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化;是对预设的、明确而具体的、可检测的教学结果的陈述;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问题是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即由给定条件不能直接达到预设目标便产生了问题。我将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为若干个小问题,利用问题明确学习任务,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以问题解决为标志达成教学目标。
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设置相应难度的问题。还可以对重点知识通过追问的方式由浅入深,对难点知识通过分层次设置问题的方式化难为易。现以人教版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为例,将“目标设置问题化”的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课 题:
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知识)
2.描述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知识)
3.描述内环境的组成(知识)
4.概述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知识)
5.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能力)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概念
2.细胞与内环境在物质交换上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化”不但有利于学生课内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参考文献:
[美]玛丽·艾丽斯·冈特,托马斯·H.埃斯蒂斯等著.教学模式.江苏教育出版社,18.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
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设置相应难度的问题。还可以对重点知识通过追问的方式由浅入深,对难点知识通过分层次设置问题的方式化难为易。现以人教版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为例,将“目标设置问题化”的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课 题:
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知识)
2.描述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知识)
3.描述内环境的组成(知识)
4.概述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知识)
5.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能力)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概念
2.细胞与内环境在物质交换上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化”不但有利于学生课内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参考文献:
[美]玛丽·艾丽斯·冈特,托马斯·H.埃斯蒂斯等著.教学模式.江苏教育出版社,18.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