大西方人猎奇的心理状态。通草长于我国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台湾等地,产量大,茎髓洁白,可简单加工作为“纸”,价格便宜,容易吸收水彩,画面立体感强烈,因此通草画便应运而生,担当“东方手信”这一历史重任,风靡一时,成为艺术的载体、文化交流的桥梁,在19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客观上通草画也促进了中西贸易的发展。
  (三)从绘画技法来看,通草画对中国近代写实绘画艺术起到启蒙作用。清代传统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总结期,从题材上来讲,以文人画的人物、花鸟、山水为主,讲究水墨写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体验。清代中期以后,通草画作为外销品风靡一时,画面色彩斑斓,画面注重空间结构,采用中西结合的绘画技法,真实表现了清代社会的现实场景,它为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写实绘画艺术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中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在《蓝阁的鳞爪》中讲到,“近代美术史家把我的同时代人尊称之为先驱,我附在骥尾,惶悚不安,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大一些……真正的先驱,应当是被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埋葬了的无名大家,蓝阁可能就是其中之一”。让中国现代美术的开拓者刘海粟先生如此高度赞扬的“蓝阁”即是19世纪70年代生活在岭南的外销画家。
  结语
  通草画是中西贸易的文化产物,与生俱来带有商品气息,但是我们从清代外销工艺品角度考虑,它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它是中国外销画家采用西洋绘画技法创作出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题材广泛,写实性强,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画派,但是它对于之后的写实性绘画创作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启蒙作用。伴随中西贸易增长,西方市场对通草画需求量大增,致使通草画创作出现了流水线作业,分工绘制完成,虽然画面质量下降,但在摄影术出现以前,它仍是反映清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图像资料,弥补了清代文人画题材的不足,为我们研究清代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材料。近年来,更多的博物馆逐渐认识到通草画具有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便开始大量收藏清代外销通草画,将这些系列化的图像策划成展览或编制为图册。本文也通过对清代通草画的特征及艺术价值进行梳理,力求让更多的观众领略它的艺术文化魅力。
  注释:
  ①程存洁:《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1页。
  ②郑洪明:《浅析通草水彩画研究的现状与前景问题》,《美术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第56页。
  ③广州市荔湾区艺术档案馆十三行博物馆:《王恒冯杰伉俪捐赠通草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2页。
  ④江滢河:《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8页。
其他文献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为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誉为国之瑰宝。因其独特的窑变艺术,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美誉。河
【摘要】“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展”及其作品集是研究广西近现代美术发展史的重要文本,具有反映历史印记、呈现艺术嬗变、记录美术活动、梳理创作轨迹等历史价值。其学术意义在于:提供观照广西历史的新角度;提供可以借鉴的典型案例,激起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美术发展的历史共振,昭示广西美术与中国美术现代化的紧密关系;提供广西近现代美术史的准确史迹,能够成为学术探讨的切入点;为广西美术史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构架
2016年3月 李磊校长将“学习共同体”引入自主课堂研究,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边学、边试、边反思的研究方式,推进“学习共同体”研究。  2016年9月 各校区开始推行U型座位,从改变座位形式到营造安全、温馨、放松的学习环境,教师们每天都对“学习共同体”产生新认识。  2016年期末 在集团教育工作总结会中,对开展“学习共同体”研究的教师和班级进行表彰,并将教师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册,相互學习交流。
期刊
一、释名rn尺牍有很多别名,有些是因为它的形制,有些则来源于古代的传奇与故实.rn战国至魏晋时代,纸张尚未普及,常用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狭长条状的竹片或木片,竹片的称“简”
期刊
为隆重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中国美协自去年开始就分批组织艺术家深入基层采风,开展写生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讲话》精神。今年3月12日,在广西壮族自冶区美协的大力协助
期刊
导视系统作为环境设施和城市家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共艺术的创作设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本文以“三毛乐园”主题公园导视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
【摘要】青砖建筑已在华夏大地上延续了2000多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中国陶瓷、中国山水画、中国京剧等文化样式一样,成为了象征着中华文明的名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筋水泥建筑大规模进入中国人的居住生活,青砖建筑的实用功能正在迅速地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许多地方的青砖建筑因历史原因,正在被拆迁、遗弃,甚至消失。当前,主流媒体强调“文化自信,关注本土文化”,而青砖建筑文化有着极高的本土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民国版《刘永福历史草》一书,是笔者20多年前在上海长乐路上一家旧书店淘到的,该旧书店原址如今早已融为上海延中绿地的一部分了。  刘永福,字渊亭,生于1837年,汉族客家人。他原是反清的黑旗军将领,1883~率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屡次大败法军;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奉命赴台抗日,最终失败。有关刘永福的史料,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9月)第一册收录有黄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